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为本,是自立处事的基本准则。
“实”,是人生道德修养中的瑰宝。为人诚实的人,可以广交朋友;敢于求实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勤于务实的人,可以干一番事业;作风朴实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思想充实的人,可以使自己富有朝气地度过一生。
以实为本,就要崇实、诚实、笃实、求实、务实、朴实。
崇实,就是崇尚实际,尊崇事实,这是做到以实为本的思想根基。崇实,应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崇实,应做到勿图虚荣,勿图虚名。崇实,就须牢记古人之金言:“有名而无实,天下之大患也”,“无实之名,祸之门也”,“名过实者有殃”。只有做到了实心、实言、实行、实效,才算真正做到了崇实。
诚实,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强调:“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见,诚实是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的求学立业之本。正因为如此,在自我修养和待人接物中,一定要恪守诚实这一做人的根本原则。
笃实,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义,是“欲当大任”的重要条件。笃实,要求我们忠诚老实,为人敦厚,办事实在,诚实可靠。
求实,是一个人追求真理、讲究实际最可宝贵的精神。它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把干劲、热情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遇事不要听风就是雨,而是要核实,求真实。做人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求实。尤其在风风雨雨的时候,敢于求实是不容易的,要有胆量,要敢于承担风险。求实,是伟大的人格力量。
务实,是成功的第一品质,是中国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的优良传统。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学者曹瑞在《明儒学案》中说:“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
不论是做事还是研究学问,都要务实。务实须“四戒”——戒空,戒虚,戒浮,戒伪。要不说大话,不悦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不刮浮夸之风,不容浮伪之言,而要脚踏实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朴实,是一个人纯朴优良品德的表现。在自我修养中,要培养自己朴实的品格,应做到“四忌”:一忌言过其实,二忌有名无实,三忌华而不实,四忌虚假失实。
以实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实干,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十个吹牛大王,不如一个哑巴干将;嘴上的高楼,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所以说,实干是掷地有声的品质,实干是最好的语言。
我们反对说空话,但不反对能言者,且提倡能够做一个明理之人。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我们修身正心的目的,就是争做“国宝”而不是做“国妖”。
言必有信是一个人给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法宝,是在人际交往中赢得真正友谊的关键。因为只有拥有信誉的人,才能使人信赖,使人欢迎。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的说话,第一要有信实。如果言而无信,便是给人家一个坏印象,从此以后,你的话不再能够取信于人了。商鞅替秦国变法,第一件工作,就是立木于南门,下令说凡是能运到北门的立赏百金。本来搬运一根小小的木头,而且又只是从南门到北门的短短的距离,出此千金的赏格,未免太大得叫人不敢相信,谁都不肯做傻子来试一下的。然而,后来竟有一个人做傻子而为之搬运了,商鞅为表白他说了一定要做的缘故,所以立刻拿出百金来赏了那人。他这一个举动,目的便是要取信于人,使人相信他的话是有信实的。
曾有一个学校里的教员,对着一群顽皮的学生说:“如果有谁不守教室的规则,他将要受严厉的处罚。”可是他说过此话后,却对一位在上课时用纸圈去掷别位学生的顽皮学生并不处罚,结果,学生再也没有一个相信他,他一上课,教室中就乱得不成样子。同是这一个班级,另一位先生,他见到有不守校规的学生立刻拉出来责罚了。他上课的时候,谁都怕责罚而严守着教室规则。
同一批学生,不过上课时的教员不同,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情形呢?不用说,一是言而无信,所以他的话便无人肯信;一是言而有信,谁都对他有了信任。
有一家商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在门口贴满了“亏本大拍卖”的广告,只要是常经过这里的人,没有人不知这是骗人的把戏。如果这家商店有一天真的要大拍卖,恐怕也不会有人去相信他是真的了。
有一个人借了人家的钱,说明到下月的五日一定归还:可是到了那时不能归还,因此再约缓期到十日:岂知十日到了还是不能归还,于是又约缓期到十五日,十五日仍不能归还,约再缓期到二十日。即使二十日那天还清了,以后想要再借,人家一定要说他信用不好,不肯借给他了。如果这个人向人家借钱,讲明在什么时候偿还,他到期毫不失信,人家对他便先有了一个好印象,他以后再开口借钱,讲明何日偿还,自然会使人相信而借给他的。
一件事失信于人了,以后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再取得人家的相信,因为是先把一个坏印象给人家了。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这是别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有助于激励人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缺点,推动人们实现所向往的目标。所以说,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变质,人品就要变味。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历史上许多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容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境十分贫寒。1847年他到美国留学,虽身处异地,却时刻思念着祖国,他说:“常思在此时学习,以为将来效力祖国之预备。”他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为继续深造而争取奖学金时,校长说:“如果拿了奖学金,毕业后,必须作传教的教师。”他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怎么能让外国人改变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呢?于是他毅然拒绝了这一条件。后来在乔治亚州隆伐那妇女会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深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人们称赞他人穷志不短,保持了民族气节和自己的尊严。当时有“容闳虽贫,傲骨殊棱棱”的赞语。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义,善交际,不为环境所牵制,不做情欲之奴隶,不轻人,不傲慢,不自轻,不自贱的。他们知道:自狂会妨碍自己的进步;自贱会丢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能冷静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也决不失去自尊,总是不停顿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论家邹韬奋有句名言:“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气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人,不论地位有多高,才华有多少,人们也不会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须抛掉自卑。一个人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为取悦于人而不顾自己的人格。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要冷静思考。
在史书里有一段描绘张良与圯上老人的交往,说的是张良年轻时,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的鞋掉到桥下了,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吧!”张良愣了一下,见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捡了起来。这时老人又伸出脚来说:“替我穿上吧!”张良又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来,扬长而去,走了一里多路,又回来。他对张良说:“好小伙子,你真是可以培养教育的啊!过五天,你清早到这里来见我。”之后,这位老人送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学习。后来张良努力钻研,兵法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刘邦的主要谋臣。
张良对待这位老人的考验,是抱有极大的忍耐与涵养的,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没有怒发冲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风,既恰当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果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不冷静对待,就可能怒从心头起,祸从天上来,既会招来不可想像的后果,又会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自己所践踏。
自尊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个人的自尊心,一种是民族的自尊心。个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心理意识,叫做个人的自尊心;一个民族维护自己尊严的群体意识,叫做民族自尊心。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像先贤那样,发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维护民族的尊严。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能使人更加完美,谦虚能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谦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得好:“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如果你希望得到别人肯定、信任和爱戴的好口碑,就一定不要骄傲、傲慢、贪图虚荣。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加强品德的修养,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而为自己赢得好口碑和好人缘。
在生活中,谦逊有礼的人往往受人欢迎和尊重。反之,狂妄傲慢,不尊重他人人格的人,不仅不易与人友好相处,而且根本不会受人喜欢和尊重。
某大学有一位姓李的老师,是国内某一学科的学术权威,所以向他请教的学生和老师特别多。但是他从不卖弄自己的学问,不会因为别人不懂就假装通晓,一旦遇到他也无法解答的问题,他就会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无法解答,等回去查了资料再答复你们。”他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都非常信任他。谦虚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换回来的是他人对你的敬爱。
谦虚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某单位的小张技术全面,工作认真,干得很不错,有几个年轻人很嫉妒他。可小张在他们面前既不显露自己的见识和才能,对他们的嫉妒也不计较,遇到自己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总是充满热情而且虔诚地向他们求教:“请帮帮忙,这个问题我翻来覆去也搞不懂,你在这方面是内行,能不能给我指点指点,帮我一下?”对方被他谦逊的目光感染了,没有理由拒绝他的请求。以后,他们彼此尊敬,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学会谦虚,你就不会招人厌恶。学会“虚怀若谷”,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尤其不要过高看重自己的成绩和荣誉,让荣誉冲昏了头脑,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切不可傲气十足,以权压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不够谦虚而导致声誉不佳甚至众叛亲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①正确地评价自己。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可将优点和缺点各列一个清单,细加对照,恰如其分、客观公正地作一次评价,并认真地从内心问自己,我到底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会使你幡然猛醒:如果一味的自高自大,就会使得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形成不和谐的音符。
②遇事从他人的观点、立场来思考。这样有助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从对别人的认识里来形成自我形象。对人的认识越全面,自我形象就越清晰。这样,我们就可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处世技巧,改变轻狂浅薄的心理和行为。
谦虚意味着你有自知之明,但是,在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同时,还应该避免故作姿态的谦虚。一个人如果故作谦虚姿态,以求得“谦虚”的美誉,或假借谦虚来间接地表现自己的优越感,那么,这种“谦虚”就是虚伪的表现,更称不上是什么美德了。
“爱心”,即仁爱之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人与人和睦温馨,它能打破人们之间心中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爱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自爱包含着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的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真正的仁爱具有真诚性、利他性和无私性。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期望回报的,而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然而,人际关系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总是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奉献给他人,而自己的感情并不会因“给予”而减少,相反,我们给予他人的愈多,那么自己所得的也会愈多,从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丰富、高尚。
古人讲仁爱,并非让人们去爱一切人,而是教导人们要“爱之以道”、“爱之以德”。我们要当爱则爱,当恨则恨。正像鲁迅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际的道德产物。毛泽东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如若对错误的东西、丑恶的现象和罪恶的人一味讲爱,那就会姑息养奸,把“爱”变成了“害”,不仅失去了仁爱的价值,而且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结出“过爱不义”的恶果。
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以宽仁为怀,是一个人非常优秀的品质。很多成功者就是凭借着对他人的宽容走上了成功之路的。宽容能帮助人们减少仇恨、暴力和偏执,同时还能让我们以善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宽容能使我们认识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受到热爱、公平和尊重的对待。在生活之中,假如朋友不小心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千万不可耿耿于怀。假如你揪住朋友的错误不放,朋友就会认为你过于小气,也许你们的友谊就会到此为止。而如果你能够表现出宽宏之态,那么你的朋友一定会对你有歉疚感,从而主动地向你表示友好,这样你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孰优孰劣,相信你会作出评判。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的。以宽待人,人们彼此之间才能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之处,倘若不能宽容他人的弱点和缺点,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正常交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却会以此得人心。
历史上的楚庄王就是一个颇懂宽容的君王。由于他有宽容之心,才赢得了江山。一次他宴请群臣,让大家不分君臣之位落座。正当大家饮酒尽兴之际,一阵风吹来,把灯火熄灭,顿时全场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时,有一个人趁黑之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地扯断了这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说:“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灯火再燃起,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自然无法查出那个调戏爱姬的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两年以后,晋军攻打楚国,有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有犯错误、办错事的时候,当人们做了错事、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总是希望别人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掉。因此,如果自己遇到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言行时,就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来理解和宽容别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大事,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与失,而应该把目光放得远大些,长远些,做到眼光高远,胸襟博大,克己忍让,宽容待人。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言差语错。你长我短时,我们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不可心眼儿狭窄。如果遇事不能容忍对方,因此而闹矛盾,是很容易破坏彼此情感的。
曾有一个人,从不爱说赞美他人的话。对于你的优点,即使是在心里肯定,他也不会当着你的面说出来,而且他只会给你泼冷水,否定你。一次,他与一同事闲聊,说:“今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人,长得比你还难看。”当时,这位同事心里十分生气,哪有像他这么说话的人呢?也不怕得罪人?真不知好歹。这位同事忍无可忍,正要发作,可又一想,这样做又何必呢?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是闹翻了,以后见面多难受啊!想到这,他忍住了怒火,一场战争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停火了。后来,这位老兄好像是觉察到了自己的语失,有点不好意思了,正因为同事没有和他吵,才使他深受触动。从那以后,他改正了缺点,处处为同事着想,并且与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生活中,谁不渴望友谊呢?谁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呢?如果当时这位同事与他争吵,即使出了气,又会得到什么呢?一个人,若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好人缘,就要以宽仁为怀,以大局为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短处的,只要你拥有一颗容人之心,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到处充满阳光。
《三国演义》中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
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迫于曹操百万大军南下的危急局势,吴蜀决定联合抗曹,于是周瑜和诸葛亮走到一起,共商大计。周瑜见诸葛亮才略过人,处处高自己一筹,妒火中烧,对诸葛亮屡次刁难加害。但诸葛亮没有跟周瑜计较个人荣辱得失,而处处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最后不但打败了曹操的83万大军,也机智巧妙地躲过了周瑜的加害。诸葛亮的宽阔胸怀、高尚品格和足智多谋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类似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可以说不胜枚举。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蔺相如对廉颇的嫉妒诽谤置之不理,容忍回避,而以国家大义为重,终于促成廉颇醒悟,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势对我们处世交友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或因一时粗心,或因现实错综复杂,或因个人能力有限,对你产生误会让你难堪,这些事情在我们的交往中也许司空见惯。这时我们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或者借机让对方下不了台。
在交际中难得的是谅解和宽容,“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理解别人的痛处、难处,宽容几分,忍让几次,那么心胸最狭窄的人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福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友,也是帮助他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伙伴之一。但有一次,洛克菲勒与福特合资经商,福特投资很大却惨遭失败,损失巨大,这使福特很过意不去。有一天,福特走在路上,看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这时洛克菲勒叫住了他,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福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批评他,于是他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没想到洛克菲勒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啊,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使我们保存了剩余的60%,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谢谢你!”
洛克菲勒在本该有所责备的地方,不但宽容地原谅对方,而且找出一堆赞美的话来,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料之外,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他这种处世的风度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谅是获得对方好感并获得友谊的有效方法,是勉励对方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有容乃大”。当你与对方为某个观点争执不下时,你还是要设法克制自己,让对方充分表明他的立场、观点和想法,不要中途打断他。即使你实在不能赞同对方的态度和立场,也要耐心地静心聆听,并向他们表示你在尽力理解他们的态度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