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由于性格的形成、结构、组合、变化和发展,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长期探讨和争论的过程。各种学派对它都有不同的解释,五花八门的说法,曾经把性格弄得玄而又玄,令人神秘莫测。
在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试图对性格作出解释。而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争论,把对性格的探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具有代表性的论点有:“性习论”、“性染论”、“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其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性习论”产生于商代,“习与性成”据说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话,意即一种“习”(习惯)形成的时候,一种“性”(性格)也就形成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把“性习论”加以发展,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认为人的本性原先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练,而导致了人们“习相远”,即差异很大的性格。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性染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即人性完全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坚持“性善说”,认为人的性格生而善良。他举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人性的“四端”,而这“四端”是人皆有之的,只要推而广之,就可成为仁、义、礼、智、信等善良性格。和孟子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情”和“欲”都是人的天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所以,“情不可免”,“欲不可去”,“情”和“欲”都是产生人们不良性格的基础。他主张用“礼乐”节制人们的“情”和“欲”。到了汉代,董仲舒对性格的解释就更为玄乎了。他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感应论”,认为“为人者天也”,因此,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吻合:“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从这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观”出发,必然引出唯心主义心身观,对人性作出唯心主义的臆测。董仲舒明确把人的性格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就是所谓“性三品”说。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为恶,无法教育;“中民之性”则可善可恶,必须教育。这以后,围绕“性恶”、“性善”、“性染”、“性品”的争论,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在西方,也很早就对性格作出了种种解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最早提出了性格分类学说,他把所有的人分成两类:一类人是以“逻各斯”(理智)为指南并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类人则屈从于跟动物没有多少区别的愿望和需要。柏拉图则用不同的灵魂占优势来解释人们的性格。例如,哲学家是智慧占优势,军人是勇敢占优势,手艺人是情欲占优势,等等。在西方,把个性理解为就其本质而言是产生于社会的这种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把人确定为政治的、社会的动物,认为人的性格产生于结合于群体的人们的社会情感和联系,以及由人际交往联系起来的集体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想,构成西方最早的个性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18、19世纪,产生了拉杰法尔的相面术和加尔的颅相学。这种学派认为,人的长相、脸型和性格、命运有联系。1811年,奥地利医生加尔研究大脑皮质不同部位的机能定位,并且认为,脑的某一部分是否发达,能在颅骨的外形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根据颅骨的外形来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例如,前额骨突出,就被认为是“聪明”、“精干”;额骨扁平,则认为是“笨拙”,等等。加尔的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被他的学生施浦泽姆加以发展,成为一门“骨相学”。根据这种学说,一个人是忠诚老实,还是虚伪奸诈,是正直坦率,还是阴险毒辣,等等,只要看一个人的头骨长相就能推测出来。拉杰法尔的相面术和加尔、施浦泽姆的骨相学,后来成为江湖术士、算卦看相者行骗和进行迷信宣传的工具。
19世纪,一个叫德·高伯诺的法国人,把人的性格和肤色联系起来,说不同的肤色决定着人们的不同性格。他认为,白人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勇武善战,尤其具有领袖才能;黄种人安静而迟缓,稳定而不好动,工作勤恳,缺乏欢乐的天性;至于黑人,据他说,乃是三个种族中最低劣的,一无是处。这种种族主义偏见,后来被纳粹德国法西斯分子加以扩展,提出了“种族决定论”的奇谈怪论,说什么性格是由种族决定的,“优等民族”的人天生具有优良性格,而“劣等民族”的人,则注定只能是劣等性格,只配受奴役、做奴隶,从而成了法西斯分子“侵略有理”的理论工具。
德国一个叫克瑞奇默的精神病学家,从人的体型的角度考察人的性格,提出性格和人的体型相关。他指出,具有“循环型”人格的人,体型是肥胖的;具有“分裂型”人格的人,体型是瘦长的;具有“粘质型”人格的人,体型是强壮的。这就是说,肥胖型的身体与循环型的人格(表现为活泼、开朗、善于社交、易激动)相关;瘦长型的身体与分裂型的人格(表现为孤僻、不善交际、拘谨、好沉思)相关;强壮型的身体与粘质型的人格(表现为认知与理解缓慢、粗旷豪放、有冲动性的行为)相关。
20世纪初,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在对性格的解说上,明确提出了“个性精神源出于整体精神之中”的观点。认为个人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一定的集体现象中派生出来的。冯特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人的性格发展与人类精神和意识高级表现的关系,认为人的个性发展,与文化、科学、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联,人类的性格扎根于人类的精神土壤里,并且从人类广义的文化史中汲取养料。
在冯特以后,又有人提出“遗传决定”的学说,认为个人的性格取决于遗传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个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霍尔则鼓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们实际上都认为,个人性格之间的差异就是遗传因素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能加以消除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刺激——反应公式”,认为人的态度体系、行为方式等等,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给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看到什么反应,就可以知道他受到什么刺激。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儿子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成为他所希望的那种人物。
另一派意见,主张从环境和教育的角度考察性格。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个性形成问题上都看到了社会的作用,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于性格的影响,提出了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的原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更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强调人的活动本身在改变环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环境能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
20世纪40年代,关于遗传和环境对性格、心理的作用,曾引起国际心理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由于论战双方各持有一部分科学和理论的依据,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致使这场论战在不分胜负的情况下不了了之。这场论战中止20多年后,又由于詹森在1969年发表关于种族的智力差异观察,强调遗传决定而重新引起。究竟是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两者的因素谁主谁次,再一次成为心理学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回顾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性格的意见纷纭的解释,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自身的性格,曾经表现得多么迷信、偏见和无知。他们把性格看作是解释不了、控制不了、驾驭不了和改变不了的怪物,产生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偏见,性格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性格并不神秘,它是在人的生理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内在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所逐步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心理风格和行为习惯。在心理学教科书上,通常把性格看作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心理风格和不同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世也有不同的比较稳固的态度特征。比如,有的人沉静,有的人热烈;有的人喜欢饶舌,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执拗而自负,有的人羞怯而缺乏自信;有的人刚强勇敢,历经打击而坚强不屈;有的人则软弱懦怯,稍遇困难便叫苦不迭;有的人脾气急躁,点火就着,随时可能和人吵架;有的人却慢条斯理,火烧眉毛也不着急。诸如此类的差异,都是人们不同的性格表现。心理学家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与兴趣、能力等其他个性特征的关系极为密切。
性格的本质特征,不是取决于它的心理风格或情绪特点。比如,热烈或者冷静,活泼或者沉静,急性子或者慢性子,等等,这些只是性格的外化表现。这些特点通常与人的生理因素即大脑神经活动类型有关,具有一定的先天赋予的成分,并不从本质上决定一个人性格的优劣。性格的本质特点,取决于一个人对现实事物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这一部分构成性格的内核。性格的这一部分,是个体在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客观现实的不同反映,不断地渗透到个体的生活经历之中,影响个体的生活活动。这些客观事物的影响,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里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它构成每个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的性格的突出的、典型的方面。例如,有的人诚实,有的人虚伪;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软弱;有的人豁达宽容,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有的人冷漠自私,不顾他人;等等。这些主体对现实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标志了性格的本质特点。人们正是从这些特点去认识和把握一个人性格的本质,对其性格的优劣作出质的评价。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为了了解性格的结构,根据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可以对性格结构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人对现实的态度系统的特点是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客观现实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人对现实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的。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三种:
①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例如爱祖国、爱集体、助人为乐、富于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等,或与之相对立的,如自私自利、狡猾、虚伪、孤僻、冷淡、粗暴等。
②对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例如勤劳、认真、细致、首创精神、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或与之相对立的,如懒惰、马虎、墨守成规、浪费奢侈等。
③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例如谦虚、自信、自豪、自尊等,或与之相对立的,如自负、自卑、虚荣、羞怯等。这类特征多数属于道德品质,是性格的核心部分。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出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构成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现为一个人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按照调节行为的根据、水平和表现,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四种:
①表现自己行为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并受社会规范所约束的意志特征,如自觉性、独立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或与之相对立的,如盲目性、冲动性、依赖性、散漫性等;
②表现对行为能否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如主动性和自制力或任性等;
③表现自己能否长期坚持工作、学习的意志特征,如恒心、坚韧性或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等;
④在紧急和困难情境下表现的意志特征,如镇定、果断、勇敢顽强或惊惶失措、优柔寡断、鲁莽和怯懦等。这些意志的性格特征,只有同人的理想、道德品质及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结合起来考察,才能予以正确的评价。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他的全部活动。一个人情绪活动的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形成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四个方面:
①情绪活动的强度,指情绪感染和支配强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有的情绪活动一经引起就比较强烈,对身体状态和工作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对情绪的意志控制比较薄弱;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身体状态和工作生活受情绪活动的影响也比较小。
②情绪活动稳定性,指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的程度。有的人容易引起情绪活动,有时甚至为一些小事引起强烈的情绪冲动,对情绪的意志控制比较薄弱;有的人情绪比较稳定,不易为一般情境引起强烈情绪,对情绪活动的控制也比较容易。
③情绪活动持续的时间,指情绪保持时间的久暂。有的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对身体、生活和工作有深刻的影响;有的人情绪活动稍现即逝,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很快消失,好像不留什么痕迹。
④主导心境,指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如有的人总是精神振奋、愉快乐观,有的人则常常萎靡不振、抑郁寡欢。不同的主导心境,鲜明地反映着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识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①表现在感知方面。
A. 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前者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观察,不易被环境刺激所干扰;后者则明显地受环境刺激所影响,易受暗示。
B. 详细分析型和概括型。前者特别注意细节;后者更多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
C. 快速型和精确型。前者往往不善于进行持续性的观察,甚至还没有很好地了解所观察的材料就作出种种推测;后者则表现出敏锐而精细的判断力。
D. 记录型和解释型。前者客观地记录着观察到的事实,善于描述有关事物;后者对观察的对象,善于分析解释,往往附加以自己的情感、愿望、观点等主观成分。
②表现在记忆方面。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信心记忆型和无信心记忆型等。
③表现在想像方面。主动想像型和被动想像型;狭窄想像和广阔想像型;大胆想像型和想像阻抑型等。
④表现在思维方面。善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独创型和熟视无睹、不求甚解或回避问题、寻找现成答案的因袭型。
要求得对性格正确而完整的认识,还必须对性格的特性有所了解。
性格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就字面意义说,“性格”一词是由希腊语翻译而来,原意是“特定”、“标志”、“记号”或“特点”。性格,最早是被人们用来区别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差异性的。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真可谓“百人百面,无一同者”。一部《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性格不同;《红楼梦》里那么多小姐丫环,也是各有各的性格。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要找两个性格一模一样的人也很困难。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别,正像指纹一样,只有类别相似,没有绝对相同的人。因此,性格成为把这个人和那个人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之一。
性格的特质有其确定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所特有的、经常的倾向。在个体生活中,那种偶然出现的、一时性的表现,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它必须是对现实生活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相伴而生的习惯的行为方式所构成的独特的个性面貌。如果说这个人性格倔强,那个人性格软弱,这不是指他们对一两件事的态度,而是他们对大多数事情所常常采取的态度。说这个人鲁莽,那个人稳重,也不是指他们对某件事的表现,而是他们所习惯采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结构有其整体性。它不是指一个人的哪一项性格方面的表现,而是反映其整体的、基本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整体,是由许多个别性格特征的总和构成的。这个人说:“我的性格太固执。”那个人说:“我的性格太偏激。”还有的人说:“我的性格太温柔。”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准确性,它只是说明了他某一方面性格的特征,而远不能说明他性格的全貌。性格很固执的人,有时可能很坚强,很果断;性格偏激的人,有可能富有同情心,很勤奋,很刻苦;性格很温柔的人,有可能心胸不宽,肚量不大,如此等等。分析自己的性格,应当从整体上、全貌上去看,既能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优良之点,又应知道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不良之点。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性格。
性格的组合有其复杂性。既难以找到性格在各方面全都是表现优良的人,也难以找到整个性格都一无是处的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对别人产生嫉妒心;而一个小偷,看到邻家老太太跌倒了,也有可能去把她扶起来。一部《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林黛玉、薛宝钗性格评价上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尊薛抑林者,都谓黛玉尖酸刻薄,不如宝钗端庄大方;扬林贬薛者,都谓黛玉天真烂漫,纯洁无瑕,宝钗矫揉造作,行为藏奸。钗、黛之所以引起争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人的性格的复杂性,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从社会属性(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社会学的、行为科学的等等)来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纷纭,人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的动机、欲望、需求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人的性格也往往表现出这种矛盾性。有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者,在其克服重重困难大胆开拓新路时,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可是,在改革取得÷些成效后,他却经受不住人们闲言碎语的嘲讽,撂挑子不干了,从而又显得很怯懦。有的人在枪林弹雨之中、生死考验面前,铮铮铁骨,堪称英雄,但却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有的青年平时像个大姑娘,温文尔雅,但是在同坏人坏事作斗争时,却是一个勇敢非常的猛士。有的青年连衣服都懒得洗,但在学习上却异常勤奋。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实际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很难简单地对自己的性格下某种评语。必须深刻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剖自己的各种欲念和思想动机,并且把这些和自己性格方面的各种表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自己的性格。
性格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性。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及对现实的态度。“怎样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们的活动方式。人们的性格,对他的活动方式有着很大的支配性。例如,鲁莽的人行事总是风风火火,强毅的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表现出刚强坚定。急性子的人遇事好激动,难免欲速而不达,犟脾气的人好钻牛角尖,常常陷入被动不能自拔。缺乏自制力的人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常常把事情弄得半途而废。办事婆婆妈妈的人令人着急,白白耗费了不少时光。
性格特征还具有可变性。整个人类的心理素质都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之中,作为人的心理素质之一的性格,当然也在不断进化。现代人不同于原始人,其中的性格变迁和差异,真可以称得上是天壤之别。整个人类是如此,每个人的性格,也在发生着深刻而显著的改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自己现在的性格,是多么不同于少年时期的性格,更不同于童年时期的性格。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一条明显的性格变化的轨迹。一方面,性格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性,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支配自己的性格,人的性格是接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的。一个人,当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他便会通过自我意识来巩固、加强和完善这个性格特点;反之,当他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他便通过自我意识有目的地节制和消除它。人便是通过这两个渠道改变不好的性格和培养好的性格,来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优良而完美的性格的塑造。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曾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但由于性格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法。下面将几种主要的性格分类,作一简要介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对学生的性格差异做过鉴定,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孔子还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三国时刘劭对人的性格差异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与人在性格上相差十分悬殊。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十二种类型: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辨博之人、弘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见下表。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性格的个别差异的论述是很宝贵的,有些内容至今还值得参考。1937年美国人把刘劭的《人物志》题为《人类能力的研究》编译出版。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A·Bain,1818~1903)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播(T·Ribot,1839~1916)等主张,按理智、意志、情绪三者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总用理智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意志型的人,行动目标明确,积极主动、果断;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行为易受情绪左右。除这三种类型之外,还可划分出中间的类型,如意志——理智型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最早根据作为普遍生命力的“里比多”(1idibo)活动的趋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尽管划分的根据并不科学,但他提出的性格类型的思想却是一个贡献。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主张按照个体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内部来确定性格类型。这种分类已被普遍采用。属于内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缓慢、适应环境困难。属于外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1870—1937)根据个体竞争性的不同,将人的性格划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优越型的人好强,不甘落后,总想胜过别人。而自卑型的人,遇事甘愿退让,不与别人竞争,自卑感很强。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不赞成按照个体竞争性来划分性格类型,提出按照个体独立性来划分性格类型。这种分类,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属于独立型的人,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能沉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属于顺从型的人,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往往屈从于权势,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张惶失措。
人的心理和活动是密切联系着的。性格在活动中形成,也在活动中表现。因此,应在游戏、学习、劳动和交往等各种具体活动中研究人的性格。
儿童的性格在游戏中会表现出来。可以按照各种性格的不同特点编制一些游戏,让儿童自行挑选。从儿童对游戏的选择以及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儿童的性格特点。如让儿童选择做自由性或创造性的游戏;有的游戏是集体共同完成的,有的是个人独立进行的;有的游戏是运动型的,有的则是安静型的。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游戏展现在儿童面前,让他们挑选。一般来说,愿做运动型游戏的儿童的性格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愿做安静型游戏的儿童的性格是内向的;而愿做个人游戏的儿童表现出其性格孤僻的一面,也表现出其独立行事的一面;喜欢参加集体游戏的儿童的性格,既有善于交往的一面,也有依赖他人的一面。
学生的性格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来,如学习的义务感、责任心和坚持性。作业是否认真、细致,也能反映出性格上的特征。
人的性格在劳动中也会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从一个人劳动目的明确与否、怎样从事劳动、如何处理劳动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对待劳动纪律和劳动成果等方面,就可观察到他的性格特征。
2. 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观察一个人怎样说话,对认识其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说话的多少、说话真诚与否、用什么样的语句、言语风格如何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一个人表里不一,也可以从其言语中表现出来,如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这充分表现出虚伪的性格特征。
在言语中,性格表现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根据言语的个别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必须把言语的不同方面与性格的其他表现联系起来研究和判断人的性格。
3. 性格在人的外貌(表情)上的表现
面部表情、姿势、打扮、衣着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人脸上的皱纹,不仅是年龄的象征,也是面部肌肉习惯运动的结果。有些人经常面带笑容,另一些人则愁眉苦脸。微笑本身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托尔斯泰写道:“有些人一双眼睛在笑,这是奸诈的人和利己主义者。有些人不用眼睛而是口中发笑,这是软弱、优柔寡断的人,而这两种笑都是不愉快的。”面部表情是多种多样的,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人的眼睛在面貌的表现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眼神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它显示了人的性格和气质的某些特征。托尔斯泰把人的眼神分为以下几种:狡猾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明朗的目光、忧郁的目光、冷淡的目光、无情的目光等等。眼睛的表情有时候可以作为了解性格的一个信号。
典型的姿势,如一个人怎样走路,是放开大步走还是迈着碎步;怎样站着,双手放在什么地方等,往往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的衣服和饰物也可能表现出人的性格。比如,性情好动的姑娘一般喜爱色泽鲜艳、线条活泼多变的服装;温柔文静的姑娘则爱穿素静淡雅、线条饰物简单的服装。演员就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而选择衣服和饰物的。
上边谈到的性格表现的三个方面,多半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它们只能作为了解人的性格的一条信息道。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外在的、表面的了解,去进一步深入揭示内在性格的本质。
性格不是一下子形成起来的,它有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带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性格的雏形阶段。在一个人的幼年和童年期,儿童本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气质类型),经过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人性格开始出现最早的雏型。第二阶段,为性格的成型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少年以至青年,开始从事积极的独立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各种外界影响,性格开始形成为个人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并以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稳定的性格类型表现出来。第三阶段,是性格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养的阶段。当一个人进入成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认识了外在世界和主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有了评判性格优劣的能力;或者,当一个人形成—厂世界观和理想,并开始按照这个世界观和理想来塑造自己的时候,对性格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愿望就会产生,性格也就会通过这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日益趋向成熟。
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会按照上述三个阶段顺利发展。青年人在走向性格成熟方面,进程是并不一样的。尤其是性格的自我修养阶段,在一些青年身上姗姗来迟。有的青年虽然在生理上成熟了,有了独立行动的能力,但心理上仍然没有成熟,他往往不愿承担社会或家庭责任,一味尽情地吃喝玩,甚至放纵自己,干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有的青年,只图舒适,不思进取。还有一些青年,想入非非,好高骛远,想做的事情多,能做的事情少,承诺的事情多,做成功的事情少,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青年性格成熟的迟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儿童向青年时期的性格变化,容易发生一种“过激化”的倾向。犹如一根被强力扳弯的竹竿,突然失去拉力,它不是恰好回复到原位,而是猛烈弹向另一边。有些青年在性格成长中也有这样的“反弹时期”,仿佛是要社会和家庭对他们儿时的过分依附付出代价。他们一进入青年期,就相当过激地反抗顺从,寻求独立,有的青年还可能走向极端,不分青红皂白,处处与社会、家庭对立。由此可见,性格由幼稚走向成熟,并不是顺利地、平稳地实现其转变的。如果不运用主体意识和意志的力量加以控制和引导,完全听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延缓自己性格走向成熟的进程,还有可能形成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不良性格。这就说明,加强性格的自我修养,对于保证性格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性格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不能说自己的性格已经成熟到不需要进行修养了。但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年人的性格修养更为重要。
第一,青年时期形成的性格是今后一生性格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个人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形式进行的,向下一阶段的过渡是以本阶段的发展为前提的。如果在前一发展阶段形成的准备很成熟,那么,向下一阶段的过渡就能顺利地进行。青年时期乃是一个人由孩童向成人过渡的最重要阶段,是人整个一生的发展基础。这个时候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将会影响到今后一辈子的发展。当你成人以后,不得不回过头纠正青年时期形成的不良性格时,需要多费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努力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青年时期的性格养成,认真进行自我修养,尽最大努力在这个时期为今后一生性格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青年时期性格的可塑性大。
青年时期正是性格开始成型还未定型的过渡时期,可塑性很大。在这一时期,各方面都在迅速成长起来,可是各方面又都没有成熟,身体各部位还在继续发育和生长,各种器官和机能处在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心理上,思维、记忆、情感、兴趣、能力和性格,都处在发展和形成的旺盛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迈开大步前进。可是,一切都还未定型,变动性大,可塑性也大。这个时候,正是进行自我修养,把自己引向正确方向的最好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完成塑造自己性格的任务,那么以后就很难完成了。生活实践告诉我们:青年时期的改变是比较容易的,年轻人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在改变着,而成年人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就是改变也很困难。
第三,青年时期已经具备了性格修养的条件。
从心理上看,青年人往往一方面更加迫切要求认识周围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开始饶有兴趣地研究自己本身,研究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研究怎样为人处世。这个时候青年已进入自我意识阶段,开始意识到自己,想把自己塑造成受人尊敬的人。因此,这时往往比较容易形成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从思想发展来看,青年人正在或已经经过中学教育,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信念,开始以一定的方式对待人、对待社会事件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的未来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想。青年人一方面为理想将要变为现实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缺乏实践经验而感到疑虑不安。在这行将独立走上生活道路的时候,青年的成人感、责任感和自尊感迅速地增强起来,渴望重新认识自己,迫切要求改善自己,并开始努力学习掌握、控制和改造自己。这样,青年不但获得了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而且在知识、信念、人生观等方面也都具备了自我修养的基础。
从生理上看,一个人到了十七八岁,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也已经发育完全,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稳定,基本上具备了自我掌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青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对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也都有很大影响,比如能使情感更加丰富而深刻,意志更具有果断性和批判性,理智更加明晰,行为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等等。总之,一个人进入青年期后,在各个方面都已具备了按一个成人的样子塑造自己的条件。青年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及早进行性格的自我修养和塑造。
处在从家庭教养、师长教育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过渡阶段的青年,一方面开始以成人的姿态出现,一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孩子气,这就构成了一种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青年初期的特殊心理状况和性格特点,构成了青年期特有的一系列性格上的矛盾。分析和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使青年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明确修养的努力方向。
第一,自尊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
青年初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以前他们一般是靠父母、师长和其他长辈的教育、引导,得以发展。那时候,教师和父母往往“手把手地教”,“脚跟脚地管”,个人发展这时主要以外力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青年期以后,时常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不希望再受父母、师长的束缚。他们渴望表现独立精神和主动精神。他们不再习惯于让成人支配自己,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行动,对成人的过多干涉表示厌烦。他们喜欢像成人那样去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希望能像成人那样单独领受任务,单独完成任务。在这期间,惟父母、师长之命所从的东西少了,对成人的意见常常抱怀疑、批判的态度,爱和成人争论问题。
青年期这种独立和自尊的倾向,是他们从“孩子气”脱离出来的标志。但是,在他们自尊心表现十分强烈的同时,由于大脑皮质中兴奋和抑制的机能都还缺乏锻炼,因而他们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弱。一般来说,一个人自制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的。儿童的自制能力最差,情绪强烈,持续时间短暂,常呈现爆发性状态,但消失也快,情绪波动的频率比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制能力逐步加强,情绪的爆发越来越少。青年期由于正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因而他们的自制力比儿童强,但还不如成人,内心动摇大,情绪波动幅度大,感情丰富而又变化强烈。
自尊心强加上自制力弱,使青年期的性格常具有以下特点:
(1)爱辩论,有时会伴有激烈的争吵。青年人十分爱面子,他们们的一言一行,都不希望别人反驳;每一个创意和意见,都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赞许。对他们自尊心的任何伤害,都会使他们以发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2)爱逞能,好冒险。在自尊心驱使下,他们常有喜欢表现自己本领和才能的倾向。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更热心于自我表现,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胜过别人,以赢得别人的喝彩和表扬为得意。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视和赞扬,他们还表现出强烈的冒险精神,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3)时冷时热,易犯冷热病。对自己的高度重视,使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别人的批评或赞许,当众的“露脸”或“丢丑”,都能成为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的原因。他们容易自满,也容易被挫伤,常因自己的微小过失而烦恼,或因小小的胜利而兴奋。有时会觉得自己完美无缺,因而飘飘然起来;有时又觉得自己万事不如人,因而变得自卑气馁。情绪高涨时,积极性也高;情绪一低落,积极性也跟着下降,容易表现出一种“冷热病”。
第二,探求精神强和分析能力弱的矛盾。
进入青年期后,活动范围扩大了,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纷纭复杂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层出不穷的新东西一个个来到青年的面前。因此,他们在各方面都正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新奇感,都想追根刨底。只要他们认为是新鲜的事,都能引起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分析能力还比较弱,这种探求又容易流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得到片面或错误的结论。青年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思想还比较幼稚和单纯,因而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都还比较差。探求精神强而分析能力弱的矛盾,使青年期的性格常常表现出肯学习、肯探求,但也容易固执和偏激的特点。他们不喜欢接受现成的结论,喜欢自己独立探索得出结论。但他们生活面窄,知识根底浅,缺乏比较和鉴别能力,观念一经形成,就显得比较固执。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敏锐,常常能提出新奇的见解;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不善于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常常看到一点,就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貌;看到表象就以为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有时会出现片面的主张和偏激的认识。
第三,自信力强和片面性多的矛盾。
青年涉世未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没有体会到开创事业的不易,他们常常憧憬于对前途的美妙幻想之中。他们的自信没有真正经历艰难困苦的考验,不是在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中锻炼出来的自信,而是一种对前进途中艰难缺乏足够估计的自信,因而这种自信是不巩固的、片面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映的正是青年期自信力的实质。充分的自信,能使青年们朝气蓬勃、心情愉快而又乐观,没有思想包袱和负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闯敢干,没有顾虑和犹豫;使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兴趣盎然地工作、生活和学习。但是,又由于这种自信缺乏基础,缺乏磨炼,缺乏根基,因而又容易表现出盲目性,导致有时决定问题轻率,甚至陷入错误而不知其错。盲目自信的人,常常以错为对,以很大的热心和干劲,充满自信地去做实际上是很错误的事情。
第四,好胜心强和坚持力差的矛盾。
青年时期,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十分强烈,他们渴望成为人生旅途的强者。他们知道,自己的生活刚刚开始,来日方长,他们不甘虚度一生,力求建树奇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两句诗:“世事未黯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比较恰当地形容了青年人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的雄心壮志往往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有些人往往陷入想入非非之中。他们虽然希望自己成为杰出人物,却不能长期地追求一个稳定的目标。特别是当他们把理想付诸行动,在碰到不少困难,吃了不少苦头后,才真正认识到成就一番事业原来如此艰难,这时他们又容易放弃理想,改变初衷,从而胸无大志,落入平庸之辈的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