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接受秦国邀请

秦昭襄王时期,出身贫寒的范雎被秦始皇任命为相国,多次邀请荀子到秦国。这时,秦国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跟齐国不同,秦国不兴私学,但精英人士纷纷入秦效力,且取得不错的功业。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凡事讲实用,不喜空谈理论。秦人早期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时开始称王,兼并巴蜀。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秦武王争强好胜,不幸早逝。因为没有儿子,群臣迎立秦武王异母弟、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

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人,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襄王拜范雎为客卿。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襄王于是拜范雎为相。

在范雎之施政策略之中,除了为秦昭襄王夺取亲政的权力而外,也对当时在战国流行的儒法思想进行了引入。在战国后期儒家几乎不入秦国,在秦国的主流思想自商鞅而后大多为兵家和法家,因此儒家往往不喜欢到秦国,认为秦国没有儒家生存的空间。

秦昭襄王也曾经说过儒家无益于国,而范雎则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范雎作为纵横家,曾深受荀子思想的影响,对荀子仰慕已久。他上任后就向秦昭襄王推荐荀子,并多次力邀荀子入秦,想让他给秦国国政提出建议。但荀子因事务繁忙抽不出身来,未能成行。

公元前264年,齐襄王去世,受齐襄王尊崇的荀子有些失落感,便辞去了学宫的职务,带着弟子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和相国范雎在秦宫的大厅内隆重地接待了荀子,席间他们进行了热烈的交谈。

秦昭襄王听了荀子的一席高论,受益匪浅,便请荀子多住些日子,到秦国各地考察一番,然后再进行深谈,交换彼此的看法。

于是荀子坐着马车,一路上轻车缓行,细心观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吏治民生,荀子跟秦国的百姓、小吏、官员、朝臣都有密切接触,而且进行了愉快的交流体验。

荀子在秦国出行,没有军队净道,没有百姓围观,秦国军民各行其事,对他们视而不见。荀子主动跟他们交流,发现秦国军民都知法守法,朴素老实,奸诈之徒基本上没有。

荀子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民风习俗及自然形势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秦国的社会面貌,给荀子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让荀子感受很深,他回宫后首先面见了范雎。

担任秦相的范雎问:“先生入秦国,见到了什么?”

荀子对秦国民风淳朴、吏治井然的强盛局面大为赞赏,并提出要想使国家强盛进而统一天下,还必须实行仁政,不能因为兵强海内而过分强调武力称霸。

荀子对秦国的国土和百姓评价说:秦国边塞险峻,地势便利,山林河流,非常美好,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地形上的优越。进入境内,观察它的风俗,百姓朴实,音乐不淫荡卑污,服装不轻佻妖艳;人们非常畏惧官吏而很驯服,就像是古代的人民一样。

荀子对秦国的官府评价说:到了大小城镇的官府,那里的各种官吏都是严肃认真的样子,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疏草率,真像是古代圣王统治下的官吏啊。

荀子对秦国的国都评价说:进入它的国都,观察那里的士大夫,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走进公家的衙门,走出公家的衙门,就回到自己的家里,没有私下的事务;不互相勾结,不拉党结派,卓然超群地没有谁不明智通达而廉洁奉公,就像古代的官吏一样。

荀子对秦国的朝廷评价说:观察它的朝廷,退朝前,所有事情都必须处理完毕,安闲的好像没有事情办理一样,真像古代的朝廷啊。所以秦国四代强盛,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

在秦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荀子放下了心中的傲慢与偏见,他认为以前在六国听闻的“暴秦”之说,纯属污蔑之词,不足为信。自己到了秦国,从下至上的观察了秦国民风、士气、官吏作风、君臣操守,荀子认为秦国的治国理民政策是最好的,其他六国的吏治民风跟秦国相比,差之远矣。

荀子最后总结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秦国。安闲而又治理的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国就类似这样。

尽管荀子对秦国的评价很高,但是荀子依然看出强国下潜藏的危机,他说:虽然如此,却仍有所畏惧啊!安闲而又治理的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三个方面都具备了,但是它和王者的功名相衡量,那还相差得很远哩。

这是什么原因呢?荀子认为,大概是因为没有儒者吧。所以,他尖锐地指出:“纯粹地崇尚道义、任用贤人的就能称王天下,驳杂地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就能称霸诸侯,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遭到灭亡。这也是秦国的短处啊。”

秦昭襄王也接见了荀子,并探讨了儒学是否于人于国有用。秦昭襄王说:“儒生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儒与侠结合对国家、对人民百害而无一利,故秦国禁武禁儒。”

荀子自然不能认同秦昭襄王的说法。他首先以周公为例,阐述了大儒的作用。他认为,大儒进则可安天下,行则能明礼义,不愧为受人景仰的圣人。

接着直接针对秦昭襄王“儒生对于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的观点进行回答。荀子说,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

荀子认为,儒家礼义最恰当地体现了先王之道,它为君子所奉行。君子能使世间的一切各得其所,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恰当的。以此推之,于理有益的言论和行为都是恰当的。

荀子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贱、愚、贫。经过学习的人才能成为士、君子和圣人,可以与圣贤并列。所以君子虽无爵禄,却集中代表了至尊至富,虽隐微而名高天下。小人恰好相反。

荀子对儒家圣人进行了高度赞扬,他认为圣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种种美德,这些美德来源于圣人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追求。圣人集中体现了“天下之道”和“百王之道”。学习诗书礼乐,就可以得到“天下之道”,获得吉祥。

荀子还专门为秦昭襄王论述了儒的区别及其作用。他认为,儒有俗儒、雅儒、大儒之分,不论哪一种儒,只要加以任用,必有益于国,而儒以外的俗人则会亡国。

荀子非常强调师和法的重要。他认为,师和法是人们去除恶习、收束本性、不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证,不断地向师、法学习,增加知识,就可成为圣人。反之,放纵本性、不向师法学习者,就是小人,必遭危辱。

荀子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篇,论证了儒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如果采用儒家治国,就会出现“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的景象。

尽管荀子说得头头是道,但秦昭襄王依然没有重用荀子。从商鞅变法起,秦国就依法治国,抛弃了儒家王道,形成的传统是难以撼动的。荀子在秦国看到了法家的威力,这为他以后儒法兼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秦国正忙于兼并战争,对荀子的这一套理论当然不会全盘接受。荀子在秦国观察了一个时期,见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便决定离开,在家乡赵国停了下来。

这时,齐国屡次派人邀请荀子回去主持稷下学宫的工作,荀子只好收拾行李,与弟子们匆匆回到了齐国,来到了稷下学宫,再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的领袖。

荀子的弟子将他在秦国的言论进行记录整理,写成了《儒效》和《强国》两篇文章,后收入到《荀子》一书中,对他的弟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后来他的弟子李斯就专程去了秦国。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