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大受欢迎

1. 从人际关系看性格

所谓受欢迎的性格,即讨人喜欢的性格,就是喜欢人的性格。与此相反,所谓惹人生厌的性格,也许可以说大都是回避人、排斥人、轻视人,或者遇事一味考虑自己的观点、立场和利害得失,因而最后变得不喜欢人的性格。

也就是说,讨人喜欢和喜欢人,这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并非一下来就具有讨人喜欢或惹人生厌的性格。讨人喜欢的性格的形成,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过程——关键在于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人喜欢、有人爱护和有人关怀。违背双亲的意愿而出生的孩子、束缚了双亲的手脚因而成为双亲的累赘的孩子、不具备双亲所期待的条件的孩子等,往往是在得不到双亲喜欢的状态下成长的。不过,一般说来,做父母的如果自己带孩子,而孩子又能对父母亲的爱抚报以微笑的话,那么即使是原来并不希望有的孩子,做父母的也会渐渐喜欢他们,并且将他们紧紧地搂在自己怀中。这种场合的双亲,不一定就是生身父母,而孩子也不一定非亲生的不可——即使是收养的,或者寄放在社会福利设施中的都一样。只是若有血缘关系,那就会把孩子与自己等同起来,即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因而特别容易产生疼爱之情。

这种在父母亲的充分爱抚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已经在家庭的章节谈过。因为他们的各种需要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所以作为回报,他们往往会将从母亲那里得来的爱,转移到父亲和兄弟姐妹身上,长大后还会转移到朋友以及周围的其他人身上。与此相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很少得到爱抚的孩子,则会陷入慢性爱饥饿之中。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似乎有很多人不能与别人融洽相处,不想喜欢别人,更谈不上深挚地喜欢别人,因而当然无法与其他人保持正常的关系。

由此看来,讨人喜欢的性格,可以说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孩提时就不断有人喜欢,因而喜欢别人的机会也多。与此相反,惹人生厌的性格,大都是在被忽视、遭人厌弃的环境中形成的,因而自然会变得讨厌别人、怀疑别人、不相信别人,进而不能与别人保持和睦的关系,最后往往会给人以“令人生厌”、“冷若冰霜”、“不可捉摸”、“难以接近”、“态度居傲”和“自私任性”等印象。

一个人的性格的雏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亲如何养育。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与幼儿园及学校中的小朋友的接触和交往,其性格往往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各样的爱、信赖和尊敬,是受怎样与朋友交往、以什么样的心情交往、参加何种游戏和活动等制约的。在与朋友交往以及参加某种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你会交上许多你所喜欢的朋友,同时也将面临讨人喜欢或惹人生厌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你的性格朝着讨人喜欢或惹人生厌的方向发展。另外,如果你所喜欢的朋友背叛了你,或者有了嫉妒心和竞争心,你就会逐渐产生嫌恶的心理,有时甚至还会故意说出令人生厌的话,或做出令人生厌的事,以进行报复。

一个具有异性所喜欢的性格的人,虽然在身心方面无疑有着为异性所倾慕、尊敬和亲近的魅力,可是光有这种魅力,还不可能使异性在实际交往中始终对他(她)抱有好感。也就是说,他(她)如果无视、辜负了对方的好意,或者把对方好意当作累赘而不胜讨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往往会感到扫兴,并且会渐渐地疏远他(她),有时甚至还会怀着憎恨的心情进行报复。因为爱之愈深,反过来恨之愈甚。正如通常所说的“爱即僧”、“爱憎互为转化”那样,这两者往往一方显露在表面,而另一方则潜藏在意识的深层。总之,你对异性越是关心,越是迷恋,那么当对方一旦辜负了你的好意、爱情和信任时,作为一种反作用,你的憎恨之情也就越强烈。后面,我们将要着重谈谈具有何种性格才能讨异性喜欢,而具有何种性格将会惹异性讨厌这个问题。

在工作单位中,有的领导者讨人喜欢,而有的领导者却惹人生厌。同样的,在同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家庭中,夫妻双方尽管经历过恋爱阶段,而且相互发誓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同甘共苦,可是夫妻之间仍然难免会出现如下的情景:一方以所谓的“性格不合”这种含混不清的表面理由提出离婚,或者干脆抛弃家庭一走了之。在恋爱阶段,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男女双方都会在对方的脸上,蒙上爱情和倾慕的面纱,从而产生“我们正在进行千载一时的恋爱,全世界都在为我们祝福”的感觉。可是结婚后,却往往会出现一方或双方对于对方一言一行逐渐感到腻味和无法忍受的情况,从而导致夫妻反目——双方在家里见了面,简直连话也不想说。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氛就变得冷冰冰的,不久就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不休。而后,双方又会说出“以前可不知道你有这种性格”,“以前完全被你表面的言词和态度所迷惑,如今总算看透了你的本质”之类的话,为择偶过程中的草率从事而感到后悔莫及。这种场合,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对方确实具有你所喜欢的性格,即讨人喜欢的性格。而且当初你是把它作为讨人喜欢的性格来加以接受的,可是后来你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如上所述,讨人喜欢的性格或惹人生厌的性格,具有引起人们好恶的基本因素;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否受到爱抚,对于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性格还会在人际关系及其发展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讨人喜欢的性格会变成惹人生厌的性格;惹人生厌的性格则会变得不那么惹人生厌,有时甚至反而会变得讨人喜欢呢。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喜欢和讨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人际关系制约的。

2.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关系,特别是在所谓的相亲相爱或者其反面——不共戴天的场合,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性格关系。后面将要谈到,若要调查班级或车间等社会团体中的各个成员是怎样相互接受、相互喜欢,或者反过来相互排斥、相互厌恶的,有一种方法叫做“社交测量法”。除此之外,还有“人物推测法”、“社会接受调查”和“社会感知测试”等。不过,由莫莱诺使之形成体系并加以发展的“社交测量法”,因为对调查结果的处理比较简单,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交测量法”的具体内容如下:让学生按好恶的程度,依次写出班级中自己所喜欢和讨厌的同学三名。这样就能了解到学生之间怎么个喜欢法,即他们是相互把对方的名字写在自己所喜欢的三位同学中的第一位呢,还是尽管甲把乙的名字写了上去,而乙却根本没有写甲的名字等。也就是说,相亲相爱的友情是双方共有的,还是像单相思那样只是一方把另一方看做是自己的朋友,还是处于孤立状态——班级里没有一个同学把他作为朋友呢。

我们把这种相互抱有好感并保持稳定关系,即对对方的认知体系达到平衡的关系,称做“认知的平衡”。如前所述,我们如果排斥对方,那么对方也会排斥我们。与此相反,我们如果接受对方,喜欢对方,那么对方也会对我们抱有好感的。也就是说,喜欢或者讨厌、信任或者猜忌、尊敬或者蔑视之类感情的交流,是相互的、关联的。双方如果都具有喜欢对方、信任对方或尊敬对方的感情,那么双方就能和睦相处,并相应地保持稳定关系。

3. 喜欢与不喜欢的关系

不仅喜欢与讨厌,而且同情与冷淡大都也是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同情就是对对方抱有好感,尊重对方的立场,怜悯对方的不幸,祝贺对方的幸福。这些情况出现的关键,是因为喜欢对方。反过来,对于你所讨厌的人,你是不会去同情,也不会主动地去协助他的。即使起了恻隐之心,那也是局限于特殊的场合。譬如说,自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对方,有了一种优越感,这才从“同样是人”的角度,对于对方的疾患、事故和破产等不幸,产生了同情心。

当一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前来向自己求援时,我们就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而不会做出于他不利的事情来。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你如果只是为了回礼,或者为了避免让人家以为你对于别人的恩惠漠然置之、寡情薄义才报答对方,那就成了一种礼仪,而不是真正的好意、同情和亲切。因为按道理说,只有无偿的服务,才是利他心的真正体现。也就是说,只有无所期待的同情,才是真正可宝贵的。

我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如果抱有同情心并怀着好意,那么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认识到这是对自己的友好态度,同时表现出相应的友好感情来。当愉快地领受了对方表现出来的友好感情后,就又会表现出“他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之类的感情和理解。好感和同情,就是这样在相互的交往中产生的。只要不是露骨地期待回报而去喜欢对方、同情对方,以致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效果适得其反,那对方自然也会喜欢自己、同情自己和亲近自己的。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少是自私的,考虑问题往往以我为核心,时时保护自己,容易固执己见。正如奥尔波特所说的“利他心并非生来就有的,它是后天的二次动机在机能上自律的结果”,利他心是培养出来的。因此,同情之类友好地对待他人的方式,有时也并非与利己倾向毫不相干。即无论喜欢人或讨厌人,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本性,倒不如说往往出于某种原因而与利己倾向挂上了钩。所以,有时社会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利他行为只是为了满足利己心;利己心倘若得不到满足,就不想去帮助人或喜欢人。

特别是在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需要破费钱财和浪费时间,或者必须做出特殊努力等场合,即使心里明白应该帮助对方,可是对此往往会踟蹰不前。另外也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尽管很喜欢对方,但生怕对方会感到讨厌,因而迟疑不决;或者自己最初尽管很喜欢对方,但考虑到对方根本不可能予以接受,因而打消了念头。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由于担心自己表示友好的言行会被周围的人误以为是在引诱对方,进而打算利用对方,也就是说由于顾忌周围的舆论而取消了利他行为。同样的,也有如下的情况:由于担心对方可能会认为自己向对方表示的好意、与对方亲近的行为并非出于真心而感到诧异,结果就不去喜欢或帮助人了。

综上所述,“受欢迎的性格”的重要方面——喜欢人就能讨人喜欢,要讨人喜欢就必须喜欢人——依存于每个人天生的、独特的性格结构。与此同时,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怎样被人爱和怎样爱人、怎样被人同情和怎样同情周围的人等,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