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食一种米,养百种人”这句话来形容人的性格有千差万别,人的性格为什么有着这么大的差异呢?
看过电影《他俩和她俩》的人都知道,大林和小林、圆圆和方方这两对双胞胎无论从脸型、鼻子、身体、体重、血型都非常像。要不然大林怎么把圆圆认为是方方,顾师傅把大林看作是小林呢。就是处处细心的杨家妈妈,在方方面前唠叨的全是圆圆的家常。
这种十分相像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父母像不像呢?我们说既像又不像,你看,他们的脸型像妈妈眼睛又像爸爸。这种父母与子女以及子女之间彼此相像的现象,叫做遗传。
但是除了长相有遗传外,性格方面有没有遗传呢?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达尔文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就是他多年考察劳动人民选种实验的总结。他提出了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的分类,并以“泛生论”来说明遗传的物质机制。“泛生论”认为生物体各部分的构选都按照它的实际情况产生出代表性的微粒,这些微粒随着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器官里,形成生殖细胞。达尔文用“泛生论”来说明遗传传递和性状发育的物质基础,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最初概念。但细胞学研究并不支持“泛生论”,血液里也找不到这种微粒。
1866年,奥国神父,中学自然学教师孟德尔发表了他的遗传学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第一次在生物学历史上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他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几种典型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了杂种性状的表现,第一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用来解释他所发现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他认为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并通过因子传递。他根据实验资料论证了因子在合子中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因子分离,每个配子中只会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成员。不同对因子还可以自由组合,从而使不同的相对性状在杂种第二代中形成有规律的分离比例。
孟德尔的科学实验结果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00年,才同时为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分别发现。由于细胞学的发展,人们看到细胞核中染色体的行为跟孟德尔所说遗传因子即基因行为的一致性:染色体在身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经减数分裂而分离,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且不同对染色体之间也是自由组合。这样,遗传学的研究便和细胞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抽象的基因概念便和具体的物质基础染色体挂起钩来,出现了遗传学基本理论——染色体基因理论。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功能单位,是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高度稳定并能随着染色体而自我复制的。基因通过代谢控制着性状的发育,性状也通过基因而得以传递,性状遗传规律,仍是染色体基因行为的一种反映。
人出生时都是白纸一张,经过许多事情之后,才会形成各种个性。这是极端“经验决定性格说”的见解。在打破封建制度,实现人类自由平等的社会上,这种人生平等的经验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的许多人都已经有了自由平等的想法,但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却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在一向以尊重个性著称的欧美,目前有关平等的定义,已经由“同等待遇”转变为“让各种不同素质的人都能得到充分生长与发挥”。
换言之,平等是基于承认“个别的不同”而成立的。相对地,在经验说平等思想根深蒂固的日本,平等的定义仍停留在“齐头式”阶段,无法真正重视个人的差异性。
每个人个性都有差异,这差异不只是在幼儿,甚至可以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目前有些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从“亲子亲密关系”的角度观察,新生婴儿大约可分成“喜欢被抱”与“不喜欢被抱”两种个性。做这项区分并不困难,只要从新生儿对父母亲抱他的动作是否容易接受,便可判断出来。
此外,关于新生儿个性差异的研究还包括哭泣的方法,以及视觉的敏感度等。换言之,人的许多行为模式与性格,出生时就已经有差异了。
不仅如此,刚出生时最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后来还会继续维持。过去纽约一个由汤玛斯等人针对出生2~3个月的新生儿141人进行长达10年以上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出生时部分性格特征可持续到10岁左右。
比如,小孩好动的程度经常有很长的持续性。如下表所示,出生2个月时比较好动的小孩,到了5岁时吃饭也容易坐不住。到了10岁时写习题也动不动就离开。相对地,出生2个月时不太好动的小孩,到了5岁也能在出门时间乖乖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到了10岁时则呈现出喜好下棋或念书等静态活动的倾向。
我们不妨看看其中一个特别好动小朋友的记录。这个名为麦当劳的小朋友,一出生就被研究者评为“非常好动”。3个月大时,麦当劳小朋友就会翻身,睡觉时经常全身乱动。6个月大的麦当劳小朋友进入浴缸时,会像鱼儿那样游泳。12个月大的他总是因为喜欢在穿衣服时乱动,让双亲觉得帮他穿衣服很麻烦。到了15个月大,麦当劳小朋友已经很会跑,经常让双亲追不到人。到了3岁时,他可以像猴子爬上树,像解掉绳子的小狗那样快速奔跑。
后来上幼儿园,园方还特别看住这个小孩;但进了小学就经常惹出问题。升上二年级,家里便收到学校通知,说麦当劳小朋友在学校出现不合理的举止。比如,上课时他会在教室中走来走去,妨碍其他小朋友学习。不过,在汤玛斯等研究者眼中,麦当劳小朋友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因为,如此好动的小孩,根本无法期待他乖乖地坐下来听老师上课。
在一卵性双胞胎个性持续的研究上,有个著名的例子。一对同时活了80多岁的双胞胎,在他们一生之中,只有在20岁前后相处一年,除此之外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结果由这对双胞胎的行为模式,研究人员发现遗传的个性具有相当高的持续性。
这对一卵性双胞胎因为母亲生下他们后便过世,于是,才来到人间18天的这对兄弟分别被领养。
哥哥后来一直在领养家庭长大,弟弟则在3岁时回到本家。两人到15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16岁时才第一次见面。
哥哥在22岁之前都一直在米店工作,后来自己学会了照相技术及俄语,便跑到中国大陆闯天下,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除了偶尔归国之外,大多在中国大陆。弟弟则先后当过裁缝师、米店工人,也卖过油,当过建筑工人,后来成为建筑师,在政府机关工作到退休为止。退休之后的弟弟仍然义务从事各种社会工作。
这对兄弟只有20岁前后在京都同住了一年左右,然后,哥哥跑到中国大陆,弟弟则定居日本东京,两人只有书信来往,再也没有见过面。然而,从个性上看来,两兄弟却有惊人的类似性。
首先,两人都属于克雷兹曼定义的“黏液质性格”,也就是动作缓慢、沉默无语、不善言谈、没有耐心,有时候会突然大发脾气。另一方面,两人做事都认真彻底,虽然学历很低,却都爬到相当高的地位。反之,由于脾气强硬,做事严格还有洁癖,兄弟两人都很少有朋友。
虽然一出生就分离,这对双胞胎的个性却如此类似,可见,个性或性格是很受遗传影响的。
遗传的传递过程,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亲代的生殖细胞传递到后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必须从外界环境中不断吸取其需要的物质,通过一系列代谢过程和社会影响,才能表现出各种各样性格。遗传是性格的基础,如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此外种种遗传病与性格的关系也可以说明。
在我们中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会有4~8种坏基因的携带者,对其中大部分来说,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或我们子女的健康的影响不大。现已确定,我们每3个人中就有1个携带1个引起严重精神缺陷的基因。当我们与同一族的某人结婚并生育子女时,有共同的一个有害基因的机会就会提高。特别是近亲结婚,这种遗传缺陷的孩子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如堂表兄妹结婚,因为他们有两位共同的祖父母,所以她们在两次妊娠中生育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危险约为6%~8%,是非近亲结婚的2倍。大部分国家禁止像第一代堂兄妹这样密切的近亲之间结婚。在美国第一代堂表兄妹之间结婚者低于1%。近兄弟与姊妹,父亲与女儿,母亲和儿子之间的结合构成了乱伦,在大多数社会中,不仅非法,而且被视为禁忌。这种近亲结婚导致的遗传病子女的人数增长给孩子的心理、尤其是性格方面造成影响,这些缺陷儿童,重者是痴呆,轻者则产生精神缺陷,如反应迟钝,意志脆弱,感情变异性大,缺乏自信心等。
有很多不同的已知先天缺陷,能从一位受累的父母传下来,每个孩子有50%实际受累或患显遗传病的机会,其中有些是小的疾病,包括像小拇指弯曲或多指(趾)这样的毛病,其中有些是较严重的,如父母中有一方的一只手或两只手长得像大虾螯时,在那个家族中每一次新的妊娠将带来50%的危险要生有相似畸形的孩子。
父母中有一位可能有显著发育不全的颊骨(上颌骨)但没有其他缺陷,一个受累的孩子可能生来就缺少一只耳朵,发育不全的颊骨还可能累及眼睛的形状和外观。由于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孩子在性格方面很容易表现出有意或无意地将这些缺陷回避于众人,有时显得非常之自卑,在异性面前畏畏缩缩,尤其在一些公共场合更显得如此。
一次,C先生和C太太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4岁,一个8岁,两个男孩都是中度精神发育迟缓。参与会诊的大夫们没有找出原因,C太太的妊娠是正常的,她未曾受感染,没有发烧,没有吃药,也没有受伤,她和丈夫实际上都是正常的。
对两个男孩的体检证明除了精神发育迟缓外,没有其他畸形。原来,在他们家族中,C太太的1个兄弟是原因不明的精神发育迟缓患者,她的4个娣妹中,有两位各有一个精神发育迟缓的儿子,第三个姐妹已有3个儿子苦于此病。有些专家曾计算有20%之多严重精神发育迟缓的男孩,可能是这种性连锁遗传的受害者。
精神发育迟滞的致病因素有多种。除感染、外伤、代谢等。主要是遗传的缺陷。下面再讨论几种异常情况。
1866年,一位英国医师Langdon Down描述了这个综合病,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着特殊状态的母亲将会生育这种症状的患儿;而且单卵双生子的患率为100%(Rainer,1980)。便猜测是遗传因素引起疾病。1959年,人类发现染色体的三年后,Lejeune等发现95%的Down’s综合症患儿的染色体是21—三体型。即第21对染色体由正常的二体变成了三体(Tolmes,1978)。
此病的发病率随母亲的生育年龄上升而增长。Miller等(1978)报导,20岁母亲的活产胎儿发病率是1/2000,25岁的是1/330,42岁以上时是1/20。21—三体型患儿的母亲有老化的卵细胞,这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即不能正常地减数分裂为成对的染色体。Down’s综合症患儿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异常,主要特征是两眼外斜上翻,伸舌、白痴、小头、鼻子扁平、眼裂宽、张嘴、手掌和脚底扁平、后脑扁平、头发细直、性发育迟缓或不完善,严重者脑发育不良,40%患儿出现心脏缺损、1%患者出现白血病等。
所谓孤独症,用患者的父母们的话来说是:“喜欢独自活动”,“好像旁人不在一样的活动”,“只顾自己”。对这类极度孤独的表现,人们用孤独症这术语,主要强调自动隔绝和主观精神活动。病理专家Kanner还注意到患者的一些特点:如:总是表现出不常见的交流方式,说话迟缓或不能说话,异乎寻常地对无生命物品表现出高度之迷恋。
有人曾对孤独症患儿、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和正常儿童作不同样本,看他们对一种复合刺激的反应,包括光、噪声和触压刺激,结果显示正常儿童对三种刺激均能反应,迟滞者对一些刺激也能反应,而孤独症患儿只能对某一种刺激作出反应,表明孤独症患儿对特殊刺激有选择性注意。孤独症患儿除了心理因素外,用生物因素来解释孤独症愈来愈受到关注。Chess(1971)等提出妊娠头三个月母体染风疹病毒会增加子女患孤独症的危机。孤独症患儿母亲多有产前、产期的创伤病史,患儿生理异常也多于正常的同胞兄妹。
也有学者研究了生物化学因素。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与5—羟色胺的作用,有些研究发现患儿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升高,研究患者的家族病史,可能发现遗传因素的影响,患儿同胞中约2%可能发生相同的症状,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0倍,约25%的患者家族病史中有语言与认知缺损现象。
精神分裂症往往表现为突发的人格变化,活动减少,兴趣狭窄,偏见,多动,怪癖的心境和习气,模仿语言。此外还有情感变化,如对所爱的人冷淡,对爱物残忍。有的表现为焦虑,执拗和不忠实,有的表现为无目标地损坏物品,自我伤害,危及自己生命,丧失鉴别力。Kallmann等(1956)通过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精神分裂症发病,一致率为70.6%,而异卵双胎为17.1%,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是1%。父母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率是5~10%,患者的兄妹发病率是8~14%。
多动症是当今最令人感兴趣和最引起争议的问题。据外国资料表明,多动症的患病率约占学校人群的5~10%,有的高达20%。多动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多动症患儿的表现之一是过度活动。家长和教师常常发现这类儿童坐立不安、烦躁,运动量也超出一般活动水平,表现出杂乱无章,不系统,缺乏目标。多动症的另一个特征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指向目标。多动症的最后一个表现是学习困难,在阅读、拼写、计算等方面成绩较差。多动症的发病率与饮食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注意较多是铅与光,有人测量了患儿牙质中的含铅水平,并了解其病史,发现高铅水平的儿童比低铅组儿童在智力、语言和注意方面均差。Willermam(1973)发现,同卵双胎儿比异胎双卵儿的多动症的多病率要高。另一项研究对4对同卵双生子进行配对测试,发现他们都存在多动症,而6对异卵双生子只有一对表现出多动症状。
1961年,病理专家检出了第一个具有额外Y染色体的男性。科学家进一步研究196位男性发现约有6.1%有异常染色体型,其中3. 6%有额外染色体,即XYY。有XYY性染色体型的男性的特征是:细高的身材,长长的四肢,面生痤疮,中度精神正常,易患精神病和易出现严重的侵犯性、危险和社会的行为。
近来,加拿大的儿科医师和遗传学家们报告了4个具有额外Y染色体的男孩进行的一项研究。虽然4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掌纹有畸形特征。但这些孩子中,没有一个表现出任何特殊身体特征,孩子们看起来都很好,身体也都很强壮,没有一个特殊细高的身材,有一个有严重的语言缺陷。4个孩子有3个在行为和智力方面,实际上都是正常的,对社会管理不是攻击性的,也不是破坏性的和有害的。相反,他们是招人喜欢和可爱的。然而,所研究的孩子中有一个在两岁零9个月时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并且与其他孩子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亲热关系,他吃不正常的东西,如:沙子、颜料等。他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已降低了,显得笨拙和不协调。在这个例子中,说明在对他的抚养过程中,其个性缺陷可能仅仅是开始。生他时,他的父亲只有17岁,而且尚未与他母亲结婚,这个17岁的爸爸也有一个智力迟钝的同胞和精神分裂的妈妈,该孩子的妈妈也被证明是十分不可靠和反复无常的人,常常无缘无故毫无目的地离家出走。这个孩子就是在这种最不稳定的感情气氛中养育了头两年,而最后又在领养家庭中教养。这个家庭中,他们把他描述为非常倔强和顽固“像地岩石一样”的人,具有极端的反抗脾气。在两岁的孩子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常常摔东西,咬其他小孩,甚至咬大人,并常常吃脏土地、沙砾和肥皂。
另外,科学研究表明,XYY染色体的男性犯罪率比正常男性高,而且他们的智力分数比正常男性都低得多。
以同性恋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称为同性恋。据美国的有关资料报导,同性恋可能占人群的10%左右,其具体分布如下:
同性恋行为常常在幼年时期就出现迹象,如在游戏时喜爱扮演异性角色,爱着异性服装,体态、动作,腔调也与异性类似等。在这些迹象形成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有的人从小生活在异性同伴之中,处处仿效异性行事;有的人因为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而让孩子扮成异性;这些都对孩子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儿童时期同性恋行为的迹象,有些处于不自觉的阶段,以至青春期性腺开始活动,情况就会恶化,开始对同性发生好感,而对异性不感兴趣。同性恋以男性多见且大多独身。监狱、男女修道院,远洋航船及寄读学校,都是容易造成同性恋的环境。但是在脱离该环境而有了接触异性机会以后,大多数人也会把兴趣转移到异性。有些同性恋者认识到社会不允许按照违反人类习俗的欲望与同性发展性爱关系。而本人不愿与异性结合,并感到非常苦恼。
一个25岁男性同性恋这样来表达他的痛苦心情:“人类异性恋爱,通婚,这是客观规律。然而我却热烈地疯狂地恋爱着自己所爱的同性。这种心理已产生多年,一直背着沉重的包袱,万分痛苦。自己也曾想过许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心理,但都无效,有时一眼看见所爱的‘情人’,心就像被挖去了,人也要昏过去,而对异性却毫无兴趣。每想到这些,痛苦极了,有时自己禁不住痛苦起来。这种尖锐激烈的自我斗争,内心冲突在无声无息地进行残酷的自我毁灭,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了。从道理上自己也明白,这是极错误的,但怎么也改变不了。有时我捶打着胸膛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妖魔在我身上显灵呢?我还是一个人吗?”
对于同性恋是否属于疾病这一点,意见尚有分歧,但卡尔曼通过家谱调查指出:这种人的亲属属于病态人格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卡尔曼还发现(1950年)单卵双生儿同性恋的同病率达到100%,这也就是说明同性恋和遗传的关系。
恐怖性神经又称恐怖症,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于理解。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常常明知自己的害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伤害或威胁,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怖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
恐怖症患者所体验到情绪状态同以下几种情绪反应相类似而又有所区别,害怕是对真实危险或威胁的正常反应。胆怯(timielity)是一种突然爆发的急性恐惧,焦虑是一种同“迫在眉睫”而又不知所措的危险体验有关的不愉快的情绪。
一般来说,恐怖症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起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物体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怖的对象。某县城一个青年患者,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被分配搞计划生育,患者认为自己是个男青年,搞这个工作“丢人”,不肯按受。后来被分配到银行工作,一天在某办公室的柜子里,患者打开柜门,见到一女同事放在里面一大捆卫生纸,引起了他的一阵恶心。从这以后,怕见女人,特别是怕见到长得丑陋的女人,因而不敢出门,甚至不敢上班。
恐怖症一般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尤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发抖、脸红、出汗,因为笨拙拘束无措和怯懦等而引起别人注意。因此,患者不敢从成排的人面前走过,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不敢在乘坐舟车时与别人对面就坐,不敢去排队买东西,尤其是回避与别人谈话。其中较常见是怕脸红,因而很不自然,内心忐忑不安。此外,还有的病人表现为害怕见陌生人。有的男病人怕见到女人,而女病人怕见男人,以致不敢出门,不敢上街,甚至为了避免看见人不管什么时候出门都要戴一副深色的墨镜。旷野恐怖是指经过空旷地方时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过旷野,严重时甚至害怕越过任何空间。例如,害怕过街道,过桥等。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闭室恐怖,患者害怕封闭的空间。另外,还有高空恐怖,患者害怕上楼以及任何高处。旷野恐怖症常发生在15岁至35岁的年龄阶段,女性占2/3。动物恐怖表现为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动物。如“狗猫”等,动物恐怖多发生于童年期,但常持续到成年期。一位对蝴蝶和飞蛾产生恐怖感的妇女在夏天也必须把家里的窗户紧闭,以防它们飞进屋里。有几次在汽车或火车上看到蝴蝶和飞蛾时不得不中途下车,这种恐怖甚至使她造成了几次事故。每次进房间都要细心检查房子里是否有飞蛾或蝴蝶,否则就不能消除恐怖感。疾病恐怖表现为患者害怕得上某种疾病。例如麻风、癌症等,为了防止“感染”,每与别人握手前都要戴上手套,或根本不敢与人接触,患者常从多方面寻找证据,以证明自己并未患上某种疾病。
恐怖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从种系发展来看,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使有机体避免接触某些对个体危害的事物或情境。一个完全没有恐怖情绪和无所畏惧的人,可能要比别人更多地处于危险的境地,但如果这种恐怖情绪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成为一种病态了。
通常,恐惧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的影响。如1岁以内的正常婴儿在能分辨陌生人和家庭熟悉成员的差别之后多害怕陌生人,2~4岁的正常孩子多害怕动物,4~6岁的儿童多害怕黑暗,再大一些的儿童则害怕暴风雨和雷鸣电闪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与先天因素有关。
所谓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发病多在青壮年期,躁狂抑郁症其心理异常表现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或躁狂抑郁混合状态。躁狂状态,首先表现为情绪高涨,这种状态是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病人情绪高扬,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但有时也会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在说话时,滔滔不绝,但内容肤浅,缺乏逻辑联系。这种病人严重者表现为又唱又跳,无法进食。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有时忧郁、沮丧,常常感到前途渺茫,独自伤心,有很强的自卑感。有时莫名地感到自己思想迟钝,是个天生的傻子。此种病人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混合状态的患者较少见。如激动性抑郁。
根据外国资料表明,一般居民中这种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 4%,而病人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人数,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一组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史者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