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自幼聪明,勤学好问,他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都不觉得满足。六岁那年的中秋之日,月挂高空,清风缕缕,令人心旷神怡。荀况抬头望着明月,突然开口问道:“爹爹,咱为啥姓荀呢?”
荀老爷非常高兴,禁不住夸奖儿子说:“问得好!不仅要知道姓荀,还要知道为啥姓荀,这才是聪明孩子。其实,我们姓荀,是因为我们是黄帝的后人。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黄帝分封给他们十二个姓氏,我们荀氏就是十二个姓氏之一。”
荀老爷告诉儿子,黄帝是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著名五帝之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九黎而载入史册,以播种百谷,发展农业,制衣冠、造舟车、兴音律、创医学闻名后世,由此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荀况听了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的先祖是这样一位贤明的君王,他一定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吧?”
荀老爷听儿子这么关心先祖的事情,也非常高兴,就给他讲了黄帝统一华夏的故事。他说,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从小就非常聪明,异于常人。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轩辕就教民习武练兵,讨伐不来朝贡的诸侯。
炎帝侵凌诸侯,诸侯都来归从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种植五谷,安抚民众,训练熊、罴、貔、虎等猛兽,与炎帝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
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立即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熄灭了火焰。
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黄帝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
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
黄帝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
小荀况听了父亲的讲的故事,高兴地说:“战争好可怕啊!黄帝真是一个大英雄,他终于胜利了,再也不用打仗了!”
荀老爷喝了口水,笑着说:“统一天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黄帝不仅打败了炎帝,还打败过可怕的蚩尤呢!”
小荀况一听还有故事,兴奋得跳了起来,连声叫父亲继续讲。
荀老爷说,黄帝打败炎帝,登上了天子宝位。这时,有一个叫蚩尤的人,正活跃于中原,极力扩张势力,争夺帝位。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善射,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
蚩尤原来臣属于炎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箭、矛、戟、弩、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
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
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
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
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
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
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怪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
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
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
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蚩尤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
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
黄帝害怕蚩尤死后还作怪,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就这样,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之后就离开,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就没有在哪儿安居过。
黄帝往东到过大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荤粥,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最后,在涿鹿山脚下建起了都邑。就这样,黄炎统一的华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祖先。
最后,荀老爷对儿子说,黄帝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化身,他敬天爱民,以德治国,施行王道,不恃武力,在处理对内、对外关系时,始终按照统一、和谐、天下一家的理念,不畏强暴、不惧强敌,不穷兵黩武,不恃强凌弱。不论是炎帝还是蚩尤部落,黄帝战胜后对他们都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以和为主,以统一为上。
荀老爷这里将黄帝称为自己家的祖先,当然没有错误。不过关于荀姓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个也与黄帝有一定关系。
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属下有一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他专门负责制作大小官员的官帽,他后来发明了用“黄华赤实”编制帽子,他针对不同的臣子官职爵位,编有不同的冠形,令人一望便知。黄帝为此很高兴,称他为“荀始”。在荀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名字命氏者,称荀氏,世代相传。
还有一种说法,荀氏与夏代的刘累有关。刘累相传是尧的后裔,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夏孔甲帝时,孔甲派刘累养龙。因刘累养龙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因为他的封地在豕韦,又被称为豕韦氏。
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迁徙到尧山东麓,改称“丘”,人称“丘公”。
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又改为刘累。成汤灭夏桀后,大封先圣后裔,刘累的后人再次被封为豕韦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之后,再封先圣后裔,豕韦氏作为尧帝和刘累的后裔,被封到唐地,后又迁至杜城,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国。
周宣王姬静四十四年,即公元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诬杀,三年之后显灵,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杀后,其子杜隰叔逃命到了晋国,杜国灭亡。
杜隰叔到了晋国之后,被晋穆侯姬弗生任命为士师,即专职执掌军队和刑法的上卿,并赐封于荀邑,史称其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荀氏,世代相传。
还有一种说法,西周初期,周公旦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庶子姬葡被封于郇地,为伯爵,史称郇伯,建有郇国,专职控制和管理重要战略物资食盐的生产与运输,后史简笔为荀国。
周桓王姬林十七年,即公元前703年,郇国曾经与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市东部的贾国君主贾惠伯姬兕曾经联手一起讨伐曲沃国。不久之后,由于郇国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被强大的邻国晋国所吞并。郇国归晋之后,其王室子孙与部分国民曾一度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故国境地称为荀邑。
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荀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从此,小荀况对自己的家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很多古代的历史,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