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强大开明的大国气象,孕育了稷下学宫群星闪耀的盛景。在齐国最强盛的时期,稷下学宫学者云集,从者数千,是学子们最向往的文化圣地。
大约在齐宣王晚年时,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风尘仆仆从赵国来到了高门大屋的学宫外,他就是少年荀况,他此行的目的是游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是否在十五岁时来到齐国游学,还存在很多争议。关于荀子游齐的年龄,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即“年五十”说和“年十五”说,这里不做详细考证。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国本来是姜氏统治,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姜子牙来到齐国,不负众望,使齐国大治,富甲一方,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
后来,齐国逐渐走下坡路,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君主后,日渐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了几代人努力,其中田常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建立稷下学宫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需要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田齐桓公是田齐第三位君主,田齐太公和与孝太妃之子,谥号“孝武桓”。其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姜小白易混,故多称为“田齐桓公”或“田桓公”。
田齐桓公在位前期,受到其他诸侯国攻击。为了使田齐摆脱战败危境,田齐桓公整顿吏治,并设立稷下学宫,广揽贤士,使其成为齐国日后的人才市场。著名的淳于髡、邹忌、段干纶等,大约就是在田齐桓公晚期来到齐国。
而后,田齐桓公开始对诸侯发动反击。终田午一世,战火未曾熄灭,但桓公的努力使齐国转危为安,得以摆脱屡战屡败的颓势,为此后齐威公的强邦打好基础。
田齐桓公去世后,儿子齐威王继位。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
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来认识。齐威王二十四年,齐威王在与魏惠王“比宝”的谈话中,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作“国宝”。
他一面选宗室中有作为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一面又选拔大批门第寒微的人士委以重任,比如出身赘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平民出身的邹忌、残疾人孙膑等。
稷下学宫的扩建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齐威王在邹忌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终于使齐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齐威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彊继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为此,他像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大办稷下学宫,并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
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并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享受极高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
齐宣王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因此,齐国稷下学者越来越多,将近数百上千人。
这一时期的稷下学宫,在其辉煌的历程中,发展到最高峰。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
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
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他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
稷下学宫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彼此吸收融合。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这些稷下名士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齐宣王算不上是个明君,但毋庸置疑,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光大了的稷下学宫,可以说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集中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刑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学人,当时的名士儿说、告子、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都曾经到过这里,儒家大师孟子更是长住稷下30多年。
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学术著作,如《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的编撰,也都有稷下名士的参与。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稷下学者因政治倾向、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使稷下学宫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稷下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相互间展开论争,使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在论争中,不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使学者们也认识到各自的理论弱点,促使他们不断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学说。论争促进了不同学术见解的思想渗透和融合。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稷下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仅就稷下学者的著作来看,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地理、历、数、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著作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思想理论宝库,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稷下学宫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具有后世大学的基本要素,它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
稷下学宫绝不是历史上官学的复归,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重生,使官、私学结合,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导引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与后代学校相比,稷下学宫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稷下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校舍建在交通要道,并且相当宏伟壮观,有众多的师生在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
学宫还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自由地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
游学是古代士人等为增进知识、开阔眼界、获取信息、联络人脉乃至实现自身价值到异地游历和求知的教育文化活动,发轫和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历代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主体是当时的士人。春秋之前,士为贵族一员。后来,社会变革频仍,士人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渐摆脱宗法等级制的束缚,最终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
士的崛起,无疑得益于当时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私学的兴盛。西周时期,教育在性质上有国学和乡学之别,在层次上有大学和小学之分。然而,西周是一个等级社会,无论是“乡学”还是“大学”,大都是为贵族服务的,即所谓“学在官府”,普通的农、工、商阶层基本被排除在外。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权衰落,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兼并和争霸,礼崩乐坏。在这一情势下,受过良好教育的没落贵族失去了以往的经济支撑,生活窘迫,成为新兴的“士”。
出于生计需要,这些人开始兴学收徒,传授知识,也因此成为了私学兴盛的积极推动者。同时,一些庶民通过学习,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加入到新兴“士”的行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学愈加兴盛,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迅速扩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由拥有大量知识和才能的士人构成的特殊阶层,并成为游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要推动者。
春秋中后期,随着世卿世禄被打破,世袭贵族日趋没落,新兴士人阶层开始崛起。此时,以孔子和墨子等人为中心的游学活动开始兴起,拉开了我国古代士人游学的序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其一生中,除了短暂的为官之外,游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孔子年少好礼,很早就有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追随从学。孔子在鲁国做了很短时间的一段文书官后,就开始了其游学历程。孔子三十五岁时,又因鲁国内乱再次走上游学之路。
孔子在齐七年,归鲁后鉴于混乱而没有出仕,直到五十岁才在鲁国主要专注于《诗》《书》《礼》《乐》的整理工作和收徒授业。这段时间,前来求师拜学者众多。
孔子五十岁至五十六岁之间在鲁国参政约六年时间,随后又踏上了周游列国之途,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十四年间,孔子带领弟子先后游历卫、曹、郑、陈、蔡等国。归鲁后,孔子没有再入仕,一直以收徒授学为业,直至去世。
在孔子的游学和聚众授业过程中,追随的弟子超过三千人,其中对“六艺”样样精通者七十余人。孔子的弟子以鲁国人居多,也有齐、宋、卫,乃至秦国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也多有效仿孔子者,游学诸国,或讲学授业,或求仕入宦,而他们自身也都多有追随者,进一步壮大了儒家的游学队伍。可以说,以孔子为中心,以鲁国为基地,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游学网。
春秋中后期,随着私学日渐兴盛,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和理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除在自己的居住地聚众讲学外,还不断外出游历授业,广招子弟。
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曾两次到稷下学宫游学授业,两次时间相加近30年。墨子也曾带领弟子游学于鲁、宋、楚等国,通过讲学授业,招纳了众多弟子。到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成为游学活动的中心。
游学是将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优化的社会教育方式。与正式的学校教育有别,游学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是交往式和体验式学习,游学者来去是自由的,全凭游学者个人的兴趣,不重立场,不以好恶,不论出身,愿者即来,一律欢迎。
与孔子兴办私学的伟大创举相比,稷下学宫的意义在于它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的传承为百家思想的争鸣。并且,在儒家私学教育式微衰落之时,由于齐国统治者的创新,实现了私学教育的成功转型,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的辉煌。
在稷下学宫的影响下,东周列国皆建立了类似的供游学者授业交流的各类门馆。这些门馆也聚集了不少饱学学士,他们通过设置私学,开展学术研讨,成为一个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场所。它们之间人才相互流转、彼此推动,通过游学将各地的有识之士连接成为一个跨区域的学术网络。
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稷下学宫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纪轻轻的荀况不远千里,来到稷下游学。这是荀况第一次来到稷下学宫,当时学宫内汇集了许多名闻天下的先生,每一次讲学和论辩,都令他大开眼界。
那时元老淳于髡尚健在,以睿智风趣的谈吐和博闻强记的学识吸引三千门生;邹衍正当盛年,积极宣讲他的阴阳五行之学,一次次震撼世人的心灵;后继的邹奭,继承邹衍学说,更擅于雕琢言辞、著书立说,将阴阳学发扬光大。
当齐国人津津乐道于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的事迹时,荀子已在潜心探究并反思他们的学问了,他和淳于髡相处时间较长,时常得到他的善言指点,受益匪浅。
少年荀况尚未成名,却怀秀异之才。荀况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来到稷下学宫的时候,正是求知若渴、风华无限的大好年华。
顶级的学生遇到顶级的老师,荀子的学业每日突飞猛进。荀况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有机会听取各学派名师的讲演,从而从多方面了解和掌握他们学术观点,而不受一家的局限。这次的游学经历,持续了很多年,为他将来的成就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