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养生主

【引语】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吾生也有涯 ,而知 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②知:知识,智力。③殆:危险。这里指疲乏。④缘:顺。督:中。经:常。⑤生:通“性”,“全生”即指保全天性。⑥亲:通“身”。⑦尽年:终享天年。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就会困顿疲乏;既如此,还恓恓惶惶不停地去求知,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善事而不要贪图名声,做恶事而不至于受刑罚。遵从自然中道,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蓄养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 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

①庖丁:即厨师。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宰杀,分解。②踦(yǐ):通“倚”。③砉(xū)、向:形容解牛的声音。④奏:进。騞(huō):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⑤中: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⑥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⑦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⑧盖:通“盍”,何。⑨释:放下。⑩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郤:通“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因:依,顺着。固然:本然,原本的样子。枝:指支脉。经:经脉。“枝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ng):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軱(gū):大骨。族庖:指一般的厨夫。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謋(huó)然:指牛体分解的声音。委:堆积。善:通“拭”,擦。

【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接触的,肩所靠着的,脚所踩的,膝所抵住的,都发出砉砉之声,用刀解牛发出的响声,没有不合于乐音的:既合于《桑林》的舞乐,又合于《经首》的节奏。

文惠君说:“嘻,真奇妙啊!你的技术怎么会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艺了。刚开始宰牛的时候,我所看见的都是囫囵的牛。三年以后,就不曾看见囫囵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运刀而不必用眼睛观看,感觉器官的有意用力都停下来,可精神还在运行。我顺着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骨,把刀引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本来结构;巧妙地绕开那筋肉紧连的地方而毫无阻碍,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成百上千头,而刀刃依然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是十分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而它的刃还是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犬牙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巧,牛哗啦一下子就解体了,牛来不及感到死亡就像是一团泥土丢在地上摊开一般。这时候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踌躇满志,擦拭好刀收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你这一番话,得着养生的道理了!”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 :“是何人也?恶乎介 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 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 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 ,不善也。

老聃 死,秦失 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姓公文,名轩,传说是宋国人。右师:官名。②介:指一只脚。③与:赋予,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予。④雉:雉鸟,俗称野鸡。⑤蕲:祈求,希望。畜:养。樊:笼。⑥王: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⑦老聃:即老子。老聃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收藏室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⑧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⑨遁天倍情:违反天理,背弃真情。⑩遁天之刑:违背自然之道而招来的惩罚。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指穷于为薪:以薪裹动物脂肪而燃之,薪燃尽而火不熄灭。

【译文】

公文轩碰见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的呢,还是人为的呢?”右师说:“这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天生下来就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是天所赋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生活在沼泽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上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可是它并不祈求被畜养在笼子里。因为养在笼子里,尽管不必费力觅食,且精神饱满旺盛,但那样是很不自在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

老聃的弟子问:“你不是我们先生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的。”

弟子们又问:“那么像你这样来吊唁朋友,行吗?”

秦失说:“可以啊!刚开始,我还以为先生是至人,后来感觉并不是这样。刚才我进屋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父母在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孩子在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痛哭,一定有本不想吊唁而吊唁,本不想哭泣而哭泣的缘由。这是违反天理、背弃真情的,忘掉了人是受命于天的道理,古人称这是违背了天理所得到的刑罚。匆匆而来,先生应时而生;匆匆而去,先生顺理而死。安时而处顺,便不会生悲喜哀乐,古人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了倒悬之苦似的。”

烛薪是会燃尽的,而火种却会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