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离开齐国的时候,燕国正是积极准备报复行动。子之之乱后,燕国差点被齐国灭掉。后来,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筑立黄金台,拜郭隗为师,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燕昭王拜郭隗为师,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苏代从雒邑来,真是人才济济。
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
后人因此便用“拥彗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
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聚集于燕都辅助昭王振兴燕国的众多士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要数乐毅。
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随生向往之心。正巧一次乐毅为魏出使燕国,昭王十分恭敬地客礼相待,乐毅颇受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委以国政和兵权。
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
正当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时,燕国的世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然而,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忍辱多年的燕昭王认为报仇雪耻的时机已到,决意举兵伐齐。
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单靠燕国是不行的。昭王与乐毅、邹衍仔细分析了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当时齐、秦、赵三强都在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宋国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齐、秦、赵三国均想染指。一旦齐国灭掉宋国,就必然会加剧齐与秦、赵的矛盾,同时也会对韩、魏、楚诸国形成严重的威胁,引起这几国的不安。
昭王便定下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略。燕国表面上臣服于齐,使其对之放松戒备。其间两次派苏秦出使齐国,进行离间,唆使齐王轻率地决定西向攻秦,南向灭宋。
昭王则趁此良机,遣使与魏、楚联系,并派乐毅赴赵,促使赵王劝说秦国伐齐。秦国本来和齐国相约东、西称王,共分天下,岂料齐竟毁约,势力侵入中原地区。为了出这口恶气,欣然应允伐齐。这样,就形成了各国从北、西、南三面对齐的包围之势。
周赧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出征。此时,楚军已驻军于淮南,准备夺取齐国淮北之地;秦与赵、韩、魏也各派一名大将军率军向齐国进发。
齐湣王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觉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仓促应战。齐湣王尽起全国之兵,渡过济水,西进拒敌。齐军因连年征战,士气低落,加之齐湣王对作战不利的士兵以挖祖坟、斩首级等残忍手段相威胁,更使齐兵寒心。
联军发起进攻,齐军一触即溃,连连败北。齐军主力被歼后,齐湣王率残部狼狈逃窜,退回国都临淄。昭王闻讯十分高兴,亲至济西战场劳军,厚犒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连下七十二城,秦湣王兵败身死,几乎做了亡国之君。战乱中,稷下学宫也未能幸免于难,被迫停办。幸而齐国气数未尽,仅有的两座城池即墨和莒仍在艰难地坚守奋战,对峙五年之久。
危难关头,燕昭王的突然离世带给齐国一线生机。即墨的守将田单抓住机遇,利用继任的燕惠王好猜忌的特点,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迟迟不攻打齐国最后两座城池,是为了自己做齐王而故意拖延时间。燕惠王本与乐毅有过节,又受到挑拨,立刻选派其他人替换乐毅。
随后,田单继续制造舆论迷惑敌军,发明威力强大的“火牛阵”,打了一场漂亮的反攻战,很快收复失地,重建临淄,并迎接继任的齐襄王,成功光复齐国。
新君齐襄王肩负兴国重任,他总结齐国的兴衰史,深刻认识到吸纳人才与从谏如流对国家的重大意义。于是他把深远的目光投射到已经荒废的稷下学宫,决定重拾祖辈招贤养士的传统,重建稷下学宫。
这时,寄居楚国的荀况却正遭遇着战争的严重威胁。楚顷襄王时代,秦国多次伐楚。楚顷襄王十九年,即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军从陇西出发,沿巴的涪水顺流而下,在巴蜀补充兵粮、舰船后,一举攻占楚国黔中郡,即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国兵败,割让楚国上庸、汉北地区给秦国。
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西陵,即今湖北宜昌。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国名士屈原闻讯投河自尽。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即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都。
在这种情况下,荀况已经无法在楚国呆下去。于是在接到齐国的邀请后,再度来到齐国稷下学宫,回到那个给予他无限精神养分的学者家园。
如今在民间还流传着有关荀况到稷下学宫的故事。荀况赶到时风尘仆仆,一脸倦容。正在学宫前小憩游戏的学子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却在这勃发的青春中看到了自己的往日,不知不觉止步观看。
忽然,两个小青年争吵起来,胖者说石硬;瘦者说,水硬。两个吵的面红耳赤,正要去找先生,转脸看见了近旁的荀况,便上前请他评理。荀况慈爱地看着这两个年轻人说:“石硬为形,水硬为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两个年轻人点头称是,高兴地把他拥进了学宫的大门。从此,他安下身在此讲学,两个争论的学子成了他的弟子,他们是韩非和李斯。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却表现了人们对古人生活的好奇。
当时,像淳于髡、田骈等老一辈的贤士早已故去,荀况成了稷下学宫资历和造诣最深的文士,是最受推崇的老师。他当仁不让成为学宫之长,执掌学宫一切议论和教学活动。
在荀况的一力操持下,恢宏的高门大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流散的士人学子在荀子的感召下,重新回到这片乐土。稷下学宫终于实现了中兴。当然,齐国的国力无法和鼎盛时期相比,而数千人济济一堂的全盛场面,也终究一去不复返。
不过,稷下学宫毕竟重建了,对荀况这样的仁人志士来说,依然是令人欣慰的归宿。荀况在稷下的身份是祭酒,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学校校长,属于稷下学宫的领袖人物。
祭酒,源自古人祭祀宴席上饮酒的习俗,人们喝酒前要由席中地位最尊者举酒祭神以开席,所以叫作“祭酒”,后来演变成一种职务名称,代表某机构中的地位最高者,相当于首席、主管。
荀子不仅继续发挥“不治而议论”的职能,为齐襄王筹谋划策,同时以一派宗师的身份主持稷下学宫的活动,并开设讲坛,传道授业。这样,荀况开始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那样,被人称呼为荀子,成为受人尊敬的先生。
荀子在齐国安静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儒家学说,讲授各派教义,并对儒家思想中复古保守的倾向有所扬弃。后被秦始皇所重用的李斯、韩非等人,都是他的亲授弟子。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是用荀子的思想统一了中国。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荀子不仅桃李遍布全国,而且开始著书立说,著名的《劝学》《天论》等不朽名篇,就是在此时完成的。荀子的散文长于论辩,结构谨严,风格浑厚,语言流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荀子自幼学习孔子之道,在稷下学宫跟群儒论辩,又博众家所长,于是思想渐渐自成一系,但仍属于儒学范畴。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荀子以孔子为圣人,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孟子以义为大旗,占领道德制高点,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德,是每个人生来就俱有的。他说:水向东还是向西流的确无法判断,但水一定是向下流的,绝不会向上流;人的天性就是善良,至于那些不善良的人,本非是他们天生不善良,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荀子在稷下学宫博众家所长,虽以孔子思想为主,但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他通过观察人性,得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荀子认为,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的性恶论得到其他学派的认可,但被儒家抨击,认为荀子是离经叛道、罪不容诛。来自儒门的抨击,让荀子感到很迷惑,思想上的痛苦让他决心去秦国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