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以虚修身,以虚处世

1. 虚能容纳万事万物

老子说:“道是看不见的虚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沉,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磨掉了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解脱了纷乱烦扰,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深沉而无形无象,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老子又说:“圣人治理天下,是使人们头脑简单、纯朴、填满他们的肚腹,削弱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健康体魄。”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使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从而考察它往复的道理。这些都说明了道虚的大作用。从道家的观念看来,他们处世,贵在“以虚无为根本,以柔弱为实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顺万物的变化”。

虚,就能容纳万事万物,无就能生长,就能变化;柔就不刚而能圆融,弱就不争胜而可持守。并随同时间的推移,就能不断地变化而自新,顺应万物,和谐相宜。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转圆于世,虚己用天下就能包容天下。

善于虚受的人,无论是祸福险夷的来临,还是横逆生死之际,都没有不能虚受的;胸怀坦荡的人,无论处在功名富贵之中,还是处在山林贫贱之际,都没有不能坦荡畅游的。这都是由于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自己的主宰存在,所以总不会被外物与环境潜移默化。

宋代的向敏中,在宋太宗时称为名臣,在真宗时晋升为右仆射,居大任三十年,没有一个不顺从他的人,当时人们以德高望重看待他。

《宋史》记载:向敏中,天禧(真宗年号)初年,任吏部尚书,为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又晋升为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有一天,与韩林学士李宗谔相对入朝。真宗说:“自从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任命过仆射。同在任命向敏中为右仆射。”这是非常高的官位,很多人都向他表示祝贺。徐贺说:“今天听说您晋升为右仆射,士大夫们都欢慰庆贺。”向敏中仅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说:“自从皇上即位,从来没有封过这么高的官,不是勋德隆重,功劳特殊,怎么能这样呢?”向敏中还是唯唯诺诺地应付。又有人历数前代为仆射的人,都是德高望重。向敏中依然是唯唯诺诺,也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上朝,皇上说:“向敏中是有大耐力的官员。”

向敏中对待这样重大的任命无所动心,大小的得失,都虚受。这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宠辱不惊”,人们三次致意恭贺,而是三次勉强应付,不发一言。可见他自持的重量,超人的镇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正固足以干事”。所以他居高官三十年,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他能这样从政处世,对于进退荣辱,都能心情平静地虚心接受,无动于衷。所以他理政应事,待人接物,也就能顺从天理,顺从人情,顺从国法,没有一处不适当的。

2. 虚己无我,坦坦荡荡

唯有虚可以承受百实,唯有坦可以化解百怨。所以人贵在以虚修养自己,以坦荡交游涉世。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也。

宋文潞公,一生以虚受坦游自守,在他辞官回归洛阳时,已是八十高龄了。神宗看他精神健旺,年力康强超过常人,问他是不是养生有道,他回答说:“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只不过能随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头的事情而已。”这真可以作为名言。康仲俊高龄九十六岁,还非常康宁。他自己说在少年时代,读千字文时突然有感悟。他生平对待事物,从不动心,仅虚受而已,所以老而不衰。

邵尧夫在诗中说:“老年躯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万事无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庭花盛处凉铺箪,檐雪飞时软布茵。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做到了万事无心,自然就能虚受,自然就能坦坦荡荡,不论是顺逆穷达,还是患难生死的时候,都能心中自有主见,自有一番感受,自然能乐而无忧。

根据史书记载;程伊川、程明道两位夫子去赴宴,有女侍陪伴喝酒,伊川先生拂袖而去,明道先生则尽情畅饮而归。第二天,伊川先生还是余怒未消。程明道却说:“昨天座席中有女侍陪着,我心目中却没有她们;现在斋房中没有女侍,你的心中却有她们。”程伊川自说不及于他。从这里可以看出程伊川的严谨,也能看出程明道的高明见识。程伊川在看到那种情况就生出自己的心思,而程明道却在看到那种情况,并且是身临其境,却不生出自己的心思。“我自无心于万物,何防万物常围绕。”当外境的纷繁到来时,而我能做到不动心,自然有邵尧夫所说的“安乐窝中别有春”的境界了。

史书中记载了邵雍的一件事;邵雍在家中务农时,仅仅能供穿吃二事,还自题名为“安乐窝”,因而自封为“安乐先生”。清晨就焚香打坐,晚上有时喝三四杯酒,微微有点醉意就可以了。高兴时也做几句诗,独自欣赏。到城中去游玩,就乘坐小车,还觉得非常惬意。士大夫们都能听出他的车铃声,争相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有人更是称呼:“我家先生到了。”有人留他住宿一晚才让他回去,还有些好事的人,另盖一所房子给他作为住所,并起名叫“行窝”。这就说明他平时感人至深,能够善于坦荡交游处世,真可以说是不简单。

3. 以无为用,与世无争

虚达到极点就是无,普通的人只知道以有为用,道家则主张以无为用。

以有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无为用,是大用,是无限的作用。所以,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却实际上有无穷的妙用。无达到至极,就可以生化无穷,这就能体现道的作用。人达到了虚己无己的境界,自然能利人利物利世而趋大于同了。

王弼注解《老子》说:“天地虽然广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所以,除去了自私,便无自身,则四海没有不朝上看的,远近没有不到的。所以老子就有‘后大众身后而能身先,置身于处而能身存,不以无私,所以能成其私’的教导。”

一个人越自私,就越是不能为己,越是伟大的人,就越不为他自己。所以老子说:“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他人,他自己也就更充足了;尽力给予他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又说:“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一个人越是不为名声,反而能成就他的名声;越是不为利益,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弃去小名就能得到大名,弃去小利就能得到大利,这是实践中的真理。

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缘分而安、随处境而乐。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通达天地的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不争于利,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所以老子说:“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独恃私利的人,能得大利的。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上争的策略。庸人不知,所以乐与相安;明白人知道,却也不怎么样。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有能与他相争的了。”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完全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重“逆用”,老子重“反用”,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佛家重“布施”,作为“功德”,也是以这个哲学道理为基础。

阴来阳去,明去暗来。失于此,必然得于彼。损于此,必然收于彼。所以说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因此,他人亏我,我可因失因亏而得福;我亏他人,就会因得因利而遭殃。所以老子说的“事物因亏损而得益,得益的而又损亏”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道家的一种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也可以说是“人们所想的我舍弃,人们所舍弃的我则取”的处世观念。

有人询问陈希夷(陈抟,五代著名道士)的持身方法,陈希夷说:“得到便宜事,不可再做;得到便宜处,不可再行。”把便宜让给他人,把吃亏留给自己,才是上乘的处世法则。

4. 虚己处世,持而不盈

虚己的能量,大的方面足以容纳世界,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极、戒盈,极而能虚就不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身处高位而依仗权势,足以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石亨就是这样。有士才而不谦逊,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卢柟、徐渭就是这样。积财而不散,足以招杀身之祸,沈秀、徐百万就是这样。恃才妄为,足以招杀身之祸,林章、陆成秀就是这样。异端横议,足以招杀身之祸,李贽、达观就是这样。反之,就能免除祸殃。这些人的后果都是不能虚己造成的。

鲲鹏歇息六个月后,它振翅高飞,能扶摇直上九万里云霄。做官不懂息机,不扑则蹶。所以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没有危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都是如此。到了最极端而不可再增加,势必反轻。居在局内的人,应经常保留回旋的余地。伸缩进退自如,就是处世的好方法。

能够虚己的人,自然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全身,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度量。

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处处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

历史记载:东汉时期,肃宗即位,尊立马后为太后,准备对几位舅舅封爵位,太后不答应。第二年夏季大旱灾,很多人都说是不封外戚的原因。太后下诏谕说:“凡是说及这件事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以便得到福禄。从前王氏五侯,同时受封,黄雾四起,也没有听说有及时雨来回应。先帝慎防舅氏,不准在重要的位置,怎么能以我马氏来对比阴氏呢?”太后始终坚决不同意。肃宗反复看诏书,很是悲叹,便再请求太后。太后回报说:“我曾经观察过富贵的人家,禄位重叠,好比结实的树木,它的根必然受到伤害。而且人之所以希望封侯,是想上求祭祀,下求温饱。现在祭祀则受四方的珍品,饮食就受到皇府中的赏赐,这还不满足吗?还想得到封侯吗?”

这不仅是马后能居高思倾,居安思危,处己以虚,持而不盈,而且还能使各位舅氏处于“虚而不满”之中,以避免后来的嫉妒与倾败的远见。在这段话中,还能看到她公正无私、认识大体的胸怀。

5. 虚怀若谷,取人之长

虚怀若谷就是要: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每个人都应努力培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品德。它会给自己带来智慧,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给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思是,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最后归宿,就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放在一切小河流之下。这就是江海容纳百川的奥妙。人亦应如此,有山谷那样的胸怀,有大海那样的气度,就会有“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文化知识广博、善缘之友众多的人。

我国近代著名大学者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昔日之所得,不足以自矜,后日之所成,又不容以自限。他虽然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后来又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但他不自满自傲,而是虚怀若谷,向师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顾炎武所作的《广师》一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德:

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

读书为己,深颐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

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

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

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同史;

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一个人如能感到自己的“吾不如”,就必然会感到自己尚有“吾不知”和“吾不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具有虚怀若谷的品德。

吾不知,就是敢于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宇宙之大、社会之广、知识之博的客观环境里,谁都会有许多自己不知道未掌握的学问。即使你是一位大学问家,你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不知道这一点便是双倍的无知。庄子讲过这样的故事:秋天下了大雨,河水涨满了,于是河神沾沾自喜,以为天下的水都满汇集到自己的河里,再也没有谁可胜过自己了,然而当它顺流而下时,不觉来到北海,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比它宽阔多少倍时,它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吾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自己做得再好,也还会有很多不足。越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越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明代方孝孺说:“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6. 容人容世,以一虚而服天下

自己能守住虚,就可以自全自保;修养自己的虚,就能够入德入道;实用这个虚,就能够容人容世。只有虚能转实,实却不能转虚。所以君子贵在能虚己,以便用来为人处世。

据史书记载:曹丕竭力限制宗室所封的王侯,法律紧急又严峻,受牵连的人很多,所以各个侯王的过错,每天都能听到。唯独北海王曹衮,谨慎自身,爱好学习,没有过错。监国与防辅相互议论说:“受皇上指令察视王侯,有过错自然要上奏,有善行的也宜让大家知道。”于是共同上书表陈他。

曹衮听后,很是惊慌,说:“修身自省,是普通大众的行为,而各位却要回报皇上,这正是增加了我的负担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曹衮明哲保身、恬退虚己而持身的方法。这虽然是虚己的小用,如果大用,就能以一虚而服天下了。

凶鸟搏击,必然先低下头;猛兽扑食,必然先隐藏爪子;虎豹不把牙齿露到外面,咬人的狗看不到它的牙齿。所以用兵的人,要表现出柔,以便对付刚,以自己的弱,乘敌人的强。不仅用兵是这样,用政用事用世亦然。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理。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的才是大得、大有、大用。

所以庄子说:“山上的树木长大了,自然用来作燃料;肉桂能食,所以遭到砍伐;胶漆有益,所以受到割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以精神去寻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寻求事业,不要以私去害公,不要以自己去连累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劳累生。

河蚌因珍珠而受到伤亡,狐狸因皮毛珍贵而受到猎取。有用世心愿的人,就应该隐藏起才能不显示才能,把有用隐藏到无用之中,把自私隐藏到无私之中,这才能体会到虚己的妙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