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于是再次来到齐国。诸子学说中,荀况最推崇儒学,成为孔子忠实的追随者。然而他的仁义理念,已经不是孔孟奉行的传统儒学,因而被后世斥责为儒学异端,他本人也在历史上饱受争议。
荀况提出天道自然的思想,由此发展出“天行有常”和“明天人之分”的观念;他更提出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恶的本性,所以需要礼乐教化重塑人的道德。
而在治国方面,荀况根据现实的社会环境,提出隆礼重法,信奉王道,也信奉霸道;提倡礼仪,也注重法家内容。这些观点,也可视为稷下各家学派自由碰撞和交融的产物。
相传,荀况曾经拜宋子为师。宋子即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宋尹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孟子与庄周都很尊敬他宋子。孟子还曾会见过宋子,并称他为“先生”,孟子自称“轲”,可能宋子比孟子稍长。
宋子生活在齐宣王的时期,曾游稷下,继承老子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宋钘与尹文是观点一致的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二人讨论起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什么是天人的关系问题。
宋钘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说:“尹老弟,我看天是包裹着万物的一个囊;而‘由合’的意思,是上通天空之上,下深入土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拢天地,成为一个包裹。它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你看对吗?”
尹文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地说:“我看很对,上天养育万物,多得无法计量,大地造化万物,多得没有边际。所以是就不是非,非就不是是,但是非又一定是共同存在的。”
宋钘又问:“天,仅是一个包裹,而且还是有规律,有时序的包裹。比如一年有四季,一个月有三甸,日有朝暮,夜有昏晨,而天上星辰的运动次序,是各有其主的。是不是如此呢?”
尹文听得非常入神,思考片刻,答道:“确实像你说的那样。你看,大地,不只有一种事物;人的活动,不限于一件事情,事业不能不分为多种,名位也不能不分为多样。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规律。多种事物则有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规律,就是通达无上的高,概括无穷的多,并可以运用于人间的各种事物。”二人为取得这样一致的看法而高兴极了。
又有一天,宋钘和尹文又讨论起人的问题。
尹文首先开头说:“老兄,我看人为是要不得的,用来掌握人民治理百姓的不应当是人为的刑罚;用来忧惧人民百姓的不应当是发怒。所以君子不被爱好之事所诱惑,不为厌恶之事所胁迫,才是最可贵的。你说对吗?”
宋钘说:“你说的很对,人就是要不受世俗所牵累,不以外物来掩饰,不苟从别人,不违逆众志,不抛弃天道自然,希望天下安稳宁静保全人民的性命,别人和自己的奉养都知足就够了。”
尹文听到后,就继续说:“比如人为的战争,打仗出击,虽然是出击他人,但他人也会反过来进攻自己而危及自身。战争的胜利,虽然是敌人的失败;但得来的胜利,还是用自身的牺牲换来的。所以说不义的战争是发动不得的,人为的战争必然带来祸患。”二人对所讨论的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天衣无缝了。
紧接着二人又研究起天人的关系问题。
宋钘说:“一般的人往往被迫于所厌恶的事物,而失掉他喜好的东西;或者被诱惑于所喜欢的东西,就连可恶的事物都忘掉了。这都是不合于天道自然的规矩。按照天道自然的道理采取行动,才能摒弃主观的筹划和择取,符合天人合一的实情,才不会犯错误。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尹文说:“是的!天不坠,地不沉,或者正是有个什么东西在维系而支撑着他们的吧!何况人呢?人也是有某种力量在支配着他,就像鼓被敲击之后才发声一样。凡是自己不能推动自己的事物,就仿佛有种力量推动着他们。这种仿佛存在的力量是什么呢?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天道自然的规律了。”
宋钘、尹文二人就是按他们的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办事的。宋钘能做到当整个社会都赞美他时,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努力;当整个社会都批评他时,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区别,能分清光荣与耻辱的界限。
而尹文对世俗的声誉也不积极去追求,对耻辱也不时时去厌恨。他们为救民而说教,为反对战争而呼号,为贯彻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走遍天下,不辞辛劳。
宋钘、尹文论天人的故事原意是反映天道人为合一观点的。其中不要声誉,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宋钘在稷下著书立说,广泛交游,不治而议论,参与辩论与争鸣,既完成了学宫所赋予的使命,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在学术活动方面,他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成己所长,既秉承黄老思想,又融儒道墨名法合一,由此树立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
荀况继承了宋钘、尹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其著作《正论》中尊称宋钘为“子宋子”,并就一些学术论点对宋子进行了批判。荀况认为宋子只看到少欲的重要性,未看到多欲也有其正当性。
但是有的人因此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既然宋子是荀况的老师,荀况怎么会批判宋子呢?所以,他们认为,宋子不可能是荀况的老师。
另外,还有人认为荀况的老师是子弓。荀况的确特别推崇子弓,他在《荀子·非十二子》多次提到子弓,并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荀况在书中批判了子思与孟子,却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但是,子弓具体指谁,历来都有不小的分歧,代表性看法是冉雍。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冉雍与冉耕、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他评价非常高。
冉雍主张居敬行简,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
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
从荀况的学术观点来看,他集合了多家的思想,和很多的学派都有思想上的碰撞,其提出的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学派的认同。他的老师是谁?可能已经无法进行确却的考证,但是他对于荀况的作用一定是很大的,为荀况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荀况开始学有所成的时候,齐国的局势却出现危机。齐宣王去世后,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即位之后,齐湣王就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
齐湣王的穷兵黩武,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不断膨胀,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齐湣王四方用兵,还企图吞并周王室,最终成为各诸侯征伐的对象,就连国内的百姓也都反对他。
当齐国处于危亡之际,荀况进言说:现在庞大的楚国摆在我们的前面,强大的燕国紧逼在我们的后面,强劲的魏国牵制了我们的西面,西面的领土虽然没有断送,也危险得像根细绳一样了,楚国则还有襄贲、开阳两个城监视着我们的东面。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个国家出谋划策,那么这三个国家就必然会一同起来欺凌我们。如果这样,那么齐国一定会被分割成三四块,国土将像借来的城池一样而不属于自己了,这就一定会被天下人大大地嘲笑一番了!
荀况向齐湣王进谏停止穷兵黩武的行为,但齐湣王不听。荀况清醒地看到了齐国危亡的处境,和众位稷下先生先后离开齐国。当时,田骈到了薛地,邹衍游历魏、赵、燕,而荀况则暂时客居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