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十一日,徐霞客在游览完天台山后,随即借道黄岩,前往雁荡山。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主体位于浙江温州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温岭南境。
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也是流纹岩浆喷发的大型破火山。雁荡山古火山来源于地壳板块运动。
在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火山就喷发了。
在经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过程后,岩浆覆盖在原始地貌上,岩浆中的流纹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地质。
雁荡山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从地下涌出的熔岩铸就了山体峰峦起伏的肌体,后来地壳运动,山脉沉入大海,海浪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大师,又赋予山体鬼斧神工般的刻痕。
山体经过地壳运动重新浮出海面后,便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雁荡山称得上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造型地貌博物馆。
火山爆发造就了雁荡山雄奇壮丽的景观,使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山水美学、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华夏名山。
雁荡山属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与乐清湾相接,为海积平原。山脉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海拔一般500到600米,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米。
雁荡山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除雁荡山主体山脉外还包括苍山支脉。
东雁荡山面积0.95平方千米,东部沿岸断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片,直立千仞。
连绵数千米的绝壁依次展开惟妙惟肖的迎风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画屏,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海上天然岩雕,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海上天然岩雕长廊”。
西雁荡山位于温州泽雅境内,总面积128.6平方千米。其内景观以群瀑、碧潭、幽峡、奇岩为特色,融纯朴的山村风情为一体。境内山清水秀,峰险洞幽,素有“浙南大峡谷”的美誉。有金坑峡、七瀑涧、高山角、珠岩、西山、龙溪、崎云、五凤八等名胜。
南雁荡山,简称南雁,位于平阳西部,主峰明王峰,海拔1.08千米,山顶有泥塘沼泽,秋天有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南雁荡。
南雁荡山总面积97.68平方千米,群峦叠翠,飞瀑溪潭,共有67峰、28岩、24洞、13潭、8潭、9石。南雁荡的开发较早于北雁荡,五代时就有高僧在此开发。
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境内东北部,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古木参天,自古就有“寰中绝胜”之誉,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
北雁荡山有102峰、64岩、26石、46洞、14嶂、18瀑、28潭、13坑、13岭、10泉、2水、8门、4阙、7溪1涧、8桥2湖、5尖2峡等,有灵峰、灵岩、大龙湫、显圣门、雁湖等名胜。
中雁荡山原名白石山,总面积93.44平方千米,境内以峰雄嶂险、洞幽寺古、潭碧林翠著称,有玉甑、西漈、三湖、东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名胜。
雁荡山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著称。其中,尤其以“两灵一龙”最负盛名,“两灵”即形状奇伟、胜景迭出的灵峰,气势磅礴、环境清幽的灵岩;“一龙”指的是飞流直下、云水氤氲的大龙湫瀑布。
灵峰、灵岩、大龙湫这三景被称为“雁荡三绝”,是雁荡精华之所在。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灵峰之游有“日景”和“夜景”之分。日景侧重于倒灵峰和合掌峰中的观音洞及古洞、北斗洞等景点;夜景则侧重于山峰变幻多姿的“剪影”。
雁荡三绝,灵岩正当其中,被视为雁荡山的“明庭”。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这里除了能让人们欣赏自然景观的奇妙与灵秀之外,还能让人们观赏一项惊心动魄的飞渡表演。
在宋代,大龙湫便已名扬四海。大龙湫瀑布与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中国四大瀑布。而大龙湫瀑布独以其落差为190余米取胜,为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
雁荡山的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
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
宋代时期,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历代又有增修,香火极盛,是一方佛教圣地。
雁荡山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迹。南朝谢灵运诗云:
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宋朝王十朋也写道:
十里湖山翠黛横,
两溪寒玉斗琮琤。
雁荡山独特的地貌造型,对历代科学家都产生了强烈的启发作用。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得出了流水对地形侵蚀作用的学说,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了600多年。
徐霞客也对雁荡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游雁荡山,徐霞客从大荆驿入山,游览了老僧岩,过谢公岭,抵灵隐寺,登灵隐洞。一路上奇石迎面,令人目不暇接。
雁荡群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荷花,那花瓣儿,一片片扑入眼帘。在灵峰道上,转过一个山湾,满眼危峰乱叠,有的像并肩而生的竹笋,有的像秀拔挺立的灵芝,有的像直插云天的巨笔……
四月十二日,徐霞客从灵隐寺出发,游览了插龙峰下的龙鼻洞。龙鼻洞内岩石呈黄紫色,洞顶有一条天然岩脉,如同披着鳞甲的长龙,弯弯曲曲直通洞底,下面垂着一块鼻状的岩石。
神奇的是,鼻形石上还有可容手指大小的孔洞,里面有泉水滴下,注入下方的石盆,故称“龙鼻水”。从龙鼻洞出来后,途中又观赏了小龙湫瀑布和玉女峰。
小龙湫又名小瀑布,在灵岩寺右侧后面的隐龙嶂底,落差五十多米,悬崖环峙,岩腹有如珊瑚、玛瑙颜色。瀑飞崖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流转飞洒,水珠溅人。
潭水从乱石间流出,汇合成卧龙溪,再蜿蜒地向南流入碧玉溪。溪里有一种不常见的黑背红肚子的小动物叫蛛螈,很是逗人喜爱。在小龙湫左侧山上,有猴子捧仙桃,卧龙溪中有鸭子戏水等景致。
此外,潭前那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很像一方砚台,砚台旁边还靠着一块扁长方形的小石条,样子像一块松烟墨。
几天来,霞客细观龙鼻水,轻抚僧拜石。在云静庵,一位卧床数十年的道人,居然还能和他谈笑。
四月十三日,徐霞客来到了著名的大龙湫瀑布下。只见,大龙湫瀑布如同从天际坠落的白练,直捣潭中,瀑布顺着一块儿突出的岩石流下,并没有岩壁可以依靠,水没有着落,腾空飘荡,望之令人胆战心惊。
大龙湫是我国最长的瀑布,为什么不叫“大龙瀑”呢?因为大龙湫不像别的瀑布那样斯文。但为什么要叫“大龙湫”呢?因为“湫”是“池”的意思,如果叫“大龙池”的话感觉有点怪。
大龙湫是“奇绝”的,它的奇绝表形态上,因时而化,依序而变。盛夏季节雷雨甫歇,大龙湫是一条奔腾不羁的白龙,从半天里探出身来,夭矫于空中,轰雷喷雪,吼声震天,百米之外,振聋发聩。几十米外,犹能感受它飞花溅玉般的水珠。
山寒水瘦的冬日,大龙湫收起了白练银绸,只撒出一斛龙宫珠玉,散散落落,有风吹过,这一斛珍珠就随风而去,上下飘荡,如遇艳阳高照,这项链似的瀑布就幻化成绚丽的彩虹,闪闪烁烁,明明灭灭。
一冬少雨,过了立春还是雨少。大龙湫没有了夏日的狂态,没有了冬日的闲态,只剩下春日的慵态。美女晨起,娇而无力,海棠春睡一般。
那从连云嶂峰顶飘泻下来的水流,该是丝不是布,该是春风中的柳,不是烈日下的松,该是女儿家长发飘逸,不是男子汉怒发冲冠,那一种忽忽悠悠,晃晃荡荡,实在是让人难以描摹,难怪前人而言:
欲写龙湫难下笔。
相传唐初,印度僧人诺矩罗进山造塔建寺,因爱龙湫之美景,经常前来观瀑,终至坐化。宋人有诗道:
矩那看不厌,宴坐雨声中。
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引用说:
雁荡经行云漠漠,
龙湫宴坐雨蒙蒙。
龙湫潭的右侧有个“忘归亭”,取前人“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之意,亭柱对联取的是夏日大龙湫浩浩气势:六龙卷海上霄汉,万马嘶风下雪域。
据以往的志书记载,大龙湫瀑布的水正是来自雁湖。具有探索精神的徐霞客自然要到雁湖看个究竟。他神飞雁湖山顶,想尽快登上峰巅,便请云静庵的道人当向导,带他去雁荡山顶上看雁湖。
徐霞客一行在向导的带领下,人手一根木杖,在长满野草荆棘的崇山峻岭间攀登。虽然徐霞客觉得东边一峰“昂然独上”,应是最高峰。但向导却说,湖在远处的西峰上,还要往西再越过三个峰尖,说完便推说有事要先回去,无法奉陪。
无奈,徐霞客只好自行与同伴按照向导所指继续前进。越过第一个峰尖时,他发现前面几乎是无路可走,但仍披荆斩棘,来至第二个峰尖。到了这里,山势越发陡峭,站在峰顶仿佛是站在半天中。
与此同时,徐霞客对向导的话产生了怀疑,既然志书上记载大龙湫之水来自雁湖,大龙湫又发源自东边的山峰,雁湖理应在东边的高峰上,怎么能往西边去找呢?
于是,徐霞客立即改变方向,向东进发,又连着翻了两座山峰。此时,同去的莲舟和尚累得再也走不动了,徐霞客只好带着两个随从继续攀登。
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
徐霞客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有百丈深,无法下去。
徐霞客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
庆幸之余,徐霞客不敢掉以轻心,立即和随从将布条重新接好,此时天色已晚,夜间走山路必然艰险加倍必须尽快返回。好在,三人有惊无险的攀了上去,爬上去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主仆三人精疲力竭,衣服鞋子也都磨破了,受过惊吓之后,徐霞客游览雁湖的兴致再也提不起来了。这次没能找到雁湖,徐霞客颇感遗憾,在能仁寺住了一宿。
第二天,徐霞客便取道四十九盘岭,离开了雁荡山前往乐清。他初游雁荡山时间不长,仅游览了“二灵一龙”一线景点,简直行色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