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与文王畅谈治国之道

文王请来姜子牙以后,如同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春雨,干渴的鱼儿遇到了河水,又是高兴,又是心急。他立即封姜子牙为太师,把周的军权交给了他。并希望姜子牙能马上为他出谋献策,使周迅速强大起来,早日完成翦灭商朝,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

因此,他经常亲临太师府,主动与子牙商讨国家大事,虚心听取子牙的意见。文王抱负远大,他的目的是要得天下。姜子牙是一位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兼备的贤才,他要报文王知遇之恩,忠心辅佐周室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因此他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畅所欲言,常常谈得十分投机,很快就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了。

一日,周王于晚饭后在后院信步。这时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挂在中天,吐着银亮的光辉。文王抬头仰望满天繁星,心头涌起无限感慨。他在想,周人虽然经过多年休养生息,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周原与商朝相比,不仅地域很小,而且国力也很弱小。如果不能迅速发展壮大,就谈不上推翻商朝,统一天下。

但是,怎样才能加快速度,使国力强大起来呢?这是很久以来紫绕心头的一件大事。念及此处,他觉得心乱如麻,一时头绪难理,便仰天长叹了一声。

忽然,天上有一颗巨大的流星由西向东,划破夜空,呼啸而去,消失在茫茫夜空中。这使文王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是啊,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我今年已是70多岁的人了,难保哪一天就会像这颗流星一样,溘然长逝。流星在殒落之前一,还要发出最后的光芒,我也不能默默而逝,我要在这晚年里有所作为,即使不能亲眼看到扫灭商朝的那一天,也要为我的后人开创基业。

于是他不想散步了,他要立即去见太师,和太师推心置腹地深谈一次。临走,忽然想起,要把太子姬发带上,一同去太师府造访。

文王和太子夜间来访,这使姜太公大惊。待文王和太子姬发坐定之后,太公忙问:“文王深夜至此,不知有何吩咐?”

文王道:“我方才在宫院散步,见一流星溘然长逝,触发了心事,故尔难以入睡,特来与太公闲聊解闷。”

太公一听,心下会意。说道:“老臣也有许多想法,欲向主公倾诉,这真是不谋而合。”遂命侍者献上茶茗水果,边饮边谈。

文王说:“商纣昏庸无道,理应天诛地灭。但商有600多年基业,有几十万军队。而我岐周只是一个小小的邦国,与商朝相比,有天壤之别。请问太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我岐周迅速强盛起来呢?”

姜太公思忖一下,说道:“商面积虽广,且已传多代,它所积累的那些东西,终究要烟消云散;不声不响,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四方。圣人的德行,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圣人常虑之事,就在于建立收揽人心的方法。”

文王忙问:“采用何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侃侃而谈:“能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能和人民共同享受的,就是仁爱;谁有仁爱,天下就归顺于谁。免除人们的危难,解脱人们的困苦,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险急,就是思德;谁施恩德,天下就归顺于谁。天下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就是王道;谁实行王道,天下就归顺于谁。”

文王高兴地说:“太师讲得太好了,我一定记着你的话。但我还想知道治国之本。想要使君主受到尊敬,人民得到安宁,我该怎么做呢?”

太公道:“唯有爱民。”

文王问:“如何才算是爱民呢?”

太公说:“促进黎民生产而不破坏他们;保护黎民而不任意伤害他们;给黎民实利而不掠夺他们;使黎民安居乐业而不使他们痛苦;使黎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

文王连声称是。

太公接着说:“做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高瞻远瞩,细察丝微,深思慎听,审时度势。仪表庄严肃穆,衷情隐而不露,使人觉得他像天那样高不可及,像海那样深不可测。他还要安健而气宁,柔和有结而胸有成竹。善于同臣民协商而不固执己见,对人谦虚而无私,处事公正而不偏。”

文王听罢,连连点头:“太对了!太对了!然商纣王暴虐至极,滥杀无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请你助我灭纣,以拯救天下,你以为如何?”

太公说:“君主先要自修其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收揽人心。再察天道人道之变。当天道还没有征兆的时候,不可以倡导征讨;当人道还没有出现祸乱的时候,不可先策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时,才能策划征伐。目前商纣虽然暴虐昏庸,但还没有达到那种一触即发的程度。而我们这一面,力量也还没有达到一举就能灭商朝的力量,因此,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冒然行事。”

文王点头称是。又说:“请太师讲讲应当如何推行政令?”

姜太公捊捊胡须,说道:“政令的推行,要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如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一样。君主必须反复探索无为而治的思想。比若天与地,它并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却都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也不必宣告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自然会显示其辉煌的成就。最好的政治为顺应人心来治理人民,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人民就会被潜移默化而服从政令,’天下就能安宁,此为圣人之德政。”

“好!好!”文王连声叫道,“那么君主又为什么会失去对国家的统治呢?”

“用人不当!”太公一针见血地说:“人君应当选拔具备有六条标准的人,抓住三件大事,才不至于失国。”

“六条标准是什么内容?”文王急忙问道。

“一曰仁、二日义、三日忠、四口信、五日勇、六曰智。”太公答道。

“如何才能选拔出符合这六条标准的人呢?”

“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礼法,不逾,是为仁;给他地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不骄,是为义;委以重任,看他能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能,是为忠;使他处理问题,看他是否欺上瞒下,不欺,是为信;让他身处险境,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不惧,是为勇;使他处理突变,看他能否应付自如,能,是为智。”

文王又问:“除了用人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太公郑重地说:“勿将处理三件大事的权力交给他人。”

“哪三件大事?”文王又问。

“农、工、商。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助合作,粮食自足;把工人组织起来,聚居一处,互相协作,用具自然会充足;把商人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通有无,财贸自然会充足。不要打乱这种区域经济,不要拆散其家族组织。这叫作‘三宝’。

“具备六条标准的人得以重用,三件大事得以完善,国君的事业就会昌盛,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君主应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一人,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文王此时恨不得把他长期思考的问题一下都问完。

“作为君主,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

“为何君主往往致力于选人,而实际却又收不到实效呢?”

“那是因为,君主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就是贤人,一般人低毁的人不是贤人。所以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贤人就会被埋没;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者因虚名而及高位。这样社会就会混乱,国家就要灭亡。”

“怎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商纣王只知其国家仍存,不知其已面临灭亡;只知纵情享乐,不知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在于能否居安思危;君主能否长乐,在于能否乐不忘忧。你已经考虑到关系国家存亡的许多根本问题,还能有什么事呢?”

文王闻此深感大悟。他已经对姜太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此时,他顾不得君臣之礼,对着自己的太师倒身下拜,连声道:“太师所言,太精辟了,太深刻了,太正确了!我一定朝夕不忘,用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又转过头对太子姬发说:“你要牢记太师的这些话,此为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姜太公见文王父子都跪倒在他面前慌忙跪下,说:“主公和太子快快请起,折杀老臣了!”

文王起身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让姬发受教于尚父,请太师允诺。”

姜太公连说不敢。但经文王再三请求,也只得应允了。太子姬发对太公行父子之礼,太公受拜,说道:“臣本是一个流浪荒野的村夫,主公和太子对老夫如此厚爱,子牙当替周室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着,竟流出了热泪。

文王激动地说:“我得太师,如虎之生翼,鱼之得水也!”

此时,东方已然泛白,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晨曦从窗棂里照射进来,正好映在文王、太子和太公那激动而兴奋的脸上。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