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独自主持新易铁路

1902年底,当詹天佑正带领路工抓紧赶修关外铁路时,又有一股不祥的气息出现在东北的上空。当时,日俄在东北的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已把朝鲜完全建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那里派驻总督,向中国东北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俄军在义和团运动后一直有军事力量在东北活动,甚至违反有关条约规定,长期驻兵营口等地,日俄两国正在把大清国的东北变成他们的角力场。

詹天佑再一次忧心如焚,心想,多灾多难的祖国啊,您的磨难何时是个尽头?这时,詹天佑收到一份新的调令,令他赶回北京,主持新易铁路的修筑。这是他人生道路中继1888年参与铁路修筑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新易铁路是从北京新城县高碑店到河北易县清西陵的一条铁路。清朝的祖陵分东西二陵,一个在河北遵化县境内,是为东陵,一个在河北易县境内,是为西陵。

在1902年4月的时候,慈禧曾带着光绪和所有大臣拜谒了东陵。东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康乾盛世时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安葬之处,而慈禧的丈夫咸丰、儿子同治的陵墓也都在此。于是,慈禧也把自己的陵墓选在这里,已开工修建八年多了,她要趁自己在世时实地察看一下。

东陵到京城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车马一路劳顿,让已经67岁的慈禧深感不便。当慈禧提出第二年将去西陵拜祭时,太监李莲英说:“老佛爷,明年春天前往西陵,如果想舒适一些的话,您可坐火轮车前往啊!”

慈禧说:“小李子,你是在讨我开心,还是在寻我的开心?到西陵有火轮车的路吗?”

李莲英早就猜透了慈禧的心理,因为他知道慈禧对铁路和火车非常感兴趣。当年英国人在京城修筑一条展示性的铁路,火车的轰鸣声引起京城保守派官员的不满时,是慈禧亲自下令拆除的。后来,李鸿章让法国商人以进献之名,送给皇宫几辆豪华火车车厢,在宫中让太监缠着红绸带牵行时,慈禧曾对这种西洋东西有过兴趣,但很快因为国家多事而冷淡下去。

甲午之战后,诸大臣及皇族都倡导修筑铁路,光绪亲政,甚至把修铁路作为富民强国的第一条措施,慈禧也都没有阻拦。这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给慈禧以深刻的教训。从北京经山西到西安,尽管各地官民都给予了她许多拥戴,但是逃离京城的困惑使她对许多问题不得不重新思考。

从西安回京,一路车马劳顿,使慈禧苦不堪言。后来,在河北保定,袁世凯让正在赶修的卢汉铁路为慈禧准备了一辆豪华的火车,因为当时卢汉铁路是从南北两个方向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共同督修,袁世凯是全国铁路督办大臣。

为了使慈禧对铁路有好感,具体协调铁路修筑的盛宣怀还亲自到机车制造厂,对原来的火车车厢进行了改造,请来宫廷匠人,照着“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等图案在车厢内雕龙刻凤,车厢内壁衬布都换上了黄绫子,车厢内原有的座位全部拆掉,安上与宫里一样的宝座。

从保定到京城,慈禧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火车的便利,不仅快捷,而且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解决,不必走走停停,比马车骡车确实要舒适得多,对此,李莲英是亲历亲闻的。

李莲英抱着试探慈禧太后的态度说:“从卢汉铁路线上的新城县高碑店往西陵不到百里,如果从高碑店修一条铁路往易县的梁各庄,明年入后往西陵祭陵不就方便很多吗?”

慈禧太后看了看李莲英,心想,这奴才确实能知道主子在想什么,便高兴地说:“小李子这主意不错。”

于是,慈禧一回到北京,就向诸大臣发布上谕:

此次回蛮,车马犹觉繁多,供应亦复浩大,其应由如何斟酌变通,破除常格,务使轻而易举之。着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遵即会同悉心核议。

其时,李莲英早就把慈禧想修新易铁路以便明年清明前往西陵的想法私下告诉了袁世凯和盛宣怀等人。当然,大臣们拟议的结果也是筑造通往西陵的新易铁路。新易铁路从卢汉铁路线上的新城县高碑店站引出,向西跨南拒马河和县水支流,直达易州离西陵最近处的梁各庄,全长42.5千米。

西陵比东陵规模小,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在北京东南120公里处太行山余脉群山环抱的平川上,其时主要有泰陵、昌陵、慕陵,还有一些皇后、皇妃的陵墓。

慈禧把修筑新易铁路的事交给袁世凯督办,这时离第二年清明只有六个月,时间非常紧迫。最初,在袁世凯看来,这么紧迫的工程必须让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来主持,他首先想到的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因为金达从李鸿章时期就开始在大清国任铁路总工程师,成功修筑了多条铁路。

于是,袁世凯把金达找来,请他立即动手勘测新易铁路线,并报送经费预算。可是,清廷要修新易铁路的计划很快在驻京的外国使馆间传开,法国公使听说新易铁路聘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为总工程师时,立即提出了抗议。

法国认为新易线从高碑店引出,属于卢汉铁路的支线,卢汉铁路是依据早在1898时由盛宣怀主持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受到法、俄支持的比利时公司签订的《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而动工兴建的,因而清政府要修新易线的话,应聘请法国工程师而不是用英国工程师。

当时《辛丑条约》签订不到一年,清廷和局初定,根本不想得罪列强的任何一方,找金达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师本来是袁世凯主动提出的,遭到法国人反对后,英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认为既然袁世凯已经聘请了金达,而且新易线是一条祭陵专线,其费用由清廷自己出,并无动用借款,法国不应干涉。这样一来,就导致清廷两头都不敢得罪的局面,新易线路被迫停了两个月时间,毫无进展。

大家都清楚修铁路有很多工作要做,再过四个月就要向慈禧交差了,到时候交不了差,绝不仅仅是得罪英法两国的问题了,更会影响到袁世凯对慈禧的承诺,说轻了会影响慈禧对袁世凯办事能力的认识,说重了可能要影响袁世凯刚刚确立的继李鸿章之后最有权势人物的地位。因此,袁世凯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上火。

袁世凯任命深得自己信任的梁如浩为新易铁路督办,他把梁如浩找来问道:“如浩,你说现在怎么办?如果聘用金达为总工程师,本来熟人熟事,应该有很多事容易沟通,工程推进也方便,可是法国人却提出这种无理要求,反对我们聘用金达。改聘法国人吧,说实在话,我心中也没有数,而英国人又提出反对,这不是叫我两边为难吗?本来以为两边沟通,希望一方妥协,但事已拖了两个月,双方毫无让步的迹象。您说怎么办?”

梁如浩说:“大人不必过于心急,事情可以慢慢商量,凡事事缓则圆,这也是您以往训示下官的。”

袁世凯:“你是洋墨水喝多了吗?事缓则圆要看情况,现在新易铁路的修筑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你还要说缓,缓到什么时候?缓到明年清明太后要去西陵的时候?”

梁如浩从没见过袁世凯发这么大的火,他不放再出声了。袁世凯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于是缓了缓情绪说:“如浩,你是新局铁路的总办,你得帮我想个办法,如何让两边都满意。”

梁如浩当然知道,养兵千日,用在他一时,自己平时得到袁世凯的提拔重用,现在他有困难了,而且还特别把自己调来做新县铁路的总办,也说明袁世凯对自己是信任的,此时不为他解决问题,那将来就别指望他提拔和帮助自己了。

后来,梁如浩用双手捂着脑袋,想了好久说:“那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否反对我们聘华人做新易线的总工程师?大人有没有想过?”

袁世凯说:“这个问题我当然也想过,可是,华人中有人能独立主持铁路修筑吗?詹天佑?不,詹天佑肯定不行,虽然他在铁路修筑方面有经验,懂技术,但是他一直是在金达手下干活的,就算是修萍醴线,那也是在李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我都了解过。现在工期这么紧,又是冬天,他能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心中没有数。其实,有几次到关外巡视,我确实见他在工地上很努力,但我担心他那文质彬彬的样子,做总工程师的魄力不够啊。”

梁如浩:“据我所知,詹天佑虽然长期在金达手下做事,但他常常是独立开展工作,金达总是把他派到一般西洋工程师不敢去或不愿去的艰苦路段开展工作,诸如滦河大桥这样的艰难工程,外国工程师完成不了他都完成了。至于魄力问题,我们都是当年的留美孩童,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虽在公开场合不善言语,但做起事来是非常有原则的,凡是经他手的事,他都能独当一面去完成,否则的话,金达也不会那么长时间与他相处那么好。”

袁世凯说:“既然是这样,那就把詹天佑调过来任新易铁路的总工程师吧,我们用大清国的银两,用大清国自己的总工程师,我想英法两国总不至于过分到这一点都不同意吧。”

于是,詹天佑被调回北京出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师。被袁世凯召见后,詹天佑兴奋得一夜没睡。他并不是因为被袁世凯召见而激动,而是为自己能担任西陵铁路的总工程师而高兴,这可真正完全由中国出经费、中国工程师主持的第一条中国近代铁路。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