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藏巧于掘,韬光养晦

1. 隐者自在,心无荣辱

有成语曰:“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它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

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中。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所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行动。

洪应明《菜根谭》:“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作来得更安闲。这正是“隐者高明,省事平安”之谓。

老庄主张无为,倡导“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则不对。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也是哲学思想见地问题,根本不能主观批判谁是谁非。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就老庄思想而言极有道理,而在儒家看来则大错特错。况且,自古就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就是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必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嫉恨,而使你的事业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

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如果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主张遁出世间到深山去修行。所谓“隐者自在,心无荣辱”,因为隐居山林的人已完全摆脱世俗观念,凡夫俗子认为荣辱之事,在其看来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场空虚而已。

道元禅师说:“生死不可厌,涅槃不可欣;此时与此地,生死两分离。”他的意思就是指:世间是生死的苦境,涅槃乃常乐的净土。

庄子出生时,老子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他与老子一样,也喜欢一个人读书做学问,而且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年轻时,庄子当管漆园的小官,可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及捆着麻绳的草鞋,经常饿得面黄肌瘦。但是,他的学问无人可及,许多国君都希望庄子去他们那里当官。

一天,楚成王派遣使者,带着许多金银珠宝,来到庄子的家里,要请他到楚国当卿相。庄子正在河边钓鱼,使者来到他跟前,说明来意,庄子笑着说:“千两黄金是一笔财富,卿相更是受人尊敬的高官。可是,您见过祭祀时被宰杀的牛吗?人们用上等的饲料喂他,还给它穿上五彩缤纷的衣服,这样做都是为了牵它到太庙做祭祀品。当牛知道自己就要被宰掉时,即使想做清冷孤苦的小羊也不行了。”

使者还要说什么,庄子又摇头又摆手,“您快点走吧,不要玷污我了!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溪中游戏自乐,也不愿套上枷锁。我是决心不再做官了,只有这样,才能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省去许多侮辱!”

2. 隐器于身,待时而动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他。在许都衣带诏签名后,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

一天,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你我二人才堪当。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此时雷声大作。大雨骤至。刘备从容拾箸,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避免了一场劫数。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炫耀、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的确让人放心。

俗话说“满招损,廉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藏,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要锋芒太露,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正如鹞冠子所说的“中流失船,一壶千金”。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作为自己处世的安全之道,第一除了要藏于巧拙锋芒不露之外,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此外,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也极重要,要把自己锻炼成有如荷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所谓“藏”,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地创造、累积各种微妙的力量。时机未成熟,只有藏。在一定意义上说,时机就是各方力量的一种对比性的变化,一旦处于有利局面,或是已孕育了一定的有利形势,就要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

狄仁杰与娄师德同时任宰相,狄仁杰经常排斥娄师德。

有一天,女皇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放心大胆地提拔任用你,你知道我根据什么吗?”狄仁杰说:“我是凭自己的才干和正常的渠道受到朝廷重用的,不像那些平庸之辈靠旁门左道来成就事业。”

武则天停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原先并不了解你,你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娄师德的极力推荐。”武则天说完,便命令太监搬来竹箱,找出十多件娄师德诚心诚意举荐狄仁杰的奏折,送给狄仁杰。

狄仁杰看罢,惊恐地向武则天承认自己的过失,武则天没有责怪他。狄仁杰走出朝门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被娄公如此包容!”而娄师德听说后,丝毫没有得意之色。

3. 进退有方,以隐明志

用隐来表明自己不与合作的政治态度和立场。这里指羊祜家族以裙带关系与司马氏政治集团势力连在一起,故拒绝入仕为曹爽政治集团服务,借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羊祜是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为“二千石”的官僚世族家庭。其祖父羊续于东汉末年当过南阳太守,父亲当过上党太守。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蔡邕的外孙,其前母是三国时大儒孔融的女儿,西晋开国皇帝之一司马师的妻弟。司马氏是河内温县的大族,羊祜一家与之有婚姻关系。魏明帝临终时,遗命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齐王曹芳为帝。曹爽是魏大将军曹真的儿子,皇帝的宗室,他觉得司马懿的威权太重不利于曹氏的统治,采用各种办法削弱司马懿的权力。他听说羊祜年少而有才华,就推举他与另一个有才华的青年王沈同去做官。王沈听说羊祜不愿意去,就亲自去动员,羊祜说:“抛弃自己的志向,去侍候别人,并不容易呀!”坚决拒绝去做官。

当时司马懿在与曹爽的斗争中,正装病在家,寻找机会出击。与司马氏有姻亲关系的羊祜,站在司马氏一边,当然拒绝曹真的推举。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随齐王曹芳给魏明帝扫墓出城的机会,以太后的命令突然罢曹爽的职务,接着杀了曹爽及其全部党羽,司马懿控制了国家的大权。曹爽失败后,当时与羊祜同时被举做官的王沈,因为是曹爽提拔的人,所以也被罢了官。他很后悔地对羊祜说:“如果能理解你以前说的话就好”。羊祜回答说:“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曹爽的垮台。”羊祜的回答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同曹爽合作,是出于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不是当时就预见到曹爽很快就会垮台。

仕当进退有据,若进退失据,不明其所以进退之由,将会使自己陷于动辄得咎的不利境地,甚或遭杀身之祸。羊祜以家族利益所在,拒不出仕以表明自己不同曹爽集团合作的政治立场,可谓出处有道,得免遭挫折。

4. 隐而不绝,出入由己

隐而不绝于仕指虽然隐居山林,不进入仕途,但并不拒绝与官场来往,有时甚至发挥在野派的职能,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以济时艰。这种人代表了隐的一种类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他出生于有着好学读书传统的士族地主家庭,成长于作为南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都建康,家学渊源与社会环境,使他自幼养成好学习惯。史称陶弘景年仅十岁,便研读葛洪的《神仙传》。及年渐长,更是笃志好学。由于潜心读书,孜孜不倦,加之思路敏捷,博闻强记,遂使陶弘景成为南朝学识广博的著名学者。

陶弘景早年就喜好神仙养生之术,《南史》本传说:“(弘景)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十五岁作《寻山志》更展示了自己向往山林,倾慕隐逸的心思。除早年所受道教思想的熏陶外,宋、齐以来因政治浑浊,士人多栖隐不仕的风尚对他也有很大影响。所以,他虽才名早著,二十岁不到便任齐诸王侍,但既因仕途险阻,屡受压抑,便于三十六岁毅然辞朝归隐。

陶弘景的归隐,既受其思想深处的道家避世哲学的驱使,又与儒家用世思想难行于世有关,但仕途多舛是促成其归隐的社会动因。应该说,儒道互补的处世观是陶弘景的处世准则,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统一,形成了陶弘景的特殊心理。他脱离宦途后,并未忘情于政治。当萧衍(梁武帝)急欲篡齐自立而又举棋不定时,他就“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府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梁武帝即位后,对他“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希望他出仕梁朝。据史载,尽管梁武帝屡加礼聘,陶弘景仍坚持不返宦途,“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看后笑道,这个人无所不作,欲效“曳尾之龟”;知其心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陶弘景虽然隐居不出,可是国家每有凶吉征讨大事,无不向他咨询,一月之中,常有数信往来。这样,时人就干脆称呼他为“山中宰相”。

由于不受官职羁累,陶弘景的隐居生活是自由萧洒的。他在句容的句曲山(茅山)立馆舍,自号华阳隐居。曾从著名道士孙游岳学经法诰诀,深受赏识。又遍历名山,寻访仙药。他生性爱好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留连忘返。但是,陶弘景并非啸咏终日,不习事务。他的隐居与学术活动伴随始终,他的游历也多带有科学考察的色彩。四十余年的隐处生涯中,他“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在天文、历算方面,他撰有《帝代年历》、《天文星经》、《天仪说要》、《七曜新旧术》、《象历》等著作;在地理学方面,他的《古今州郡记》三卷及编制的《西域图》一张,不仅对古今行政区域的沿革作了研究,而且反映了西域自然地理的面貌;在医学方面,他曾参考大量的图籍、医方和标本,对我国最古老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作了整理和研究,舛误者纠之,脱缺者补之,又增补名医副品三百六十五种,叫《名医别录》等,在人文与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弘景的隐是一种仕与隐、进与退相结合的隐。他既关心时政,又留恋闲云野鹤的归隐生活,看上去矛盾,实质上是二者的统一。此类人为鱼和熊掌皆想得之人,只是内心深处还是想过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