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对机器特别着迷

在广州,有个茶商名叫詹兴藩,以卖茶叶为生,他在广州也还算小有名气。可是,好景不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詹家的茶行,也和其他小商人一样全被外国人挤垮了。于是,为了减少家用开支,詹兴藩被迫把家从大都市迁到了广东的一个叫南海的小城镇。

南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生长着繁茂的榕树、挺拔的云杉,炽烈的凤凰树上盛开着火样的花朵,灿烂的相思树上结着温柔的果实,一派南国生机勃勃的风情。

1861年4月26日,茶商詹兴藩一家喜得贵子,父母对这个刚出生的男孩疼爱备至,詹兴藩的父亲于是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天佑”,意思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在上天的保佑下健康成长。

小天佑是家中的长子,没过几年,家里面又添了六个弟弟、妹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主要靠父亲詹兴藩一人维持生计是很艰难的。于是,詹兴藩除操持一些田亩外,还做一些小生意,并替人代写书信、刻印章,春节时写春联等挣些银两,弥补家用。

詹兴藩的妻子陈氏是广东肇庆人,是一位勤劳刻苦、聪明贤惠的妇女。她终年操劳忙碌,相夫教子,为孩子们的成长倾尽了全部心血。

詹兴藩对小天佑寄予了无限期望。他经常给小天佑讲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讲外国人怎样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等。

小天佑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提出问题:

“为什么朝廷要革林则徐的职呢?”

“为什么中国兵打不过洋鬼子呢?”

父亲耐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他告诉小天佑:“外国人取胜是仗着有洋枪大炮,而中国人没有。”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洋枪大炮呢?”小天佑又问。

父亲告诉他枪炮是用机器造的,而中国连造枪炮的机器还没有呢!

“噢,机器可以造枪炮,那机器是什么样的呢?”

父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小天佑从此对机器充满了好奇。詹兴藩有位好朋友叫谭伯邨,在香港做茶行生意,经常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

在当时,英法资本主义的势力已经侵入了广东。鸦片、纺织品、机器和其他洋货源源不断地经香港输入广州,再由广州转运到中国内地。同时,他们又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购买茶叶、丝绸和其他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原料。广州成了洋货、土产的吞吐港。

谭伯邨每次从香港回广州时,总要到南海探望老友一家。他时常在经济上接济詹家,并给这个久居乡间的家庭带来许许多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故事。小天佑总是认真地听谭伯伯讲故事,渴望着有一天能到外面的大世界里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故事里人物的经历。

谭伯邨非常喜欢小天佑。当他得知小天佑对机械很感兴趣后,就经常从广州、香港捎些工程画报给他。从这些画报上,小天佑认识了火车、轮船,还有好多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机器。谭伯邨还答应小天佑,有机会一定带他亲眼去看看这些画报上的东西。小天佑真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见不到机器实物,小天佑就依照画报自己做了起来。有一天,小天佑还没吃完饭就要出去了。在他跑出家门的那一刻,父亲忙问:

“这么急,到哪里去呢?”

“我要去制造机器。”话音刚落,小天佑已经跑出去了很远。

父亲虽然知道小天佑很喜欢研究机器,但听说他要制造机器,还是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就跟着小天佑看看他到底在干些什么。

跟着儿子,父亲来到了村边的小河旁。只见河边已经聚集了一群和小天佑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他们有的挖土,有的提水,还有的和泥。小天佑除了指挥小伙伴们外,还亲自参与。

只见小天佑把和好的泥拿起来,照着口袋里取出的火车画报做起模型来。他首先从一节一节车厢做起。一节车厢做完了,他还要跟画报里的车厢比照一番。不像的车厢,小天佑就把它毁掉重来。虽然很费精力和时间,但他却坚持了下来。有时他的脸沾上了泥巴,额上也冒出了汗,小天佑却一点也不在意。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努力,小天佑的火车模型终于做成了。父亲一看就惊呆了:火车模型简直和画报上的火车一样。其他小伙伴看到火车模型都聚集过来,他们都发出了惊叹声。

在小天佑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把他送入了南海的一家私塾读书。他对课堂上老先生讲授的“四书”“五经”以及八股文没有一点兴趣,他仍然醉心于画报上的机器。

小天佑除了用泥土捏出各种各样的机器模型,他还搜集了一些机器零件。在他口袋里经常有捡来的小齿轮、小发条、螺钉之类的东西。看到别人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他总要凑过去看个究竟。看那些物品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些东西是怎样做成的。

有一段时间,小天佑对家里的自鸣钟发生了兴趣。自鸣钟为什么会自动打点呢?为什么会不知疲倦地走呢?他背着父母开始拆卸自鸣钟。

小天佑今天拆一个零件,明天再拆一个,直到把所有零件全部拆卸了一遍,弄清了自鸣钟的构造才罢休。他还兴致勃勃、有条有理地把自鸣钟的原理讲给小朋友们听。

看到小天佑对机器如此着迷,父亲非常高兴。他不断给儿子以鼓励和支持。

童年的小天佑在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他不同于和优于同时代许多中国孩童的地方。

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夏天,10岁的小天佑将读完私塾了,他的父亲詹兴藩因为家境困难,不准备让他再读下去了。他在考虑长子的出路问题:是让他跟着自己谋生呢?还是让他去做学徒学些技艺呢?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改变了詹兴藩的思想,决定了詹天佑的一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