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孙子其人

孙子即孙武,或称孙武子,姓孙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个贵族家庭。根据《吴越春秋》里记载,孙武发怒时,“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可见孙武的眼睛很大,声音洪亮,体魄健壮,满头乌黑的硬发,是一位标准的北方大汉。他性格外向、耿直,语言明快,思想深邃。

孙武的祖先大多是齐国的高官。孙武有三个儿子:孙驰、孙明、孙敌。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就是孙明之子,孙武之孙,也有说是曾孙。

孙武的活动时期与著名思想家孔子相仿,在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激烈而频繁的时期,也是一个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兴起勃发的时代,加之孙武出生于军事世家,使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军事知识和各种先进社会思潮的熏陶和影响。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朝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孙武原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奔齐,改称田完,在齐国担任工正之职,管理手工业生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因攻打莒国立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赠封乐安为采邑。

田氏家族当时在齐国不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具有革新进步的思想,而且是学有渊源的军事世家。田书是孙武的祖父,能征善战。另一位兵学家,齐国分管军事的大司马田穰苴也是“田完之苗裔”,他著有《司马穰苴兵法》。

还要看到,泱泱齐国的开国鼻祖姜太公本来就是一位军事谋略家。他著有《姜太公兵书》,司马迁说“后世之言兵及阴权者,皆宗太公为本谋”。再加上《管子》等优秀的军事文化典籍,都为孙武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提供了良好条件。

大约在公元前518年,由于齐国发生内乱,孙武之父孙凭,为躲避祸乱,领着全家人到了春秋末期新崛起的吴国。其时的孙武只有20余岁,但他在兵法方面已颇有成就。

在吴国,孙武一面过着浇园种地的田园生活,一面潜心钻研兵书、写作兵法,仔细观察吴国的政治形势,等待有朝一日能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

这时的吴王阖闾在政权得到巩固、国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野心越来越大,希望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求称霸一方。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战胜在当时已经十分强大的楚国,对此吴王心里十分清楚。

为此,他十分渴求一位良将的辅助。孙武到吴国后,被由楚国逃亡至此的伍子胥发现,两人引为知己。伍子胥在成为吴王阖闾的谋臣后,曾在吴王面前七次举荐孙武。于是,吴王令孙武带兵书来见。在吴宫之中,孙武将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篇献给了吴王,并逐篇予以讲解。

吴王对孙武大加赞赏,任他为将,共谋伐楚大业。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吴国大夫伍子胥和上任不久的大将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

这时,阖闾想要直接攻克楚都郢,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一支劲旅,非钟吾国和舒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两国,现在人疲马乏,军资消耗很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

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阖闾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

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对楚国进行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名精兵,乘坐战船,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

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沔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

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他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

就这样,孙武在3万名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名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随后攻入楚国的国都郢。

孙武以3万名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被迫迁都。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还计划征服越国。只是眼下时机未到,正在抓紧准备。公元前496年,阖闾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促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主动迎战,施展巧计,把吴军杀得大败,吴军仓皇败退。

阖闾也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了脚趾,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后葬苏州虎丘山。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

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孙武随同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司马迁在记述孙武一生功绩时,除了说到这一次“西破强楚”“入郢”的大战之外,还谈到“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国北威齐晋已是阖闾之子夫差继位之后的事了,即指公元前484年吴齐艾陵之战打败齐军和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

这样,从孙武公元前512年任将军算起,他在吴国的军事生涯有整整30年的历史。孙武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因史料缺如,不得而知。《汉书·刑法志》说“孙、吴、韩、白,皆身戮于前”,似乎孙武也同伍子胥一样被夫差所害,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却明确指出:“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

《曲品校录·能品哭吴》吴于东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越绝书》记载“吴县东门外有孙子冢”,还建有“孙子祠”。以此看来似乎他又像越国范蠡一样,功成之时,急流勇退、老死山林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