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成语“橘化成枳”,说的就是桔树生长在淮南,长出来的果实甘甜水分多,而移植到淮北,结出来的果实又苦又涩,人们称之为枳。植物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虽然不同于植物,但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同样的道理,也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印度、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地发现的从小离开人群,和狼、鸡、熊、猴等等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没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和生活习惯,他们的习性和周围的动物一模一样。和狼生活在一起的狼孩,不会发音,只会发出“狼嚎”,吃生肉,晚上活动,白天休息,完全是狼的生活习性。
这些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性格的形成和人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社会风气是否开通,社会生活是否活跃,所见所闻是否广阔,他人起什么样的榜样作用等,对一个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淳朴,能吃苦,但不够活跃;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活泼、灵敏,但吃苦精神差;在战争、动荡环境中成长的人较坚强、独立;而在“暖房”、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人较娇嫩、依赖。
那么,环境与人的性格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人们所处的社会、所在的地区、周围的人和事、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各个方面、各种人员对自己的态度等等总之,凡是环绕在个体周围的一切,都可以称作个体的环境。在我们的周围,有阳光雨露,有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此外,人还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之中,是家庭、学校、工厂,或机关研究所的一员,与他人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这就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一生下来就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因此,环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性格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环境为什么能影响人的性格呢?
首先,在于环境的导向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总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同。因此,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不总是完全凭个人的认识和好恶,还要常常考虑到环境的倾向性,用社会价值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及意图。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得到环境的好评,他在环境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他就会进一步强化得到环境赞许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性格在环境中得不到好评,他就会设法改变这种性格。比如,儿童对来客打招呼得到家长的表扬,他意识到这种礼貌行为是得到环境赞同的,以后他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逐渐地,这种行为被固定在他的行为系统中,成为他的性格特征。这样,环境对人的性格发展,实际上起了一种导向作用,使人有意无意地按环境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性格。
第二,在于环境的制约作用。
猛虎处深山,威猛无比,百兽震恐。但放到公园的铁笼之中,时间一长,却变得温驯如猫,摇尾乞食。何以变化如此?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渐渐地制约和磨灭了它的“虎威”。人自然不同于动物,不会完全听环境的摆布而无能为力。但是,环境毕竟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个性发展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制约。少年闰土是那样的机灵活泼,但一到中年,竟也变得既迷信又麻木,还变得十分世故起来。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自然也只能去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在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环境中衣食得不到解决,为贫困所缠绕,是很难培养出生动活泼的性格来的。所以,个人的性格能反映出他所处的环境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人群的性格能够反映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特点。
第三,在于人的自身有着适应环境的内在要求。
无论任何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性格和环境相适应,就感到和谐、协调、产生欢畅的快感。如果性格不能适应所处的环境,就会感到别扭,产生压抑感和束缚感。比如:性格文静,老实稳重的人和喜欢打闹逗乐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看不惯。性格活泼,爱说爱笑的人,如果和沉静严肃的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感到不合群。谁愿意老是在这种别扭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呢?谁都想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性格和环境合不来时,就会产生使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内在愿望和要求。作为个人来说,当然不能使环境完全适应自己的性格,而只有改变性格使之适应环境。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才常常具有迎合环境改变自己性格的倾向。
第四,在于人的心理对环境有反射的本能。
不同的环境,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射:处于受欺负的环境,容易激起心理反抗的本能,因而性格往往坚毅好斗。处于亲密融洽的环境中,能引起亲切情感的心理反射,因而性格一般是亲切温柔的。处于顺利环境中的人,容易欢悦自信;而处于逆境的人,容易悲观自卑。处于宁静环境中的人容易安详;处于嘈杂环境的人,容易烦躁。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对环境的反射本能所引起的。长期处于某一种环境中,这些反射性的本能行为,就会内化成为性格特点,从而影响到人的性格形成与改变。
正是因为环境对性格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从不同环境出来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大的环境,如不同的国家对人有影响,所以,才有了“他是典型的美国人”。小的环境,诸如工作单位、学校、家庭也对人有影响,所以也才有这样的说法:“他是个教师,怪不得他那么谆谆善导”;“他看起来很像某某大学的学生”;“她似乎是个名门淑女,大家闺秀”,等等。这些评论都可以从性格上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反映出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
地理环境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而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这个区域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一个区域里的光照、气候、地形、位置、资源等因素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从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所处的关系,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这些因素也就影响到人们的性格形成。
一般人都能觉察到我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性格差异。北方人的性格多表现为豪放、粗犷、热情幽默,爱开玩笑、习惯于简单朴素的思维和生活。他们是自然之子,相对于浙江、上海、广州一带的人来说,就趋于保守。
在东南一带,长江以南的又是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喜欢诗歌、舒适、感情细腻,精于算计。
在正南的广州,人们的性格又有其特点。他们充满了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无论是男人,还是妇女,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进取竞争,好斗、好冒险、浪漫,脾气急躁。
在华中地区的也有其特点,被人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湖北人,他们有不服输的精神,凡事都要见个高低,信誓旦旦,又喜欢搞些小计谋,崇尚“兵不厌诈”。而与他们相邻近的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而出名,他们喜欢吃很辣的辣椒,在性格上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很多将军都出自湖南。
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未必全是南北华夏子孙大脑结构或遗传基因上有可观测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地理环境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北方,有辽阔的草原平原,丘陵较少,比较平缓,放眼四周几里以至几十里均能一览无遗。他们常常是骑着骏马或驾起大车长驱直入,纵情驰骋,惟有豁达爽朗的个性才能与这样的生活相谐调。另一方面,北方多干旱,降水量少,物产不如南方丰富,生活受到许多限制,他们惯于过艰苦的生活,质朴和敦厚。
相反,在南方,地形地貌受山水的阻隔,条块分割相当厉害,平原地区沟河纵横,山区峰回路转,远眺不能。南方人多在巴掌般大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久而久之,自然养成精打细算,巧慧小心的思考习惯。
江浙一带与大江相伴,和海洋为邻,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造成都市发达。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之谚。地理环境的优越,促使了经济的繁荣,造成人们的生活富足,因而人们习惯安逸,勤于修养,文化十分发达。这一带有许多大小湖泊河川,水网密布,交通方便,人烟密布,城镇发达,工商业繁荣,所以有许多精明的商人,自然养成工于心计,精于算计的性格特点。
此外,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土大小,地理位置,资源情况等差异很大,不同国家之间的国民性,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大国遇到困难有回旋的余地,处理事务可以从容不迫。相反,小国面对国际风云就要显得敏感,特别是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外依赖较大的小国。比如说中国人,尽管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的差异,但和别的国家相比,中国人又具有中国人的典型特点。比如:热爱家庭生活,知足常乐,老成持重,性格温和,善于忍耐,感情细腻,深沉含畜。中国人的这种国民性也是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个农业社会,很少迁移,可以在一个地方世世代代居住下去,生活平静、稳定。居住区过分稠密的人口和经济上的压力等,使得人们只有狭小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有一群的姑娌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们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学会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国民性是与中国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稠密的人口使人们只有狭小的生活空间等环境条件分不开的。
一般认为日本人很具有团队精神。是个“孜孜不倦,一声不响的极度劳动的国家”。这种特点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地处火山岛,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不时地受到火山爆发或海洋风暴的袭击。面对贫乏资源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他们必须团结起来,集结成一个集体,大家互相协调,共渡难关。日本人很遵从自己的家庭、团体或企业的准则,崇尚团体的精神,所以,有的西方人在评价日本人时说:“这是一个由团伙组成的国家。”由于人口多,资源少,日本人普遍存在一种空间危机感,所以日本人很少邀请他人到府上做客,也很少邀请他人参观自己的卧室。在日本,人和人之间非常讲究礼貌,这也是维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他们的一种空间危机感。
与日本人不同,美国人是崇尚个人自由、独立,注重个人的发展,粗放犷达,敢于冒险,勇于探新。这也是与美国是个大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源丰富等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关。从美国发展历史中,最能看出美国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渊源。早在工业尚没有发达之前,美国还有一个拓殖时代,大量的人口从东部比较发达、富裕的地区迁往西部,他们没有传统可依赖,又特别是当传统的经验使他们在荒原里遭遇到打击和危险时,他们就会更倾向依靠自己的判断,信任自己的“经验”。并且,博大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未开垦的地,为人们开创新的出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能敢于冒险,开拓进取,便可争得一席之地,得到财富、名誉、地位。当这些精神内化到人的本身,便形成了美国人的性格。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人自一生下来,首先便是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教化。由于父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所以给予儿童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比其他一切教育都要早,又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而且,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十几年之内,都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方面不可取代的。人们常说,不同的家庭给儿童不同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及由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往往会一辈子都发生着影响作用。不同的家风、家规、家庭关系对人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影响极大,家庭是人一生永不毕业的学校。
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朱庆澜曾提过家庭气象教育,家庭气象就是指家庭环境、家庭气氛。他说:“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他认为家庭环境、风气对孩子的影响相当大、相当深刻的。
我国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他指出:“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爱抚,这对儿童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的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家庭环境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性格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家庭的居住条件,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类型等等。这些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有的还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有的是间接地影响到性格的形成。
比如家庭的居住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虽不起直接的作用,但也有相当的影响。家庭居住条件好坏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多少有些差异。家庭居住条件差的,会使儿童缺乏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足够的活动场所,小朋友来了没有地方玩,儿童的活动常常会受到大人的干扰。比较大的孩子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里,或两三个同室而居,对父母、兄姐的性生活的发现,会使儿童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影响到其后性格的形成。
家庭居住的位置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影响。儿童总不免要和左邻右舍的人打些交道,如有年龄相仿的,还会在一起做游戏,成为小伙伴。这样,邻居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等就会对儿童有一定影响。儿童具有很大的模仿能力,如果邻居有一定坏习气,儿童经常受到这种影响,就容易染上。
孟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人们长期把孔子称作“圣人”,那孟子就是“第二圣人”。在孟子很小的时候,他家附近有块坟地,几乎天天都有人上坟、烧纸、摆供品。小孟轲看什么学什么,也模仿坟场上的那些动作玩起游戏。孟母把家搬走了,搬到了一个集市,集市上每天在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卖假货的小贩还满口谎言,孟轲也在其中“凑热闹”。孟母又一次搬家,这一次他的家靠近一所学堂,来来往往的人文质彬彬,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小孟轲于是也模仿着念起书来。孟母便在这个地方长住了下来。“孟母三迁”给孟轲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长大成才,就与这个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前城镇住室大多数是采用单元式的,一家一套,户与户之间互不干扰,这样避免了许多纠纷,有很大的好处。但另一方面,由于互相隔绝,不利于人际的交往,减弱了儿童的合群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易造成儿童性格上的孤僻和不关心他人。
家庭结构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性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终其一生。
家庭按人口和序列的组成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一般有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几种。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单身家庭指家庭中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组成的家庭。单身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一方死亡,一种是离婚。父母一方死亡而产生的单身家庭相对离婚而产生的单身家庭,对孩子遭受的创伤要轻得多。人们对死亡者总是宽容的,会时常提起死者的好处,所以,孩子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心理还是平衡的。但是离婚却会给儿童带来很大创伤,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父母离婚前,是处于一个冲突阶段,感情的破裂,互相指责,甚至摔打东西,使儿童产生很高的紧张和焦虑,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愧,心事重重,孤僻、伤感。
父母离婚后,由父母亲的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减少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单调了。但是,儿童却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复杂程度往往是孩子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比如,父母离婚后,离开的一方有时会偷偷地回来看望孩子,这可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而产生争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不能再生活在一起,不能再爱他了。父母为了争取到孩子的爱,可能会对孩子说对方如何不好,这在孩子心目中,对父母的形象产生疑惑。也可能父母离婚之后,双方都不愿意要孩子,使孩子陷入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有种被人抛弃的创伤,在性格的形成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的儿童,往往在性格上出现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缺陷。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平等观念强烈,但欠缺同情心。
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多,父母又没有对其加以正确的教导,他对平等相待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因而,他的平等观念发展到绝对的程度,以致影响到儿童性格心理中应当同步发展起来的同情心。在这种孩子的头脑中,一切事物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所以,造成父母离婚的儿童往往出现偷窃行为,犯罪比例比有一个和睦家庭的要高得多。
②忍受力强但意志薄弱。
由于没有父母的精心照顾和教导,父母离婚的儿童往往养成消极性适应的惊人的忍受力。有一名8岁儿童,他可以一天只吃一顿饭,这不是因为他肚子小,他也能一顿就吃下6个馒头。有的儿童可以只穿一条夹裤、一双单鞋,一件空筒棉袄过寒冬,这也不是他天生具有御寒能力。他也可以在5月以后温暖的天气里,因为没有单衣换仍穿棉衣棉裤。
在困难面前,这样的儿童也会表现出惊人的怯懦、软弱。面对困难,他们既无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无克服困难的愿望。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惊惶失措,继之悲观泄气。不仅不能在挫折中总结教训,反而破罐破摔,以至于放任自己。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体现。所以,这样的儿童遇到外界的不良条件的影响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而明知故犯。
③思维独立性强但发展方向不正确,欠深刻。
没有家庭温暖的儿童,习惯于独立思考,不合群。一般少年儿童遇事总会集聚一起商量,但这种儿童都往往是自己在一旁默默地思考对策,往往有“小大人”之称。这些儿童他们对问题的反应较快,敏感性强,但思维发展的方向往往是不正确的,欠缺深度。比如,一位教师到班会上讲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企图纠正自私心理,大多数儿童以老师讲的孔融让梨作榜样,在分发东西时,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但有一位父母离婚的孩子却不主动上前分,有时还故意走开,而等别人把分好的给他送过来。
核心家庭是现代最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是指父母双全,有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家庭。这种家庭在我国的城镇约占70%以上,在国外的大多数国家中,都占绝对统治地位。
核心家庭的最大特点是家庭中的人口较少,序列较少,家庭关系比较简单。这样,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父母往往以孩子作为中心,对孩子关怀备至,重视孩子各个方面的教育。而父母本身的价值观,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等条件,又对孩子发生着极大地影响。如果有兄弟姐妹,在几个孩子之间也可以进行一些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与其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有人对一对双生的女大学生进行了4年的观察,她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但是在性格上有明显的差别。“姐姐”比“妹妹”较好交际,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或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回答,“妹妹”只表示同意或补充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原来童年时代起,家长就责“姐姐”照顾“妹妹”作“妹妹”的榜样,并首先执行家庭委派的任务,于是使“姐姐”较早地形成独立、主动、果断和善于交际等性格特征,而“妹妹”则养成追随“姐姐”,听从“姐姐”的习惯。
主干家庭是家庭中有三代人,那是由祖父母、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祖父母辈或父母辈有失偶的也包括在内。这种家庭形式俗称为“大家庭”,是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形式。
这种由祖孙三代人组成的主干家庭,一般比核心家庭规模大。这种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儿童在家庭中要和三代人打交道,扮演多种角色。他不仅是父母的子女,而且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孙子女,如果有兄弟姐妹,他就又多扮演一种角色。在这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在核心家庭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代老人。儿童在家庭中不仅受到父母的爱的抚育,而且也受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爱的抚育。老人还可能更为慈祥,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总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果老人和子女关系不融洽,这种矛盾会给孩子以很大的心理刺激。如果老人和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例如一方对孩子要求严格,老人却要护着孩子,这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并使孩子学会挑拨离间,“两面三刀”。所以,在主干家庭内,关键在于第一、第二代人和睦相处,对孩子施教一致。
联合家庭是指每一代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妻的家庭。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金的《家》中所描写的家庭,这类家庭已不多见。一般来说,联合家庭的规模比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都大,而且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儿童在联合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最多,纵横都有。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面,儿童形成性格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也比较多。
联合家庭最大特点在于有并列于同一代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妻同时存在于一个家庭之中。对儿童来说,在家庭中有叔、伯、姑、姨,还有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或姨兄弟姐妹。这样,不但父母,而且叔、姑、伯、姨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性格形成都会产生影响。儿童还会把父母与叔、伯、姑、姨进行比较,使他自己对父母的满意态度产生变化。如果父母与叔、伯、姑、姨的关系相处得好,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会使儿童形成宽厚、仁爱、乐于助人、真诚无私等良好的性格。而如果上一代的几对夫妻互相对立,互相倾轧,矛盾和纠纷不断,就会使儿童形成狭隘、自私、粗暴、狡猾等不良性格。
此外,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出大人之间的关系和大人的教育。这种关系如果相处得好,儿童可以互相比较,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大大提高儿童的合群能力。相反,这种关系如果相处得不好,儿童就会学坏样子,互相妒忌,吵嘴打架,甚至还会影响到大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性格不能自发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和培养才行。对正在成长着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对性格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在家庭中约占2/3以上的时间,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性质和家庭心理气氛、父母本人的性格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打下深刻的烙印。
一般来说,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众多的家庭进行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家庭。
①理想型家庭。
家庭结构完整,心理气氛和谐,家长有一定的政治、科学、文化素养,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能用正确的方法方式教育子女,家长在子女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家庭成员之间有民主气氛。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善良、豁达、开朗、上进心强、富有同情心。
②专制型家庭。
父亲(或母亲)俨然以家长自居,专制、压服、暴躁、滥施惩罚,母亲(或父亲)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的从属地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虽有威严,但没有威信。这种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意志薄弱、备受压抑、不会独立思考,就是暴躁、凶狠、肆意胡为、拒绝家长或教师的合理管教,成为难教育的孩子。
③溺爱型家庭。
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惟恐孩子不高兴。孩子是全家的中心,长辈围绕孩子转。在这种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奴隶,决无任何威信可言。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成为惟我独尊、任性、为所欲为、厚颜无耻、心肠冷酷的人。
④教育不一致的家庭。
父管母护,父严母慈,或父从母命,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家长毫无威信可言。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顽皮,我行我素,不听管教,对外界刺激麻木、冷漠,无动于衷,成为难管教的孩子。
⑤放任的家庭。
家庭关系不正常,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父母本人的品行不端正,家长根本就没有威信。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人不信任,对人生对社会冷漠甚至敌视,大胆妄为,毫无顾虑,在外界的引诱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较以上五类家庭,第一种家庭是最为理想的。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养方式应该是启发引导,言传身教。一方面和他讲道理,另一方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孩子的爱护、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爱父母,尊敬父母、和父母心理交融,对父母的话句句入耳,心悦诚服,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去做。反之,如果对孩子放任自流,粗暴打骂,往往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心理上的疏远和对抗,其教育效果是很不好的,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家庭教育还与父母的文化素养,父母与子女的亲密程度有关系。因为父母的文化素养,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父母的理想、情趣、家庭关系、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父母的职业、地位,而职业地位决定着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精神和物质条件结合在一起,在家庭中造成某种形式的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条件积累。
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关系是很密切的。这种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上叫做“感情交融”,人们通常说孩子对父母很“亲”,就是指的父母和子女的亲密程度。但是,也有一些例外,一种是分居型,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把孩子放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处;第二种是忙碌型,就是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但事务忙或经常出差,常常是一个月或几个月不同孩子见面;第三种是冷漠型,父母虽和孩子天天见面,由于沉溺于赌博等不良嗜好中等原因,不关心孩子,和孩子的互动频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真正起到启发、引导作用,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孩子发展优良性格的土壤,儿童就易养成不良性格和作风。
因此,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使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为他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其中包括性格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学习材料,就会习惯于系统地、有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顽强性和坚持性等性格特征。集体活动也可以锻炼自制力和纪律性等性格特征。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传统、校风、班风、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集体发展的水平,都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集体的基本形式是班集体。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班集体、团组织的要求、舆论、评价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班集体都可以发生积极的作用的。只有具有正确而明确的目的性,对其成员有严格要求,能发挥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与全校集体有密切联系的班集体,才能对学生优良性格特征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举止和风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的高尚人格、强烈责任心、创造性的劳动态度、富于同情心、谦虚朴素,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样,教师的不良性格特征,如粗暴、偏心,缺乏责任感、工作马虎等,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
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个人对性格的自我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修养或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修养,并以最好的修养方法把他们武装起来。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希望主动地了解和分析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己的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和指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什么是良好的性格特征,激发他们经常以自我鼓励、自我分析、自我制约、自我指示和自我监督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外界生活条件制约下,人的心理活动的运动发展过程。外界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于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外界生活条件和教育并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在相同的客观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任何外部条件的影响都必须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作用。研究表明,如守纪律、负责任等性格特点的形成,都是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步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
Π·C·斯拉维娜的研究表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普遍化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了培养和形成作为性格特征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不仅要正确组织受教育者的行为,还必须恰当地激发使这种行为得以实现的动机。一切行为方式,只有在积极的动机的推动下,并不断地付诸于行动时,才能概括化、定型化、模式化,从而成为性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