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作为观点和思想的交锋,说到底,是同辩手们知识水准的高低、知识积累的厚薄直接相关的,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运动项目。语言的力量之源,部分可以说来自诸如生动的语气、优美的词句,但主要的部分还是来自于人类因知识而产生的理性与科学的力量。辩论中的一方即使技巧娴熟,但如果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可能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而且也可能对对方的论点论据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而使自己的论辩难以为继。这种“点式思维”,也会如一串断线的珠子,没有延续的主线,让评判和观众只看到虚点的枪尖,产生零乱无序没有章法的感觉,这于己方求胜自然是十分不利的。好的辩手必须把辩论看作是一种知识的较量,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看作是辩论的首要基础。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用在辩论场可谓是丝毫不爽。如果说当今世界之争是科技与知识之争,那用在辩论场,也是如此。如果认为只要能说会道,就能勇往直前,那对辩论的误解就太深。
复旦大学队两度在新加坡夺得辩论会冠军,评委和新闻界的评述无一不涉及复旦的辩论队员们学术底子较厚。北大队去年取得万家乐杯高校辩论赛第一,相对来说他们的知识优势,奠定了他们较好的场上优势。事实上,缺少知识的辩手有如缺少弹药的枪炮,即使轰鸣,也不可持久。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在辩论中有足够的知识?应该说,知识是无穷尽的,但相应的知识积累却是可以实现的。一是要读书,读大量的书,只有在读书时涉猎面广,才能博闻强记,打下厚实的知识根底。一个喜爱辩论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二是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专”和“博”,“精”和“杂”的结合。现代社会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想要通晓各门学科几乎不可能,但有限的精力不妨在学有专攻的同时,广泛阅读、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尽管有的知识也才只知皮毛,但也是重要信息,依然可以构成思维索链上的一环。只有把专业精熟的优势同知识面宽的“博”结合起来,辩论中才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