相人 ①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 ② ,今之世,梁 ③ 有唐举 ④ ,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 ⑤ 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 ⑥ 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⑦ 。术正 ⑧ 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释】
①相人:给人看相。一种占卜术,就是根据人的容貌体态来推测他的吉凶祸福贵贱。②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据说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③梁:即战国时的魏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④唐举:战国时的相师,据说曾为李兑和蔡泽看过相。⑤相形:观察人的相貌、体态。⑥择:区别,引申为鉴别。⑦心不胜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经常用礼义之道(即术)来改造思想(即心),所以说“心不胜术”。⑧正:正确,这里指合乎礼义。
【译读】
通过察看人的相貌来推测人的祸福,古人不会做这种事情,现在有学识的人也不认为是对的。
以前有一名相师,名为姑布子卿,现在这样的年代,魏国也有一名相师,名为唐举。他们能够通过观察人的骨相和气色,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吉凶祸福,民间的人们都称道他们。古人不会做这种事情,现在有学识的人也不认为是对的。
所以,看一个人的面相还不如讨论这个人的心性,讨论人的心性不如为这个人选择道术。面相没有心性重要,心性没有道术重要。如果道术正确而心性顺应,人的面相虽然并不好而心术善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君子;面相虽然美好而心术不正,也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小人。在君子看来是吉祥的事情,小人却将其称之为不详。所以,人的个子高低,身材大小,面相好看不好看,并无吉凶问题。古代的人不会去做这种事情,有学问的人也不认为是对的。
【原文】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 ① ,近世则病佣。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 ② ,府 ③ 然若渠匽 ④ 、檃栝 ⑤ 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故君子之度 ⑥ 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 ⑦ 。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故君子贤而能容罢 ⑧ ,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 ⑨ 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
谈说之术:矜庄 ⑩ 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
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注释】
①缪(miù):通“谬”,荒谬。②嬴绌:有余和不足。引申为进退伸屈。嬴,通“赢”,盈余;绌,不足。③府:通“俯”,低头,靠近。④匽:通“堰”,堤坝。⑤檃栝(yǐn guā):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⑥度:法度,规范。⑦抴(yè):通“枻”,短桨,这里指以桨划船。⑧罢(pí):同“疲”,疲弱无能,指德才不高的人。⑨徐方:徐国,古代国名,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⑩矜庄:严肃庄敬,矜持庄重。欣驩(huān):欣喜欢乐。驩,同“欢”,欢乐,热情。芬芗:芳香,引申指和气。芗,泛指香气。说:同“悦”,使……喜悦。呐(nè):同“讷”,不善于讲话,言语迟钝。见:同“现”,显示。本分:固有的名分。分:名分,这里指身份、资格和地位。
【译读】
凡劝说的难处是:用高深的思想去劝说那些卑鄙的人,用治世的道理去改变混乱的局面,这并不能直截了当的达到目的。列举远古的事例容易荒谬错误且毫无根据,列举近代的事例容易流于庸俗。但是善于劝说的人在这两者之间,一定可以做到列举远古的事例而不发生荒谬错误,列举近代的事例又不显得庸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随着世俗的变化而高低起伏;言语缓急、多寡,都能够应付自如,如同阻拦流水的渠坝、矫正竹木的工具那样控制自己;婉转恰当,把要说的话都说给对方听,但是又不挫伤对方。
所以,君子律己就如同木工用墨线来取直一样,待人用心引导,就如同船家用舟船来接客一样。用墨线似的准则来律己,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用舟船似的胸怀待人,所以能够对他人宽容,也就能够依靠他人来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了。
君子贤能而且能够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且能够容纳愚昧的人,知识丰富而且能够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且能够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就叫作兼容并蓄。《诗经》上说:“徐方国已经来顺从,这是天子的大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谈话劝说的方法是:以矜持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他,以端正真诚的心态去对待他,以坚定刚强的信心去扶持他,用浅近比喻的方法使他通晓,用条分缕析的方法使他明晓,热情且和气地向他灌输,使自己的话显得宝贵、珍奇、重要、神妙。像这样劝说他人,那么常常会被接受,即使不去讨好别人,别人也都会尊重你。这就叫作能够使别人重视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够使自己所珍重的东西得到珍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君子必定是能说会道的。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因为他具有险恶的用心;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因为他怀有仁义之心。说起话来如果不合乎于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能说会道还不如笨嘴拙舌;说起话来如果合乎于仁爱之道,那么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上等的了,而不喜欢谈说的人就是下等的。所以合乎于仁爱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言论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君主的,就是建议与劝阻。因此君子奉行仁爱之道并且从不厌倦,心里喜欢仁爱之道,行动上遵循仁爱之道,乐意谈论仁爱之道,所以说君子必定是能说会道的。辩论细节还不如揭示头绪,揭示头绪还不如揭示固有的名分。辩论细节能够发现问题,揭示头绪能够说明问题,根据固有的本分能够做到有条有理,那么就起到圣人和士君子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