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在东海之滨的吕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里,有一个姜姓人家的妻子生产了,当接生的老婆婆告诉这家的男人说,他得了一个儿子时,男人憨厚地笑了。
男人为新生儿起名叫姜名尚,他对躺在床上露出疲惫笑容的妻子说:“尚者,久远也。姓姜名尚,字子牙。”
姜尚的远祖曾因做过四岳之官,并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后人又称姜尚为吕尚。可惜姜尚生不逢时。就在他刚满周岁那年,商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商王庚丁病死,其子武乙继位。武乙,子姓,名瞿,是商朝第二十八任国君。这个君王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使老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一些大臣入宫劝谏,竟遭到他的严厉惩罚。
姜尚自幼聪明,勤学好问,他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都不觉得满足。六岁那年的中秋之日,月挂高空,清风缕缕,令人心旷神怡。姜尚抬头望着明月,突然开口问道:“爹爹,咱为啥姓姜呢?”
姜父非常高兴,赞道:“问得好!不仅要知道姓姜,还要知道为啥姓姜,这才是聪明孩子。因为咱是炎帝后裔。炎帝生于姜水,所以就以姜为姓,子孙后代都姓姜。”
姜父告诉儿子,炎帝就是人们常说的神农氏,他为了部落的人们能够生存下去,踏遍千山,遍尝百草,选出了可以作为粮食的麻、黍、稷、麦、豆等五谷,教给人们播种和管理,解决了部落的吃饭问题。炎帝还让人们用麻的纤维织成粗布,缝制衣服,又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
听了父亲的话,姜尚幼小的心灵充满了自豪,他决定长大以后也要像始祖炎帝那样,做个能够为人谋福利的有用的人才。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年冬季,姜父便一病不起,他先是咳嗽连声,次日又发起高烧来。不久便黯然长逝。姜尚的母亲把他父亲的遗体葬到了卧龙山脚下。
自从父亲病故之后,姜尚便养成了早起的习惯。雄鸡长鸣,母亲起身做饭,他也起身。先前是给母亲当帮手,两年后开始读书。他每日背了编筐,早起来出村拾取路旁的犬、马、牛粪。每月聚为一堆,换取几枚铜币,买些学习用品。乡中老人都夸奖姜尚,说他少有大志。
姜尚家境虽不显赫,却是书香门第,父母在当地都小有名气。自从父亲过世,母亲便对他严加管教。姜尚一心向学,十岁便在村中以博闻多知而闻名。
几年后,姜尚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他求母亲给他讲前朝的兴衰。母亲苦笑道:“我就识几个字,京中大事我是不知道的。”
姜尚又向族叔姜炳请教。姜炳说自己也只知道皮毛。便给他介绍了《虞书》《夏书》《商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伊训》《太甲》《汤誓》《盘庚》《夏书》等书,让他自己去读。这些书,有些他家里有,有些没有,家里有的在家里学习。家里没有的,他便到别人家去借着读。
姜尚足不出户,专心致志,每日只知早起晚眠,专心读书,精力集中到几乎三餐不知其味。半年之内,竟把夏朝四百七十年的历史细细咀嚼,然后一篇篇地咽到腹内。
自此,姜尚天天在书房攻读。数月光阴,竟把《夏书》写于帛上,藏于柜中,以备日后揣摩。
看看冬去春来。一日,姜母说:“读百卷书,行万里路,都长见识。儿啊,你只在东吕,便只有东吕的见闻,应该出门求学。”
次日,姜母给儿子备好干粮。姜尚辞别母亲,一路西行。他决心寻访异人,拜访上人,使自己成为学富五车的东吕士子。
半月后,姜尚路经一座高山,见前有竹园,后有丛林,水塘边上有人结庐而居,眼见红日西坠,他就登门求宿。
姜尚连唤三声,开门出来的竟是一位老人,鹤发童颜,仙风道骨。见姜尚是位翩翩少年,那老人双手一拱问道:“小友登门,有何见教?”姜尚深施一礼说:“老丈,学生姜尚出门拜师,今日路过此地,想借宿一夜,多有打扰。”
老人笑道:“请进吧。”
两人落座。姜尚说:“请问老丈,尊姓大名?”老人笑道:“村野之人,不报也罢。世人皆以鹤谷子称我。”姜尚知他是世外高人,也就不再问起。鹤谷子却问道:“小友姓甚名谁?”
姜尚立起,答道:“小子姓姜名尚,字子牙,乃是东吕里人。”鹤谷子又问:“小友远行拜师,想学哪一门?”
姜尚落座答道:“一问史,二学文。老丈可愿教我吗?弟子从零学起,毕恭毕敬。”鹤谷子应道:“那好。明日谈史。”姜尚便跪地三拜,拜鹤谷子为师。
姜尚自此长住小青山,与鹤谷子结为忘年交。两人登山砍柴,入城而卖,往返交谈,乐而忘倦,名为师生之谊,情同父子一般。闲将下来,便讲史论文。
从盘古开天辟地讲到女娲抟土造人,姜尚听得神采飞扬。
鹤谷子却笑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祖先创造出的神话罢了。”
姜尚问:“那么,世人的真正祖先是谁呢?”
鹤谷子道:“由神变人,便是有巢氏、伏羲氏和燧人氏。”鹤谷子就给姜尚讲起了远古三氏。
转眼一年过去。一日,鹤谷子与姜尚正在门外小憩,忽有一只彩色飞禽从头顶掠过。姜尚说:“有凤来仪。”鹤谷子却说:“这是雉,不是凤。”
姜尚灵机一动问:“我曾闻东夷族以鸟名官,果有此事吗?”
鹤谷子答道:“有。帝都朝歌,位在中原,所以称四境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你我脚下,就是东夷之地。黄帝时,东夷族首领为少皞,是太皞之子,号金天氏。神农氏炎帝以火纪官,轩辕氏黄帝以云纪官,金天氏少皞便以鸟纪官了。凤凰生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内,过昆仑而濯羽弱水,见到它就天下安宁。所以,少皞便以凤凰为图腾。”
姜尚问道:“少皞见过凤凰吗?”
鹤谷子说:“据说少皞就任国主那日,恰好飞来一只凤凰。他喜出望外,就拿百鸟之名来做百官的名称。凤鸟知天时,叫它做历正;玄鸟即燕子,春分来,秋分去,叫它做司分;伯劳夏至鸣,冬至止,叫它做司正;青鸟立春鸣,立夏止,叫它做司启;丹鸟即锦鸡,立秋至,立冬去,叫它做司闭。”
姜尚插言道:“五官都掌管一年四季的天时,凤凰便是它们的总管。”
鹤谷子一笑说:“还有,祝鸠掌管教育,官名司徒;雎鸠掌管兵权,官名司马;鸤鸠掌管营造,官名司空;爽鸠掌管刑罚,官名司寇;鹘鸠掌管杂务,官名司事。此五鸠聚集人民,不让他们流散。”
姜尚说:“各司其职,安排妥当。”
鹤谷子道:“还有,他让五种雉鸟做五种工官,分别管理木工、金工、陶工、皮工、染工,便利人民的器用,订正丈尺之度和斗斛之量,使万民得到平均。除此之外,又让九种扈鸟做九种农官,防止世人淫佚放荡。”
姜尚听到此处,不禁脱口赞道:“少皞之国,真是鸟的王国。”
鹤谷子说:“少皞之国尽管是以鸟为官,但秩序井然,国家管理得十分有条理,百姓的生活既快乐又美满。所以,这个东方之国充满和平祥瑞的气氛,万民无不感激少皞的慈爱和德政。”
又一日,姜尚请教兵事。鹤谷子道:“兵事非我所长,由此西去北转阪泉。彼地尚武,阪泉大战的事迹,那里的百姓有口皆碑。”
姜尚说:“那我就西去阪泉,可行吗?”
鹤谷子笑道:“依老夫之见,你问武尚早。不如暂回东吕里,潜心攻史问政,奉养老母。待三载后再西行北去。”
姜尚道:“恩师教导的是。”
鹤谷子又说:“世传史书,有《虞书》《夏书》和《商书》。我读过《虞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等。分别后,我将所记得的《虞书》写出。重逢之日,当面馈赠。你看好吗?”姜尚说:“君子一言。”鹤谷子道:“重于九鼎。”说罢,两人同时放声大笑。
分别的时候,鹤谷子赠送姜尚宝剑一柄。姜尚受礼,跪地三拜。鹤谷子说:“老夫生于奄地。长子曾任边关副帅。战后庆功,国主将我儿所佩宝剑相赠。此剑被我锁在箱内,八年未曾一用。今日馈赠于你,以为相别之礼。”
姜尚返回东吕里。姜母问道:“我儿去过何地?为什么一别三载才回家来?”姜尚答道:“自此而西去,只在向国境内。”就把遇见鹤谷子的事讲述一遍。姜母大喜道:“我儿得遇良师,可喜可贺。”
次日早饭后,姜尚对母亲细讲鹤谷子赠剑之事。姜母听罢,颇为感慨。三日后,姜母拜托邻里请来一名外乡武术教师,教子习武。哪知姜子牙聪慧过人,一学即通。
姜子牙自此练剑向学,闭门不问村中之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是冬去春来,姜尚离开鹤谷子整整三年了。这一日,姜尚对母亲说道:“恩师相约三年为期,让我西去阪泉。君子一诺千金,而今三年已满,孩儿要远行了。”
三日后,姜尚背了宝剑,离村西去。但是当他赶到山前,眼前却是一片惨景,草庐化为灰烬,鹤谷子也不知去向。当时便惊得目瞪口呆了。
姜尚离开山麓,进入前村,询问老农。老农道:“去冬之时,向国有逃犯数人,夜入小青山,敲门索金。鹤谷子知其来者不善,拒守不出。强贼破门而入,盛怒之下杀死老人,抢掠粮米,放火焚庐。次日,牧童发现尸体,才回报村人。村人葬鹤谷先生于庐西二百步处。”
姜尚听罢,在街上买了香烛,离村回到山前,找到鹤谷子的荒坟。姜尚双目流泪,摆好祭品,三拜再跪,哀声道:“恩师,徒儿姜尚来迟了。”
祭毕,姜尚决定给恩师守墓一年。
姜尚在鹤谷子墓旁结庐而居。他买得斧头、扁担、绳索,白日上山打柴,入城而卖,换些粮米自炊。夜晚,便头枕宝剑睡在恩师墓旁。一日,他突然想到:《虞书》应该早已写好,不会丢失的。他想起了鹤谷子埋剑之处是在水缸之下,就入村借了镢头,回到埋剑之处挖掘。掘至三尺深处,果然露出来一只木匣,打开看,正是手抄的《虞书》。
守墓一年,姜尚读完了《虞书》。他决定不回东吕,独自西行,完成鹤谷子生前的嘱咐。
经过数月的长途奔波,姜尚到达了涿鹿附近的阪泉。
姜尚向村民问及阪泉大战的事,村民说:“学堂的姬升老师最为善知,你去问他吧。”
姜尚登门拜师。姬升七十余岁,目光矍铄。他见姜子牙面如满月,目似朗星,先有八分欢喜,便问:“君子贵姓?”姜尚道:“晚生姓姜,名尚,字子牙。”姬升十分高兴,笑道:“姬姜原本是一家,都是炎黄子孙。”
姬升原本出身贵族,青年时曾多次征战疆场,后来因伤返乡为民。他生性欢乐,不甘寂寞,就在村中教几个顽童,聊以度日。今天见姜尚不远千里,登门求教,便让村童放学回家,留下姜尚,对他讲述起黄帝和炎帝阪泉大战的故事。
姜尚听罢,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说:“战场用兵,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又问:“炎、黄二帝,葬于何处?”
姬升道:“炎帝去世在先,人们将他葬到当年曾泡洗草药的池旁。洗药池至今尚在,帝陵犹存。黄帝去世在后,人们把他葬到桥山之上,墓前建庙,庙内古柏森森。”
姜尚于是在阪泉居住下来。他拜姬升为师,学习兵事。每日给老师扫地、劈柴、烧饭,俨然如父子一般。
姜尚在阪泉一住三年。姬升给他续讲了黄帝和蚩尤的涿鹿大战,黄帝和刑天的涿鹿大战,共工与颛顼的帝丘决战;也讲了夏启与伯益之战,后羿与太康之战,夏桀与成汤之战。姜尚听得认真,想得更深远。他仔细察看了涿鹿和阪泉的古战场,凭吊了祖先炎帝和他的后继者蚩尤、刑天。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姜尚凭栏望月,忽然乡情涌动,思念母亲。第二天,姜尚就拜别姬升,起程东行了。
对于姜尚的回乡,最高兴的是他那鬓发斑白的母亲。回家后,他悉心研读兵书兵法,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转眼,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在这些年中,他慈爱的母亲去世了。他守孝期满,便在家中收了些弟子以教书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