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

在西周统治政权中,姜太公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文王一系列改革维新的方针大计,都赖他制定与执行,他是武王的岳丈大人,灭商建周,完全依赖他的辅佐。牧野一战,纣王兵败自焚即是《姜太公兵书》的辉煌成就。而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亦是从姜太公开始的。

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所谓“韬”,本义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而又非常厉害。所谓“六韬”,分别是文、武、龙、虎、豹、犬韬,其中文、武韬是太公的政治谋略思想,龙、虎、豹、犬韬是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

首先,姜太公认为“道在行仁”。他指出,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这是创立天下、治理国家、巩固江山的重要谋略思想。这个谋略的确立,对那些滥施权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昏君,是有制约作用的,而对稳定社会秩序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统御的奥妙在“行仁”,行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富,“不富无以为仁”。太公认为,君主要注意增强国力,如果国家不富裕,百姓就不能丰足,百姓不丰足,则难以接受礼仪教化,“礼”也就无法执行。只有把提高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策略当作优先的施政考量,方能体现统治者的仁政,反之,即是暴政。

其次,是“仁在爱民”。姜太公说:“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他认为将天下之利,分享给天下万民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凡是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必然会失去天下。善于领导的人,对待民众和部属,应像父母慈爱子女,兄长爱护弟妹一般;看到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应该感到哀伤,看到人民过度辛劳,应该觉得痛苦;对待人民应有爱屋及乌的同情心。

再次,是“任贤用贤”。周文王访贤到了渭水的北岸,见到姜太公在岸边悠然垂钓,走到跟前,发现钓鱼人的双眼竟是闭着的。文王问姜尚:“老人家,你钓到鱼了吗?”只见姜太公不慌不忙地说:“你为什么只问我有没有钓到鱼?这未免有点无聊,我是在想国家大事呀!钓一条鱼就高兴地不知所措,那是小人的行径,而我想钓的鱼和这类人大不相同。”姜太公心中的贤才标准是“乐得其志”的人,是遇事沉着、处事泰然,时刻不忘天下大事的人。

择人招贤,是用人谋略的一部分。选拔了人才之后,还应予以大胆任用。一天,周武王请教太公说:“国家招了不少贤才,为什么还会出现危亡的局面呢?”太公回答道:“举了贤,却没有任用,实际上只是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发挥任贤的作用,这样国家难免要发生危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人治的谋略思想,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团队里有多少人才,或得到了多少人才,更重要的是,还应考虑自己能不能善用人才,能不能放心、放手让这些人才发挥所长,让每个人得以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四,是“赏罚分明”。姜太公认为,治国治军的要点就是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这是任何执政者为建立权威、收揽人心所必须采用的重要策略。在执行这个谋略时,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与自己亲近,并且是自己非常器重或喜爱的人犯了罪,你一定要惩罚;而你十分讨厌的人,若是立下了功劳,也一定要奖赏。不能以私害公,这是治国治军的第一要义。姜尚经常告诫武王:“贤君之治国,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

第五,是“克己”。姜太公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统治者,对任何人与任何事,都应该恭谨,不能懈怠,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处上位者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节制欲望,也就是“克己”。此一谋略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的企业和公司管理。

军事上的人文主义,姜太公的中心谋略就是“仁者无敌”。牧野战役之前,姜太公对武王说:“只要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去攻打那失道的昏王,就是不战也知道谁会胜利;贤明的君王去讨伐那不肖之徒,不用占卜也知道谁会获胜;敌人残害百姓,我们爱惜人民,即使那些现在并不支持我们的人,必然也会听从我们的指挥。”太公的预料完全正确,牧野之战开始,商兵阵前倒戈,结局与其之估量完全相符。

在兵法上,太公又十分重视谋略策划,推崇“兵不厌诈”。他认为打仗要胜在不可知,对于战争,他作了这样的描述:“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可见,战争在他眼里是一种艺术。

虽然姜太公主张兵贵变化的谋略思想,但在治军方面,太公却特别注意对士兵的训练,他认为“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在军队纪律上一点也不能马虎;行动不允许拖拖拉拉,犹豫与迟疑是临敌作战的致命伤。

在姜太公的军事谋略中,要求将帅要有统一指挥的意志和才能,一切军令,都应该由将领作出决定,在与敌人作战时,绝对不能三心二意。在他看来,坚决果断的勇气是最可贵的。

至于军队,不管有多少人,在行动上都必须保持团结一体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无往不利。用太公的话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乖众不可使伐人”。没有见识的将领,没有纪律的士兵,绝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如何调查研究敌情方面,姜太公主张采用全民调查,以获得准确的情报。分析情报的时候,“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分析研究情报,要全面而彻底。

军事谋略中,制定谋略与实施谋略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将帅手中。太公认为:“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识。故将者人之司令,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由此可知将帅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强将强兵强国,弱将弱兵弱国。

《六韬》一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内容奥秘精深、变化无穷、玄妙莫测,其军事谋略思想,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本韬共分12篇,前11篇是文王和太公的对话,第12篇是武王和太公的对话,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治国安民。

在姜太公看来,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与民共用则享有天下,独断专行则失去天下。对于“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太公认为这不是天时变化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于君主的贤明与昏庸。

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处理政务才算适度呢?太公认为,君主应宁静而安详,温和而有节度,不能浮躁急切,要多施恩惠,谦虚谨慎,不偏不袒。听别人说话,不能轻易地许诺,也不能立即加以否决。不然,或因不能兑现诺言,而失去信用,或因而造成进言途径堵塞。君主的气质风度,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仰望而不能窥其顶峰,要像深渊一样,使人俯视而无法度其深浅。作为君主,还必须明察秋毫,天下的情况,就像百川汇聚至海洋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君主那里,君王也就能明察秋毫,不至于被蒙蔽。

治理国家,一定要挑选适当的人才,而考察人才的方法是:给他财物,看他是否会逾越礼法;赐他显贵的爵位,观察他是否骄傲凌人;托付他重任,观察他是否一心为公;任用他处理事物,观察他是否不虚伪欺诈;把他送到危险的地方,观察他是否临危不惧;派他去处理复杂的事情,观察他是否有应变的能力。

姜太公认为,君主招揽了贤才,但却得不到贤才的辅佐,使得社会混乱不安,其错误在于: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作贤才,把世俗诋毁的人视为不肖,拉党结派的人被选用,缺少朋党的人就被淘汰;奸邪小人互相勾结,阻挡贤才受到重用;忠心耿耿的人,往往被诬毁下狱;奸臣用虚假的荣誉骗取爵位,以上种种便是造成时局混乱的根源。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韬”字又写作“弢”,原义是“弓袋”,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蕴涵,用于兵法即为秘密谋略。因此,我们不妨把《六韬》理解为六种“锦囊妙计”。实际上,人们把用兵的机谋称为“韬略”,也正是由《六韬》《三略》两部兵书衍化而来的。

关于《六韬》的作者和成书时代问题,古今学术界说法很多。《庄子·徐无鬼》:“纵说之则以金版六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崔说:“《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

成玄英《疏》文与此大同,唯《太公六韬》作《太公兵书》。按《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数以《太公兵书》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引唐李靖说:“张良所学,《六韬》《三略》是也。”《隋书·经籍志》兵家类有《太公六韬》,更明确注出:“周文王师姜望撰。”此后正统的书录大都沿用此说,即认为《六韬》是姜太公吕望所撰。

姜太公生活的时代是商末周初。相传他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当过屠夫,后来西至渭水垂钓为生,遇见一心要消灭商朝的周文王姬昌。文王死后,继位的武王尊太公为师尚父,并在其全力协助之下,于牧野之战中大获全胜,一举完成了灭商的大业。

《六韬》凡六卷,总计60篇,每卷围绕一个中心,每篇深入阐明1~2个军事战略或战术问题。

《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其中《霸典》即《文韬》,《文师》即《武韬》。李贤注以“文论”“武论”“主将”“偏裨”“校尉”“司马”总括《六韬》各卷主题,可谓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今分述各卷篇目、内容如下;

卷一《文韬》12篇: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主要讨论战前准备和用兵原则等问题。

卷二《武韬》5篇: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主要讨论把握敌情和争取主动等问题。

卷三《龙韬》13篇: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主要讨论军事指挥和战争条件等问题。

卷四《虎韬》12篇: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主要讨论平坦地带的用兵问题。

卷五《豹韬》8篇: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主要讨论险要形势下如何用兵。

卷六《犬韬》10篇: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主要讨论军事训练与诸兵种作战要点。

概括起来看,《六韬》一书的筋脉系于一个“韬”字之上,谋略致胜的思想贯穿于每卷每篇之中。因此我们认为,《武韬·三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汉墓简书作“凡谋之道,周微为主”)8个字是应该大写的;不是写在兵家的卧室之内,而是写在自己的心上,以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永远立于先算、多算、见机而动、动则为主的不败之地。

吴如嵩先生曾经指出:《六韬》一书,“吸收了先秦兵家和诸子论兵的精华,成为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具有独立体系和特色的重要兵书。”

“《六韬》最精彩的内容是它的战略论。它论战略,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为孔德骐《六韬浅说》所作的序言,书由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吴先生的话是十分精辟的。

通观先秦兵书不难发现,《六韬》把前人全民皆兵、国力先行的思想,不战而胜、胜于无形的思想,上兵伐谋、以计为首的思想,择将任势、信赏必罚的思想,会心应道、行法用术的思想,利而诱之、亲而离之的思想,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重围巧伏、机动灵活的思想,借敌资己、反客为主的思想,避实就虚、扬长抑短的思想,兵贵神速、先发制人的思想,以逸待劳、以假乱真的思想,等等,统统融而为一,且能赋以新意。

譬如《文韬》,旗帜鲜明地提出政治先于军事、战争本乎道义的主张,进而深入探讨了收揽人心、争取民众的重要性。

《孙子·始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但并未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令民与上同意”的问题。且看《文韬·艾师》怎样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面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就把孙子的思想做了透彻的阐述和准确的发挥。

再如《武韬》,相当系统地讲清楚了一系列大军事、大战略问题。《孙子·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故意善用兵者,屈人之兵的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便是孙子的“全胜论”“大兵观”。

《六韬》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武韬·发启》:“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无甲兵而胜,无冲隆而攻,无渠堑而守。(此二句依汉墓竹书)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

《武韬·顺启》:“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大理;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大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

再如《龙韬》《王翼》一篇,提出了“王者帅师,必有服肱羽翼以成威神”的主张,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司令部的建设和人员的分工职责。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鼓旗、股肱、通材、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凡七十二人,分别负责作战、宣传、督导、天文、地理、教练、运输、信号、工程、侦察、间谍、外交、医护、军需、统计等各方面的参谋和管理事宜,是后世军工设置规模的雏形,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将》一篇,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的主张,并进而说明需以“勇智仁信忠”作为将领的必备素质;《选将》一篇,论从军事实践中选将;《立将》一篇,论立将之重;《将威》一篇,论赏罚之法:这些无不具有普遍的军事指导价值。

《阴符》《阴书》二篇关于战区秘密通信的方法,据考证,要比西方采用同样的方法早上千余年。

《军势》一篇把道家思想引入军事战争理论,重申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指出:“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奇兵》一篇除再次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精神外,还再次强调了将才的重要:“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另外,《五音》《兵征》二篇讲到了“听声”“望气”的侦察手段,以前人们说是迷信,作者倒认为这是出神人化的境界,是连现代侦察技术都要为之努力的高超境界。

《虎韬》《豹韬》《犬韬》三卷较多地讲述了当时的具体技战术,这在今天是否就失去了借鉴意义了呢?否。如《虎韬·疾战》说:“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这与现代战争中常见的闪电战、钳形合围阵法极其相似。如《豹韬》中《鸟云山兵》《鸟云泽兵》二篇,其阵法不但很像诸葛孔明所布“八卦阵”,而且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的战术也是息息相通的。如《犬韬》中《战车》《战骑》《战步》三篇,详细分析了各兵种的优劣长短,这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这里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古今通,精神通,披沙可以拣金。所以,千万不要把《六韬》的迷信色彩、帝王思想看得太重,而要把《六韬》的精华汲取出来,为今日之我所用,向世界范围推广。三《六韬》的价值和影响《六韬》一书的出现既然是与战国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就不能不简单谈谈战国形势。战国,顾名思义,战争的纷纭是其特征。在长达250余年的七雄争战中,打了上千仗,死了数百万人,秦国最终以其国富兵强、善于用兵而消灭了韩、赵、魏、燕、齐、楚,建立起统一的大秦王朝。

战国较之以前,军事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归结起来约有六点:

其一,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军队提供了新的武器装备。传统兵器如戈、矛、剑、戟等,原来都是用青铜器制造的,战国时期则广泛为铁制兵器所取代。铁器比起青铜器来,其强度要大得多,而其资源却要丰富得多,用铁制兵器装备军队,杀伤力无疑更大。

其二,军队扩充,组织发达,兵员增至数十万、百万以上,出现了拥有万辆以上战车的强大战争机器。

其三,兵种由以前的车战为主,发展到车、骑、步、水诸多独立的兵种。

其四,由车战的先陈后攻、先礼后兵,发展到骑步兵的突袭、迂回、分兵游击,说明战争方式和具体战术起了新的变化。

其五,战争规模加大,战线拉长,时间常常是旷日持久,结果则是由兼并到统一。

其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军事主张。《六韬》能进入为后人所推崇的兵书之林,决非偶然。

《六韬》成书于战秦汉之间,决不意味着它只能在那个时代才有效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姜太公为本谋。”司马迁之言不虚,《六韬》的确为历代名将所珍爱推崇,甚至被誉为兵家之始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无疑与他精研《六韬》、深思其理大有关系。项羽、刘邦作楚汉之争,终以汉胜楚亡而结束,是否与张良“数以《太公兵书》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有关呢?我看是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无。

《后汉书·何进传》载称:“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压)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12重五彩华盖,高10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9重华盖,高9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陈(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下。礼毕,帝躬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阵)三匝而还。”由《六韬》而引出这么一场规模宏大的天子阅兵典礼来。可以想见其书的非同寻常。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曾叮嘱:“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学《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由此可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经常地要从《六韬》一书中汲取营养。刘备的发迹创业与刘禅的降魏亡国,是否与学与不学《六韬》等兵书有关呢?

孔德骐先生在几年前曾写了一本《六韬浅说》,他在绪论部分指出:“《六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先秦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充实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正是由于受到《六韬》事的思想的熏陶,许多人成为一代名将。同时,由于该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又为历代帝王和政府所重视。宋代元丰年间所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就包括《六韬》。”《武经七书》乃是武学必读之书,可见《六韬》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历代校勘、注释、研究《六韬》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今约近百种。其重要者如,唐代魏征有《太公六韬治要》,宋代何去非有《校正六韬》,明代刘寅有《六韬直解》,明代归有光、文震孟有《子牙子评点》。

另外,自16世纪开始,《六韬》一书先后传入我国近邻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被大量翻译和广泛研究。尤其是日本学者,对《六韬》更是推崇备至,仅与之有关的著作就达40~50种之多。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