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与马氏离婚之后,又过了几年,觉得在朝歌居住也没多大意思了,便和女儿邑姜商议,打算到歧周之地谋生。邑姜这时已十四五岁了,出落得如花似玉,而且文武双全。她早听说西岐有个周文王,仁德有道,礼贤下士。她也知道父亲虽年纪大了,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她同意了父亲的意见。
父女俩洒泪与林虎夫妇作别,离开朝歌,到达陕西西部一个名叫磻溪的地方。这磻溪夹在秦岭山脉的两峰之间,又名凡谷,青山苍苍,白云线绕,一条伐鱼河水,从两山间蜿蜒而出,淙淙而下,向北注人渭水。代鱼河边有一个滋泉,泉水清冽,银波荡漾。此处山势雄峙,翠柏森森,山灵水秀;幽雅清静。
父女俩一看这地方,大喜,就在河畔结草庐,筑石屋,收拾了一块安身之所。此后,姜于牙便垂钓磻溪度日。姜子牙在磻溪垂钓好些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流浪到此的穷苦人家。
说来也怪,子牙钓鱼,线上拴针直而不曲,他更不挂香饵诱惑锦鳞。为何?且听姜子牙作歌唱道:
宁在直中取,
不在曲中求;
不为锦麟设,
只钩王与侯……
子牙在这块大石头上垂钓已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滔滔渭水,淙淙兹泉,流进黄河,泄人东海。浪尖上托起几多思情?波谷里传来几多心声?平平青石,印痕凹陷,长长钓竿,栉风沐一雨。印痕中刻下多少梦幻?钓竿上挂满多少珠泪?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溪边钓鱼,忽听有人唱着山歌自山上下来。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头,长得英武有力,将一副重约四五百斤的柴担放下,走至子牙身旁,坐下休息,并主动与子牙搭话。
樵夫说:“老丈,我这些年常见你在这里垂钓,却从来没有见你钧上一条鱼来!”
子牙一听,既惊且喜:“看来这位樵夫已经对我注意很久了。我居此地数年,很少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更没有人关注我的行踪。今天,这位樵夫不仅走到我身边,而且还说出了我的秘密,看来,我出头的日子不久了。”
那樵夫不等子牙答话,就要过他的钓杆,指着钓线上的那根直而无曲的钓钩说:“你这是钓钧吗?这明明是一根缝衣服的针年我传你一法,将这针用火烧红,折成弯钩,穿上鱼饵,鱼一定能上钧。”
子牙被这位直爽的小伙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干脆地告诉你吧!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说罢,又口中念念有词:“短杆长钓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
那樵夫也大笑起来:“你整天坐在这溪边,连只王八都钓不出来,岂能钓出什么王与侯?”
子牙见樵夫有趣,便询问其住址地名。
那樵夫答道:“我姓武,名吉,家住在渭河岸边的集贸村,家中只有一位八旬老母,全靠我打柴度日。”说话间,他抬起头看了看快落山的太阳,便告辞道:“老丈,天色不早了,明天再见,老母亲还等着我回去做晚饭呢!”便挑起柴担,朝山下走去。
第二天,那武吉又挑着一担柴,来到子牙身旁,放下柴担,一边用草帽掮着风一边说:“老文,我昨夜细细琢磨了你昨天讲的那些话,我是一个粗人,但还是觉得你倒像一位道行高深的人。你能卜卦算命吗?”
子牙笑道:“卜卦算命,乃雕虫小技也。你先说说有什么事,需要我给你算一卦。”
武吉指着那担柴说:“你算我今日进城卖柴生意怎样?”
子牙看了看他的脸说:“你面色正,运气红,今天卖柴出手顺,一担能挣两担银。”
武吉听了子牙的话,只当是老渔夫恭维他,并不放在心上。哪知他把柴担到西歧集市上以后,还未放下担子,就上来好几个买主争着要买他的柴。还没等他开价,又上来一位衣着华丽的人对他说:“柴担不要放下,请挑到我家,我付你双倍柴价。”武吉把柴挑到那人家中,那家办喜事急需柴火。不等武吉开口,那人便掏出了一个红包,对他说道:“今日家中大办喜事,正好缺柴,老弟雪中送炭,喜上加喜。这银两你收了,不要嫌少。”武吉接过一数,果然是昨天两担的柴钱,不禁暗暗称奇。
次日,武吉又担着柴来到姜子牙身边,他并不言昨日之事,开口便问:“老丈,你算我今日运气如何?”
子牙在他的脸上看了半天,手把胡须说道:“你左眼青,右以红,进城必然打死人。”
武吉听了不喜,但一想昨日之事,还是暗自墙咕:我进城得处处小心,看你明天怎么说。于是便担着柴走了。
武吉一路谨慎,见坎绕坎,见人躲人,连一句多话都不敢说。他挑着柴担,来到西岐城门跟前,刚刚进得门洞,守城兵士便上前拦住他,命令他退出去,说:“周文王的车驾要立刻出城,路人要一律回避。”
武吉力大身壮,担的柴又多又重,回转起来不大方便。他正准备转身,文王一行已经像一阵风一样从城内奔驰而来。
守城兵士见状,朝武吉大喊:一赶快闪开广武吉连忙向左侧躲闪,不料动作过猛,肩后那捆柴撞在城洞墙上,柴担失去平衡,房前头的那捆柴滑出担头,恰恰砸在那守城兵士的后脑上,顿时七窍出血而亡。
文王见樵夫脱扭伤了门军,下令将樵夫抓住,等他回来时再行审问。说完,便驱车而去。
周兵抓住武吉,划地为牢,命令他老老实实在圈里待着,等文王明日审问。那时候,周人没有专门的牢房,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就算是牢房了,正所谓“划地为牢”。又因为文王会演八卦,因此谁也不敢从那圈子里逃跑。如果逃跑了,文王会算出逃到何处,再抓回去就要加倍惩罚。
武吉在圈子里站到半夜,心想:“自古道,杀人者偿命。我砸死了守门军士,一定要以命抵命。可我有80岁的老母,谁来养老送终?不如悄悄逃回,再作打算。”
于是便跳出圈子,连夜逃回家中,向母亲说明原委。母亲说:“儿呀,既然那老翁算得这么准,那他肯定有解救你的办法,你速去磻溪,求他救你性命。”
武吉不敢怠慢,连夜赶往磻溪,从草庐中叫醒姜子牙,哭诉了昨日发生的事情,并且后悔昨天未听老翁之言,闯下大祸,恳求老翁搭救。
姜子牙早就喜欢上这位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了。见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又念及他家里还有八旬老母,就笑着对他说:“我救你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我要收你为徒。”武吉赶忙跪下再拜,连声说愿意拜子牙为师。
子牙说:“我授你一法:你回去在你家后院挖一个坑,扎一个草人放入坑内,用土埋了,就可以保你平安。”武吉牢记在心,拜谢了师傅,连夜赶回家中,依法炮制。
次日,兵士向文王报告,说昨日以柴砸死门军的那个犯人夜里越圈逃跑了。文王听罢,演起八卦,屈指一算,叹了口气说:“这个樵夫也太愚蠢了。我知道他是误伤人命,本不想杀他抵命,谁料他却畏罪自杀了,可怜啊可怜。”从此,便了却了这桩公案。
武吉此后一边打柴养母度日,一边跟姜子牙学习兵法武艺。一晃三年过去。
这一年,姜子牙已经80多岁了。大约是姜子牙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西岐城里出卖。武吉担心被文王认出来,子牙说:“认出来也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实讲说,他不但不会伤害你性命,还要封你作将军呢!”
武吉遵从师父的吩咐,挑着柴担,唱着山歌,又在西岐城里叫喊卖柴了。当天正值当年守城门的另一名兵士值班,他一眼就认出了武吉,立即报告了上司。
兵士们把武吉抓住,去见文王。文王一见,大为惊奇,心想:“当年我算定他自杀了,为何到现在他还活着?”
武吉便把姜子牙解救他的过程,向文王一一作了介绍。文王听后称赞道:“这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我姬昌求贤若渴,原来大贤近在飓尺,却没有发现。”
于是,立即宣布武吉无罪,而且封他为武德将军。同时决定,三天之后,由武吉带路,亲自去磻溪访贤。恰在此时,文王又做了一个吉梦,这便是著名的“渭水飞熊”之梦。
文王对梦兆的迷信,最初完全是不自觉的。被文王看作吉凶预兆的那些梦,只限于一些具有特殊内容并同生活密切相关的梦。其他的梦,他就不大关心不大注意。
占梦迷信是从梦兆迷信而来的。
周人灭殷之前,梦的传说和占梦活动极为频繁。据说,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做过不少吉梦,预兆着天命周人代殷。
文王曾梦日月着其身,而日月是帝王的象征。
每有梦,文工便占梦。
有一天夜里,文王梦见一只白颈猛熊,肋生两翅,自东南飞人殿内,顷刻待立于一边,群臣拜伏。忽然惊醒,原来是一梦,次日,文王以问群臣。大夫散宜生先解梦说:“熊本良兽,又生飞翼,其贤可知。立君侧,百官拜伏,他必定是群臣之表,不是帅就是相,匡扶朝政。自东南飞人殿陛,贤人当出东南,主公可到东南方向打猎,以求贤者。”
次日一早,文王斋戒沐浴之后,带着儿子姬发、周公旦,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武德将军武吉等一班文武大臣,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磻溪打猎。
正午时分,一干人等渡过渭河,来到离磻溪5里的地方。周文王怕这么多的兵马车辆涌至磻溪,惊扰了姜子牙钓鱼,便让队伍在此驻扎下来。他准备只带少数几个人前去会见姜子牙。
这时,太子姬发建议:“父亲暂且勿动,先让孩儿前去探明消息,如果姜子牙确实在那里钓鱼,父亲再去不迟。”
文王一听也对,便郑重地对儿子说:“姜子牙定是一个才智非凡的大贤,我们要完成兴周大业,非他莫属。你一定要谨慎从事,切勿莽撞。”
太子领命,只带了几名侍卫,直奔磻溪。进了几谷,行至不远便望见那乱草丛间,一位老翁跪坐石上,专心垂钓。那钓鱼的钩线离水三尺,直钧无饵。
太子姬发觉很可笑,便悄悄站在老翁身后观看。突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直吞那只悬钩,那老翁伸手捉住小鱼,在那里仔细端详着。太子姬发不胜惊异,忙向前施礼道:“老翁请见礼!”
姜子牙似乎没有听见,却自言自语地说道:“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老朽送你还泉沼。”说罢,将刚才钓到的那条小鱼。随手丢人滋泉。只听“噗”地一声,那鱼摇头摆尾地去了。
太子姬发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其意。他知道要请此老,非父王亲临不可。故而悄悄返回营寨,将情况禀明了文王。
文王一听,拍着自己的后脑勺连声说道:“是我一时胡涂,险些错过大贤,待我亲自前去就是了。”
于是,文王沐浴更衣之后,和太子姬发一同向几谷走去。
文王进入凡谷,只见翠柏青青,紫烟淡淡,流水潺潺,鸟鸣嘤嘤,一派仙气,不禁叹道:“深山藏猛虎,仙境出圣贤,真个好所在。”
太子姬发带着文王来到老翁垂钓之处,只见跪石空空,不见刚才垂钓之人。太子姬发心想,莫非是那老翁有意不见,躲藏起来不成?便对文王说:“父亲在此等候,待孩儿四处去找。”
文王拦住他说:“不可鲁莽!隐居之人。最好清静,听武吉说,向南5里,有一所石洞静室,乃姜翁安歇之处,我们慢慢去寻。”
父子俩踏着山路,来到静石台下。文王此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泱背,不能前行。太子姬发劝道:“父亲在此歇息片刻,待孩儿上去看看。”说着便登上台阶,来到静室门前。
姬发正欲敲门,门却开了。一位美丽少女,面若桃花,亭亭玉立地站在门口,启齿问道:“请问公子找谁?”那声音如同莺声燕语,婉转清脆。太子发觉她如此姣美动人,不觉怔住,半晌不能自语。
那女子正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自幼随父流浪,从朝歌辗转来到磻溪,抛头露面惯了,并不像那些深阁闺秀,羞羞答答。见眼前这位英俊的公子这副模样,不觉好笑,又问道:“莫非你是找我父亲姜子牙?”
太子姬发此时才如梦方醒,自知失态,连忙答道:“我是文王的儿子姬发,我父亲和我特来拜访大贤妻子牙,不知他老人家往何处去了?”
邑姜笑着用手一指,只见台下溪流中,一位老翁驾着一叶方舟,唱着山歌,顺流而下。那老翁正是姜子牙。
太子姬发别过邑姜,和父亲一同返回滋泉,抬眼看时,姜子牙已跪坐在那块石头上,又在肃然垂钓了。
文王父子不敢惊动,蹑手蹑脚地走到姜子牙身后,悄悄地看着他钓鱼。见姜子牙依旧举直钩悬空垂钓。突然有一大一小两条金鱼,“嗖嗖”踹上钓钩,挂在那直钩上,活蹦乱跳。子牙自言自语地念道:“钓钓钓,大的小的一齐到,文武相与共,日头当头照。”说完,将两条金鱼从约上取下放人鱼篓。
文王心知时机已到,轻声说道:“贤士甚喜钓鱼吗?姬昌特来向您问好!”
姜子牙忙向文王父子施礼,说道:“不知文工驾到,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文王连忙将于牙扶住,赔礼道:“方才姬昌没有亲来相请,还望贤士原谅。”当下叫过儿子姬发,拜见子牙。
文王抓住子牙的手说:“先王太公曾经预言,日后会有一位大贤从东方来,辅佐周室,周室自此而旺,莫非这位大贤就是你吗?先王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你就是太公望啊!”此后,姜子牙就称作“太公望”。
姜子牙见文王父子如此重贤爱才,心中十分感动。说道:“文王如此厚爱老朽,老朽岂能不动心!不过我如今已经年过八旬,恐怕力不从心,难以担当文王的重托,还望文王三思。”
文王忙说:“有志不在年高。我看姜公鹤发童颜,体魄健壮,英气勃勃,定能匡扶周室,担当大任。姜公如果能应允我的请求,周室幸甚!”
子牙叹道:“文王如此不弃,老朽定当为你效犬马之劳,只是我在滋泉苦苦垂钓多年,两腿僵硬,行动不便,这当如何是好?”
文王忙答:“姜公不必为此事忧虑,只要你辅佐我兴国,我父子就是背也要背你下山。现在,我的车就离此不远,你就坐我的车走吧!”文王立刻命令太子将自己的车驾来,扶着姜子牙坐在车上。太子姬发还惦着邑姜,忙向父亲提醒:“石室中还有一人。”
姜子牙说:“哦,那就是小女。”
文王听说子牙还有个女儿,就命太子姬发驱车前往迎接。
文王为表敬意,让驭手将车驾上的马全部卸掉,要亲自为子牙拉车。姜子牙也不谦让,只说了一句:“那就太难为你了!”便眼看着文王把套绳套在自己身上,拉辇出山。下坡迅速,一会儿便至集贤庄。这时山势突起,变成上坡,文王使劲拉辇,用力过猛,只听“蹦”地一声响,将绳拉断,文王几乎摔倒。
这时,姜子牙呵呵大笑,说道:“你拉着我走了808步,我就该保你周室江山808年矣!”
文王一听拉多少步就能保江山多少年,心想,我何不再拉着你继续走,保我周宝江山永固?于是便重接套绳,还要再拉。子牙道:“天有定数,不可违也。”
文王把姜子牙请到西歧,拜为太师,执掌周室军权。姜子牙忠心耿耿辅佐周室,终成伐纣灭商的重任,开创了周室800多年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