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被人冒犯、冲撞,其中有些可能是无心的,但有些却是明显带着挑衅性的。对待别人的恶意冒犯,一味地针锋相对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也要视情况的不同采取多种对策,以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
下边的语言技巧很值得效仿。
“锣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这是一句流行甚广的俗语,但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无谓的辩解和争吵,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样,倒不如以软制硬、以柔克刚,从而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有个记者问他:“听说你和两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群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却十分轻松地说:“不止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了关系。”
这种直言不讳的回答使听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然而,政治家继续说:“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过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了,我当然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
结果,这位记者无言以对,顿时场上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并没有替自己强行辩护,反而淡化争论,将计就计,掌握主动权,使对方失去还击的力量。如果这位政治家与记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恐怕难以收到这种效果。
这就是以柔克刚的优势。借着对方的话先承认自己有问题,话锋一转却使对方认为自己的问题不成问题,封住了对方的刁难之心。
打擦边球的技巧就是给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时打出的擦边球,似乎球出台了。面对咄咄逼人的追问,你就还一个擦边球式的回答,看起来与对方的问题不相干,几乎没有回答他的追问,但又确实与此有关,使对方不能对你进行无理的指责。
乡间,一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
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
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
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
无赖当然同样不能回答,只好让姑娘走了。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有些人为了让你当众出丑而嘲笑、讥讽你,也有些人是无意的但却让你下不来台,对待这些人,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大可不必与他斤斤计较,如法炮制、照猫画虎不但能变守势为攻势,还能给对手以有力的一击。
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错时,那就不要回答,把问题再还给对方,从哪个地方踢来的球,再踢回到哪儿,将对方一军。
一位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此问之刁,分明是诓人上当。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了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对手的办法制服对手,这种谋略的运用,往往会使对手无话可说,有苦难言,从而使你自己迅速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斗争的胜利。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观众纷纷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他们的祝贺。
当萧伯纳刚刚走上前台,突然一个人向他大声喊道:“滚回去,谁要看你的剧作,糟透了,收回去吧!”
观众都安静下来,屏息看着萧伯纳,只见萧伯纳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满面春风地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他指了指剧场的其他观众,又说道:“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处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
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那个故意寻衅的人灰溜溜地走掉了。
碰到这种尴尬场面,因为大多数人站在你的一边,所以对极个别的挑衅丝毫用不着据理力争,因为那正是这部分人希望的,你可以表面上顺应着说,内里却讥讽他,他不能引你发怒,达不到目的,也就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