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四季轮回。花园里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祖冲之慢慢长大,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不过,他看得最多的就是祖父和父亲仰望星空,计算着什么,探讨着什么。
等到祖冲之再大一些,家里便请了先生给他启蒙,私塾里还有几个族中的小伙伴。他们一起在春天的园子里淘气,在夏天的荷塘里抓鱼,在秋天的石榴树上摘果子,在冬天的墙角挤着晒太阳,这些祖冲之也都没有落下,要知道玩闹本是孩子的天性。
有一天,祖冲之和小伙伴们趁着先生午睡的时候,蹑手蹑脚地溜到河边去戏水,不料当他们刚刚到园子里,祖冲之就看见父亲祖朔之正怒气冲冲地瞪着他。
这时祖冲之的父亲,做奉朝请已经多年,虽然他经常在皇帝身边行走,眼看着别人高官显贵,而自己却依旧是个小官员,不免望子成龙心切。他听私塾的先生说祖冲之虽然聪明,但心思却没有用在读书上,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他亲自堵在园子门口,抓儿子一个现行。
当时的祖冲之还小,父亲当场就让他背诵《论语》。不料,祖冲之磕磕巴巴地只能背诵十多行,这可把父亲气坏了。祖朔之怒气冲冲地骂道:“儿子啊儿子,你这可真让我寒心呀!先生说《论语》都教了两个月了,你竟然才能背十多行!你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大蠢牛!”
说完祖朔之仍然不解气,他随手又折下一根细树枝,劈头盖脸地朝儿子打过去。祖冲之不躲也不闪,任凭父亲责骂和抽打。儿子不躲闪,做父亲的既生气又心痛,便怏怏地住手了。
祖朔之毕竟不甘心,一心想要把祖冲之往“读书做官”的路子上带。过了几天之后,他又开始训斥儿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看我们祖家虽然也是士族,但是却是士族中的寒门。我们祖家可就指望着你用心读经书,将来高官显贵,好光耀门楣!现在,我再教你《论语》,你可要好好听着!”
可是,祖冲之好像就是听不进去一样,父亲不免又生起气来。祖冲之原本就厌烦读这些经书,于是干脆梗着脖子说:“我就是不爱读这些经书!”
祖朔之气得忍不住冲着儿子就是几巴掌,儿子终于“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父亲恨恨地看着儿子,连声叹气。
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是位开明的长者,此刻他闻声赶了过来。他知道儿子又在用错误的方法逼迫孙子学习了,于是对儿子说:“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呢?爱玩。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什么呢?是兴趣。孩子应该怎样教育呢?是言传身教!如果孩子真笨,你打骂他只会让他变得更笨。如果孩子不听话,你打骂他只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你如果想要教育出一个知书达礼的好孩子,就不能由着自己给孩子作粗鲁的榜样!”
祖朔之觉得十分委屈,辩解道:“父亲教训儿子,儿子本就应该垂首聆听,不回一言。儿子此番教训孩子,也是望子成龙心切。他这样读不进经书,将来怎么光耀祖家的门楣呢?”
祖昌呵斥一声:“糊涂!”接着又说:“你看看这世间,多少人家的孩子都耽误在了读经书做官这条路上。即使有满肚子的经书,却干不出一件实事,那也不过是个‘两脚书橱’!于国于家又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了,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绝对不能赶着鸭子去上架。我看这孩子倒是聪明得很,只要对什么事情有了兴趣,上了心,一定能学好。做父母的,要学会细心观察,学会引导,并且要因材施教。”
一番话说得祖朔之出气不得,看着孩子泪汪汪的眨着聪明的大眼睛,那大眼珠子滴溜溜地转,一会儿看看自己,一会儿看看祖父,祖朔之忽然也觉得孩子并非愚钝,便赞同了父亲的话,同意让孩子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