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出生于赵国邯郸

相传,在战国时代,赵国的首都邯郸有一个荀姓大家族。大约在周赧王二年,赵武灵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13年,农历戊申年正月初一,荀家张灯结彩,庆祝新年。

当时的习俗,除夕那天要敲大鼓,驱逐“疫疠之鬼”。在除夕那天,荀老爷非常高兴,不顾年迈,亲自在门口敲起了大鼓。荀老爷还专门让人用桃梗多刻了一些神荼、郁垒像,除了在大门口悬挂之外,还专门在妻子卧室的门口悬挂了两个。

只见左边门扇上的神荼,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戟;右边门扇上的郁垒,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郁垒和神荼是汉族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可以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荀老爷挂上郁垒和神荼后,兴高采烈地走进卧室,对妻子说,这下好了,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平平安安。原来,荀家的夫人已经怀胎十月,马上要生产了。

果然,正月初一子时,荀家的小少爷顺利出生了。荀老爷在窗外听到孩子的哭声后,高兴得转来转去。接生婆出来给荀老爷贺喜,说生了一个白胖小子的时候,荀老爷更是兴奋得合不拢嘴,因为荀老爷一直没有儿子,现在老来得子,怎么能不高兴。他一边连声表示感谢,一边命人给接生婆赏赐银子。

荀老爷知道自己有儿子,立即跑到家族祠堂,给祖先报喜。其实,荀家并不是本地人。相传,荀家的先祖为贵族之家,祖籍在今河南省古卫地,封邑可能在卫初都朝歌或原赵都中牟。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因此对于荀况的原籍,有赵国邯郸、中牟、临猗、安泽、新绛等多种不同的说法。

荀家的祖先曾经做过晋国的六卿。晋国六卿,特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政体制。晋国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王后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

传说一天晚上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邑姜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就给儿子取名为虞。

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虞作游戏,周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虞说:“我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虞为诸侯。

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

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

周成王便把唐地封给虞,故称唐叔虞。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此后又历经晋武侯、晋成侯和晋厉侯,这期间的事迹和纪年不可考。

晋靖侯元年,即公元前858年之后,晋国有可考纪年。靖侯之后又传晋釐侯、晋献侯到晋穆侯。晋穆侯时期北方的戎狄部落崛起,晋穆侯四年,穆侯娶齐国宗室女子姜氏为夫人。

晋穆侯七年,晋国攻打条戎,姜氏生下太子仇。晋穆侯十年,晋国攻打千亩之戎,取得战功,姜氏生下少子成师。晋穆侯二十二年,晋穆侯随周宣王讨伐条戎、奔戎,遭遇失败。

晋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晋殇叔四年,即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人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文侯。此举埋下了之后晋国连年内乱的伏笔。

晋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继位,而此时周幽王的余党虢公翰又拥立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

经过几次战乱的镐京早已残破不堪,周平王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邑,即今河南洛阳,但王室的力量实在太薄弱,无法独自完成迁都之举。晋国是天子的兄弟之国,并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显赫。周平王东迁,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合力勤王,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

晋文侯三十一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

晋文侯逝世后,儿子晋昭侯即位。晋昭侯把曲沃封给叔叔成师,这就是曲沃桓叔。曲沃城比晋君的国都翼城还大,曲沃桓叔有了一个比国都还要大的城邑,这在当时明显违背了君臣礼仪,同时也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桓叔威胁到了国君的地位。

晋昭侯七年,即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杀了晋昭侯,准备迎接曲沃桓叔入晋都为国君,曲沃桓叔也想趁机夺权,但翼城的人民反对曲沃桓叔,并起兵抗击,曲沃桓叔败退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姬平为晋君,即晋孝侯,晋孝侯诛杀了叛党潘父,稳定了局面。

晋孝侯八年,即公元前731年,73岁的曲沃桓叔在壮志未酬的遗憾心情中死去,他的儿子曲沃庄伯继位。曲沃与翼城的斗争还在继续,随着血缘关系的日渐疏远,双方的斗争更加惨烈。

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派人到翼城把晋孝侯暗杀了。晋国人在荀国等诸侯的援助下进行反击,曲沃庄伯退回曲沃。晋国人拥立了晋孝侯的儿子晋鄂侯。

晋鄂侯七年,即公元前718年,晋鄂侯去世,曲沃庄伯趁机攻打翼城。周桓王派德高望重的虢公率联军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逃回曲沃防守,晋人又拥立晋鄂侯儿子晋哀侯。

晋哀侯八年,即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晋国并掳走了晋哀侯。晋人立小子侯为国君,此时曲沃越来越强大,已经与国君的实力不相上下了。

晋小子侯四年,即公元前706年,小子侯被曲沃武公骗到曲沃杀死。周桓王派虢仲讨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逃回曲沃,晋哀侯之弟姬缗被立为晋侯。

晋侯缗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一举将晋灭亡。为了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曲沃武公把晋国的宝贝全部用来贿赂周釐王,于是周釐王任命了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居诸侯之列。自曲沃桓叔封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彻底打败姬仇一系,夺得晋国正统地位。

曲沃武公灭翼后,任命原息为武公大夫。原息名黯,字息,称原氏黯。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为邑,原氏黯从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成为荀家得姓始祖。

晋武公逝世后,其子诡诸继位,即为晋献公。晋献公八年,即公元前669年,为避免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史称“灭桓庄之族”。

晋献公又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这时,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荀息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

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

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约5年时间。假道伐虢,扫除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障碍。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为晋献公所重用。

不过,晋献公却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特别宠爱。晋献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

骊姬还使晋献公和晋国的群臣盟誓:都不许接纳或者帮助外出的公子。到此,虽然诡诸自以为完全解决了隐患,但他离死也不远了,身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晋献公的上述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深厚的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

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陷害申生让晋献公误以为申生想害他,申生为表明清白自杀。这时重耳、夷吾来朝见晋献公,得到消息后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回封地。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对重耳、夷吾的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蒲城,重耳流亡。晋献公又派人讨伐屈,屈城人全力防守未被攻下。晋献公二十三年,晋献公派贾华等人攻打屈城,夷吾逃至梁国。

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病重,在病榻前召见荀息,委以托孤重任,他说:“我将这样小的孤儿托付于你,你将如何对待?”

荀息叩头答应说:“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于是,晋献公就在病榻前拜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数日之后,晋献公病逝,荀息即立年仅11岁的奚齐为国君。

奚齐继位后,大臣里克、邳郑想接回重耳,十月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杀死了骊姬和奚齐。荀息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并安葬了晋献公,里克又在朝堂上杀了卓子。

荀息感觉对不起晋献公的嘱托,于是自杀以示道歉。里克等人派人到翟国准备迎回重耳,重耳拒绝了。夷吾想回晋,让郤芮用厚礼贿赂秦国,并约定以河西献给秦国。同时还写信许诺封汾阳之城给里克,齐、秦两国护送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元年,即公元前650年,晋惠公背弃诺言,没有割地给秦国,同时也不把汾阳城封给里克,并夺了他的权。四月晋惠公因重耳逃亡在外,生怕里克又扶植重耳,自己成为下一个奚齐,便指使郤芮带家丁刺杀里克,里克在走投无路下自杀。

邳郑由于去秦国道歉没回来,幸免于难。晋惠公重新按礼仪改葬太子申生。邳郑在秦国听说里克被杀,就对秦穆公说是吕省、郤称、冀芮不愿意把河西给秦国,并建议秦国贿赂他们,赶走晋惠公,送重耳回晋。

秦穆公答应了他,吕省、郤称、冀芮得知是邳郑的主意,派人杀死了邳郑及其党徒七舆大夫,也因此晋国人都不再顺服晋惠公。邳郑的儿子豹逃到秦国,要求秦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应允。

晋惠公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乞求购买粮食,秦穆公答应。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可晋惠公不仅不给粮食,却听信谗言趁机攻打秦国。

秦穆公大怒,派兵攻打晋国,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晋惠公的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穆姬穿着丧服向秦穆公求情,于是秦穆公于十一月把晋惠公给放回晋国。

晋惠公八年,晋惠公让儿子太子圉到秦当质子,女儿到秦国作侍女。晋惠公十三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圉担忧继承权旁落,偷偷逃回晋国继位,即晋怀公。

秦穆公怨恨晋怀公不告而别,就寻找流亡多年的重耳,准备送他回国即位。晋文公元年,即公元前636年正月,重耳在秦兵的护送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晋国。晋怀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杀。

晋文公元年三月,晋文公在秦国帮助下平定吕省、郤芮叛乱,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和各位有功之臣,晋国国力渐渐好转。同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

晋文公听从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见,赶在秦师前面发兵迎回周襄王,杀死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洛邑,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晋文公四年,即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请求晋国援助。晋国在被庐阅兵,正式确定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即军队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

三军六卿制度大大加强了晋国的军事实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此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晋文公又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去世后,其子姬欢即位,是为晋襄公。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国虽然强大起来,但是,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曾任六卿的十一个家族中,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个家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属于周朝公族,这九个家族都是周室姬姓。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长子荀林父在晋景公时为中行将,史称中行桓子,是中行氏的始祖;次子荀骓在晋景公时为新下军将,史称程文子,是晋国程氏的始祖;幼子荀首在晋景公时为中军佐,史称智庄子,是智氏的始祖。

荀林父在朝中凭借着独当一面的才能,官衔不断升迁,为官刚正不阿,公忠体国,成为晋国仅次于中军元帅赵盾的高级官僚,即中军佐。赵盾逝世后,郤缺成为正卿。

郤缺逝世时,荀林父晋升为中军元帅,荀氏家族一夜爆发,就连荀首的智氏家族也因为哥哥的得道而得以升天。这时,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

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执政,在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荀林父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荀林父之子荀庚继之成为中行氏之主,世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宣子。

这时,中行氏家族已经在晋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实力强劲,与至亲的智氏,同朝为官。后来,晋景公为褒奖鞌之战中表现优异的三军将士,增置12卿,其中,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荀骓将新下军。荀氏一门三卿,显赫异常。

荀庚逝世后,儿子荀偃代父上朝,是为中行献子。这时,年轻的栾书就接替郤克,成为了晋国执政。因为荀氏在朝中的实力较大,且与正卿栾书的关系比较牢靠,荀偃一出道,就高居上军佐一职,可谓官运亨通。

由于郤克与栾书的关系是世交,栾郤两家关系密切。遗憾的是郤克的儿子郤锜过分狂悖自大,而且权欲熏心,不断地安排自己的本家人成为卿大夫,对栾书的正卿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

于是,栾书利用厉公的力量对付郤家,中军佐郤锜被杀,中行偃顺势代郤锜成为了中军佐。这样,荀偃出道仅仅3年,就幸运的成为了国家的二把手,地位仅仅次于正卿栾书。

郤家势力被灭后,栾书与厉公也产生了矛盾。在晋国打拼了二十余年的栾书意识到了危机的来临,与其被晋厉公所杀,还不如自己先发制人。

栾书决定向晋厉公下手,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最终弄巧成拙那就麻烦了。既然要出手,那就必须成功。于是他就找到了年轻的中行偃,共谋杀死晋厉公。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晋国进入了悼公复霸时代,年仅15岁的晋悼公胸怀大志,力图匡扶晋国霸业。首要的就是惩治祸乱元凶。不久,韩厥顶替栾书,成为了晋国的新一任执政大夫。

与以往的正卿不同,韩厥是晋悼公一手破格提拔的,而不是前一任正卿安排。之前的韩厥只是上军将,职位在中行偃之下。而晋悼公一即位,直接将荀偃隔过去。

晋悼公与以往的晋灵公、晋景公、晋厉公不同,他有着极强的驭人之术,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大臣的任免升迁。正卿韩厥告老后,晋悼公安排中行偃的叔叔智罃为执政,又破格提拔士匄为中军佐,委屈中行偃继续率领上军。

中行氏与智氏虽然在名义上已经分家,但是在血统上还是一宗。晋悼公提拔智罃为正卿,也算是中行氏的光荣。然而士匄的功勋与资历都不如中行偃,却位居中行偃之上,这应该是晋悼公为平衡世卿而做出的调整。

后来,正卿智武子荀罃以及下军佐彘恭子士鲂几乎同时寿终正寝,晋悼公裁撤新军,是八卿重新编制回六卿。按照常规,中军将智武子死后,就该由中军佐范宣子士匄执政。但是悼公却又撇开士匄,直接提拔上军将中行偃为正卿。

在智罃执政时,晋国的中原霸权就已经确立,楚国已经无力再与晋国争夺,悼公成功复兴了晋国霸权。在晋国人对中原进行轰轰烈烈的复霸运动时,秦国人却在不断地袭击晋国后方。

晋悼公大怒,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13国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入秦国,强渡泾水,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推进到秦国的腹地。

秦景公顶住压力,不肯屈服。元帅中行偃决定继续前进,时任下军将的栾黡跳出来反对,并带着自己的下军以及附属的新军掉转方向提前回国了。

中行偃看到晋国人自己整出这样一出闹剧,在天下诸侯面前丢尽颜面,干脆委屈自己服从栾将军,下令全军撤退。

就这样,秦国逃过了一劫,中行偃统帅军队回国,晋悼公对中行偃没有处罚,对栾黡、魏绛等下军一班将佐也是姑息不惩。这场声势浩大的伐秦战争不了了之,晋国人戏称为“迁延之役”。

不久,30岁的晋悼公突然病危,不久崩逝。其公子彪立,是为晋平公,由执政中行偃辅佐。早在晋悼公后期,齐国在东方再次蠢蠢欲动,正卿中行偃与中军佐士匄决意伐齐。

很快,晋平公携六卿,会合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诸国国君,正式起兵伐齐。齐灵公在平阴驻防,企图抵挡联军。中行偃坐镇中军,率领联军很快便兵临平阴城下,联军强行攻城,齐军伤亡惨重。

首战不利,雄心勃勃的齐灵公信心受到不小的打击。不久,齐国大夫析文子从晋国人那里打听到鲁国与莒国打算破釜沉舟,出动兵车1000辆攻打齐国后方,为晋国助战。析文子也不管是真是假,连忙向齐灵公报告,齐灵公更加胆怯了。

中行偃下令联军到处插上旌旗,伪装军队。每辆战车左面是士卒,右面摆上草人,打着大旗走在前面,后面的战车干脆拖上干柴进发,一时间征尘漫天。

齐灵公等高一看,漫山遍野都是晋军,顿时吓破了胆,撇下守军,逃回临淄。中行偃率中军、下军绕过卢,径取齐都临淄。齐灵公坚守的信心动摇了,精神近乎崩溃,又想着逃离临淄。

齐国世子吕光强留父亲坐镇临淄,保卫齐国社稷,与齐国共存亡。联军在临淄周围大行扫荡,联军向东侵及潍水,向南推进到沂水,齐国依然在坚挺。诸侯联军士气仍然士气高涨,晋国人却要退兵了,因为主帅中行偃已经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了。

自从厉公被弑,悼公即位以来,中行偃总是做恶梦,梦见晋厉公向他争讼索命。不知道栾书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梦境,这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可以看出中行偃在与栾书合流弑君后内心深处的惭愧与忏悔。

就在中行偃即将大举伐齐期间,他又一次做了噩梦,梦见自己与厉公争讼,自己理亏,厉公拿着戈一挥,首级就坠落身前,荀偃赶紧跪下来把自己的头捡起安上,捧着脑袋就跑。却遇到一个巫师。

噩梦惊醒后,过了几天,荀偃还真的就在路上碰见这个巫师,谈起梦中景象,不料巫师也在同一天做了同样的梦。巫师告诉荀偃:“今年,您必死无疑!”

中行偃也没有再去行凶,而是对死神的降临从容面对。伐齐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荀元帅的身体已是一天不如一天。中行偃强挺着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国家为重,也算是对当年造成国家内乱的自我赎罪与解脱吧!

自从晋军渡过黄河以来,大约也是水土不服,中行偃的病情加重了。他头部生了恶疮,两眼突出,死亡已在旦夕之间。晋国的卿大夫都来探望他,他拒不接见。

中行偃最终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中行偃托孤于士匄,口述遗嘱,立荀吴为中行氏之主,中行吴因此成为中行氏家族的第四代领导人。

中行偃死后,诸卿前往探望,入殓时,中行偃两眼不瞑,咬紧牙关,仆人无法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珠。士匄抚摸中行偃的尸体:“我侍奉中行吴哪里敢不像侍奉您一样啊?”

中行偃如故,死不瞑目。士匄疑惑,士匄的外孙栾盈站在一旁说:“元帅是不甘心没有将伐齐大业进行到底而不瞑目吧!”

栾盈又说:“如果你死之后我们不继续你的愿望进攻齐国的话,有黄河为证!”荀偃这才闭上眼,松开嘴巴。

荀偃死后,荀吴继位,是为中行穆子。中行吴为人耿直,有里克、先轸的领军才能,却略疏文采,相对木讷,甚至有些憨厚。在士匄、士鞅父子的协助及拉拢下,稳居六卿。

正卿士匄寿终后,副手赵武执政,偃武修文成为晋国全新的执政纲领,好战的中行吴也因此在中原失去了用武之地,不得不将其杰出的军事才干主要用于与晋国四周的游牧民族间的战场上。

中行吴不同于韩起、士鞅之流只知道瓜分、榨取、掏空国家的财产,而是选择将戎狄的土地、势力定为中行氏的战略目标。中行吴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时常带领晋军讨伐戎狄,攻略鲜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立有大功,消除了晋国的外患,为晋国六卿实现封建制蜕变创造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行吴所攻占的大量戎狄土地被并入中行氏家族,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终其一生,虽从未担任国家执政,却依然是晋国在春秋后期一位举足轻重的政客。

中行吴死后,其子荀寅继之为中行氏之主,是为中行文子。这时的晋国,已大体形成韩、赵、魏与范、二荀对立的局面。韩赵联合有着上百年的优良传统,范氏与中行氏也早已结为同党。

从范士会与荀林父的君子之交,到范士燮与荀庚的携手,再到范士匄与荀偃的生死相托。到荀吴与士鞅时,两家已经形同一家。最弱的智氏代表荀跞因为与荀吴同宗而依附于中行氏。

晋定公在位期间,赵简子带兵攻打卫国,获得五百家战俘。他把这些战俘留在邯郸,让占据着邯郸的赵午看管。第二年,他把邯郸的赵午召到晋阳去,因为赵午没有及时把五百家卫国战俘归还,赵简子就把赵午杀了。赵午的儿子赵稷和家臣因此在邯郸发起叛乱。

两年之后,赵简子派兵包围邯郸。他让荀寅与范吉射带领他们的兵马与他一同攻打邯郸。可是邯郸的赵午是荀寅的外甥。他与赵简子由于权势之争,早就有矛盾。如今,赵简子把他的外甥杀了,他不想再帮助赵简子去打邯郸。

另外,中行氏与范氏一直关系好,而且荀寅的儿子娶了范吉射的女儿,他们是儿女亲家。由于这样许多复杂的权力矛盾和家族因素,荀寅与范吉射不仅不去攻打邯郸,还联合起来攻打赵简子。

赵简子见势不妙,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六卿当中的其余三卿成为了左右战争的关键。

这时,荀跞向晋定公请命:“当年君侯命令臣僚,首先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君臣的盟书还沉在黄河里,现在赵氏、范氏、中行氏三家开始发动祸乱,如今我们仅仅是驱除赵简子,这样的惩罚对赵氏太不公平了。法律之上人人平等,请将中行氏、范氏一并驱除!”

晋定公同意三卿的请求,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于范氏、中行氏家底太过雄厚,三卿的军队竟然未能攻克叛军,反而令荀寅、士吉射恼羞成怒,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

荀寅、士吉射将囤积在晋阳的主力大军掉转方向攻打首都,晋定公惊恐万分,号召国人剿灭叛军,于是范氏、中行氏至此走上众叛亲离的道路。

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为晋侯守卫国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战败而逃。三家趁势反攻,赵军也从晋阳城中突围,赵氏之危暂时缓解。

在韩不信与魏侈的多方奔走、劝说下,执政荀跞认定范氏、中行氏为国家的敌人,赦免赵简子,继续担任上卿。荀跞、赵简子、韩不信、魏侈四卿在晋定公的宫殿里盟誓,誓死讨伐中行氏、范氏,除死方休。

后来,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驾鹤而去,赵简子凭借着在军中的崇高地位,以压倒性优势继荀跞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成为晋国赵氏家族继赵盾、赵武后第三位正卿。

赵简子很快包围了聚集在朝歌的荀寅和范吉射。由于断绝了外援,朝歌城内很快就没有了粮草。荀寅和范吉射带领族人突围,从朝歌逃到邯郸来。

赵简子又带领兵马围困邯郸。这个时候,邯郸城内除了原有的邯郸人,还有卫国的五百家俘虏,还有荀寅和范吉射两个大家族的人马。这么多的人被围困在邯郸城内,吃喝拉撒都成了问题,所以,两个月后,邯郸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向赵简子投降。

荀寅不投降,带领他的荀氏家族从邯郸向东逃跑,占据了柏人,就是如今的隆尧西南的亦村。赵简子率兵又包围了柏人,把柏人攻下。荀寅只身一人逃往齐国,沦为一个普通百姓。

发生在晋国的这场家族战争,前后持续八年。这场战争摧垮了荀氏与范氏家族,消灭了赵氏在晋国的两个强有力的政敌,使赵简子稳固地占有了邯郸,为以后的赵国在邯郸建立都城奠定了基础。

庞大的中行氏家族在荀寅战败之后分散流落在邯郸、柏人一带,为了避祸,他们纷纷改回荀氏,在当地默默生活,静观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实权派手里。这些人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经过这次内乱,也只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智伯瑶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即今山西太原。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给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

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

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晋国彻底灭亡。

此后,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从此,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这时,曾经在晋国辉煌的中行氏大家族虽然已经风流云散,但是并没有消失,而是改为荀氏,在赵国生根发芽。据记载,赵国建立后,赵烈侯议政改革,时有番吾君向赵上卿公仲连荐举荀欣、牛畜、徐越三人,公仲连接着又推举给了赵烈侯。

牛畜侍候赵烈侯,以仁义劝导他,鼓励他走向王道,赵烈侯欣然同意。荀欣侍候赵烈侯,拿选拔精干举荐贤良、任命官吏使用能人等语言劝导他。徐越侍候时,用节财省用、考察衡量臣下的品德功绩劝导他。他们进劝的道理无不充分允当,赵烈侯很高兴。

赵烈侯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三人辅佐赵侯,实行法制,讲求仁义,进行改革,为赵国步入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从此,荀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效命赵侯,谏政举贤,拓疆开土,立下战功。

赵烈侯在位时,将赵章立为太子。赵烈侯去世时,因赵章年幼,于是赵国群臣拥立赵烈侯之弟、赵章叔父赵武侯即位。赵武公去世后,赵国群臣再度拥立赵章即位,是为赵敬侯。

赵敬侯元年,即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堂兄弟、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因没有获胜,于是出逃投奔魏国。魏国国君魏武侯出兵协助赵朝一同袭击赵国的邯郸,魏军遭赵军击败后撤兵而回。

同年,赵敬侯将都城从中牟迁到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

荀欣这时也随敬侯迁居邯郸,在邯郸建有宅院。到了荀老爷这一代,荀家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即使如此,荀家依然算是当时的贵族人家。

荀老爷给儿子起名为荀况。况古同“贶”,赐予的意思。荀老爷乐呵呵地对妻子说:“这可是老天赐给我们的小宝贝,我们就叫他荀况吧!希望老天保佑我们的小宝贝!”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