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是面谈交易,整个推销活动中,从接触顾客到解除疑虑,直到最后成交,都离不开口才。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会不会说话是有不同结果的。
比如如何称呼顾客就大有学问。称呼要恰当,使对方有亲切感。称呼顾客随便一些还是严肃一些,要根据推销交际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在办公室谈生意,称呼对方职位,如“张局长”、“李经理”就显得比较严肃正式,若是到顾客家中访问,则可根据对方的年龄、性别等选择家常点的称呼,如称呼对方“赵大哥”“王大姐”等等,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反之,要是不顾具体情况,在办公室也口口声声亲热地“赵大哥”、“王大姐”叫个不停,对方很难自在、舒服,对你推销的产品怎能产生好感?
会说话的推销员会使顾客感到他是善解人意、体贴周到的。如果顾客的皮肤黑,就说“肤色较暗”;如果顾客个子矮,就是“身体小巧”;如果对方腿有残疾,就说“腿脚不便”。当着孕妇的面说“要当妈妈了”;遇到丧事,则说“去世了”、“不在了”等惯用语。这样将顾客比较敏感的问题用比较婉转的说法表达出来,不至于伤害顾客的自尊心,勾起伤心往事或引起对方不快。
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在人间》里有个两家店铺推销圣像的情节:
一家店铺的小学徒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向人们说:“……各种都有,请随便看看,圣像价钱贵贱都有,货色地道,颜色深暗,要订做也可以,各种圣父圣母都可以画……”尽管这个小学徒喊得声嘶力竭,可仍很少有人问津。
另一家店铺的广告则不同:“我们的买卖不比卖羊皮靴子,我们是替上帝当差,这比金银宝贵,当然是没有任何价钱的……”结果,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来。
同是推销圣像,为什么效果不同呢?原因就在于前者用语冗长,平淡刻板,而后者则针对基督徒的心理,将自己说成为“为上帝当差”的,用心独到,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