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在江苏的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江阴位于中国的华东,江苏的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北端。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
长江江阴段江面最为狭窄,故江阴自古就为扼守长江咽喉的“第一要塞”。江阴城南四五里的西顺乡,有个朴素的村庄叫作梧塍里。这是一个河汊纵横、芦苇荡漾的美丽地方。
明朝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就是公元1587年1月5日,在梧塍里有一个姓徐的人家,传出来低低的妇女呻吟声。几个接生婆子焦急地在一个屋子里走来走去,看来是有一个孩子要降生了。
不久,随着婴儿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来到了世间。据说他的母亲怀孕时候,做了个奇异的梦,导致这孩子出生后“绿眼炯炯,十二时不瞑”,就是瞳仁大而亮,眼睛很长时间不闭,大家就叫他“餐霞中人”。餐霞,就是指有仙气。因此,有人给这个孩子取号“霞客”。另外有说法是,由于他后来长大了游踪飘然如天上的云霞,所以朋友们赠他的雅号叫“霞逸”“霞客”。
徐家坐落在梧塍里村东,是当地的豪门大户,有13进117间的大宅院。徐氏是江阴的名门望族,其一世祖徐锢在宋朝的时候曾经做过京城开封的府尹,位高权重,为徐家奠定了家业。
北宋灭亡后,徐氏带了大批文献,跟随宋王朝仓皇南迁,定居江南。四世祖徐守诚于南宋宁宗庆元年间曾出任吴县县尉,举家迁到苏州。虽说徐氏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但从此在苏州留下一些社会关系,后来演变成了世交。
蒙古骑兵入驻中原后,徐守诚的长子徐千十一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发誓不在元朝做官,便从苏州迁至江阴的农村梧塍里,过着耕读为业的隐居生活,所以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梧塍里徐氏的始祖。
徐氏先祖迁到江阴梧塍后,重视农耕,兴修水利,置田兴业,发展经济,逐渐成为了有名的江南富户,为徐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当年,徐氏南迁时曾经携带了大批的中原文献,再加上历代收集,后来专门筑了一个藏书楼来收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卷楼”。其中有诸子百家、图经方志、堪舆星象、神话异志等各种书籍,堪称包罗万象。
徐家在元末明初有“文献巨室”“书香盛家”的美称。元末画家倪云林与江阴徐氏的第八世祖徐直的友情很深,他绘了《书屋图》相赠。明初著名学者宋濂曾在梧塍教过徐氏九世祖徐麒。
相传施耐庵在梧塍教书时,完成了《水浒》部分章节。状元钱福曾在梧塍当过塾师。同时,徐氏先祖喜欢以文会友。而吴中才子都是江南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也喜欢广交朋友,切磋书画诗文,这就与徐氏先祖志趣相同,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了莫逆之交。
元末民不聊生,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直到这个时候,徐家才又有人出来做官。徐麟受到明朝廷的诏令,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徐麟此行不辱使命,声名大振。后来,徐麟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拥有近十万亩土地,成为当时江苏最大的地主。
梧塍徐氏家族全盛的时候,有土地近千顷,房屋五千多间,府内水井十八口,西有双凤桥,东有青龙桥。东南西北有护庄河,河外种植了大片梧桐树,密密麻麻,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障,梧塍由此得名。
江阴徐氏的十世祖、徐麒的长子徐景南,把他喜爱的居所,使人留恋的山川,难以忘怀的田畴,情感诗意地选出了十个景点,称为“梧塍十景”,即:梧塍先陇,长寿幽居,梅窗诗思,竹屋书声,黄塘春涨,毗岭晴岚,西畴稼穑,北墅桑麻,南浦渔歌,东原牧笛。
徐家富而有仁,正统六年遇灾荒,徐景南承父亲徐麒之命,兄弟俩捐粟四千石赈灾。在明英宗景泰年间,蒙古族的瓦剌部入侵,边关军情紧急,徐家又捐助鞍马数百匹,为此皇恩下达,赐以冠服,旌为义民,在祖茔东原建造了“旌义坊”。
第二次赈济灾民后,皇恩又下达,在梧塍庄园内建造了“皇恩二下坊”。人们至今还能见到一截残破的坊柱。
徐氏先祖“富而有仁”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踏上梧塍这块土地。
除了江南才子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之外,还有董其昌、施耐庵、宋濂、都穆、钱福、钱谦益等著名人士,或在徐家当塾师,或到徐家读书、赋诗、绘画、饮酒,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少年时随父亲文洪到徐家读书,与江阴徐氏第十一世祖徐颐及儿子徐元献非常熟悉,友情深厚。
成化八年,文林中进士,在浙江永嘉、博平当过知县,后升官到南京,任太仆寺丞。“太仆寺丞”是个掌管牛、马、羊、猪的官,可能当得没有意思,就告归回了吴中。几年以后,文林又被起用,当了温州知府。两家往来不绝,终成世谊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