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再次回到齐国,齐王建欢迎他的归来。齐王建齐襄王之子,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去世后,田建继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继位后,由他的母亲君王后摄政。
一天,齐王建在稷下讲堂上问:“寡人年幼,初继先王基业,如何才能做好国之君呢?”
荀子答道:“按照礼去行事,做到不偏不离。礼乃治国之准绳,强国之根本,成功之来源,功名之总纲。”
齐王建接着问:“如何才能使礼义施于国中呢?”
荀子答道:“君王首先修养其身。君王好比竖立的木桩,臣民好比木桩的影子,木正则影正。君王若想称王于天下,成一统之大业,务需彰明礼义,任用贤能。礼义兴则国安宁,贤臣用则大业成。”
齐王建心悦诚服,连连称好:“老夫子之言,言简意赅,使寡人茅塞顿开。寡人今日与老夫子相约,以后十日一问计,寡人将登门求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许是齐国复国成功让荀子再次看到一线希望,他准备在有生之年为儒学、为齐国做最后一次努力。这一次,他游说齐相,阐述强国之策。
荀子将秦国和赵国进行比较,对齐国不修战备、民心懈怠的局面深感忧虑。他分析了各国的内外形势,对齐国“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的弊政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认为,齐国君臣应当“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君主要做到爱民如子、礼贤下士,推行礼法道义、忠信辞让的教化;相国应当明辨是非、举荐贤者,辅佐齐国统一天下。如果做不到,朝廷就会出现后宫干政、奸臣当道的乱象。特别是现在齐国的形势非常危险,前有庞大的楚国对峙,后有强盛的燕国紧逼,西边有强劲的魏国牵制,东边还有楚国两座城池窥视。一旦三个国家联手对付齐国,齐国就会被瓜分得四分五裂。
荀子立足于儒家的仁和礼的内涵,抨击时弊,畅谈治国之道。然而他的一片苦心,却换来齐人的猜忌和谗言,从而也失去了君王后和齐王建的信任。
齐王建五年,即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只好固守。
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赵将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
赵国遭遇空前危机,齐国与楚国援救赵国。秦国国君秦昭襄王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他们能紧密协作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
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同意借粮。齐国谋臣周子说:“不如答应借粮以使秦国退兵,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能实现而齐、楚的计谋就失败。而且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犹如屏障,就像嘴唇对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牙齿就寒冷。今日赵国灭亡,明日祸患就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赵的事情,就像捧着漏水的缸去救烧焦的锅一样急切。救援赵国,是高扬道义,打退秦军,是显明声威。以道义解救将亡的国家,以声威打退强大的秦军,不致力于此种大事而斤斤计较粮食,这样为国家作打算可就错了。”
齐王建问计于荀子,荀子非常支持周子的说法。但是,秦国用反间计收买了君王后的宠臣,说荀子是赵国人,必然与赵同谋。君王后听信谗言,拒绝支持齐国。
结果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秦国的军队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荀子极为愤怒,决定接受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邀请,离开齐国去楚国。从此,荀子离开了齐国。稷下学宫,终究因为荀子的离去,彻底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稷下学宫也随着齐国的覆亡而走向命运的终点。这座成立了一百五十余年的学宫,与田齐政权相伴始终,不仅见证了田齐的兴亡史,更见证了整个战国时期的风云变换及其文化思想的争鸣和交融。
即便稷下学宫不复重现,但其学风却从未消逝。它像种子一样,随着先生们的讲学和著作,向天下传播开来。秦王朝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七十员博士官制度,相传正是沿用了稷下学宫的传统。
秦国著名的博士叔孙通,在汉朝制定礼仪典章制度。高祖刘邦为之惊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而叔孙通被赐封号“稷嗣君”,正是对他继承了稷下流风余韵的赞美。
稷下学宫的几位大师所向往的王天下理想和仁义理念,也在中华大一统王朝的传续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