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刘基天资聪明,好学,敏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元统元年(1333年),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他在家闲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刘基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赞誉。在任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擿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而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元末义军四起,刘基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官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是方国珍。可是后来方国珍重赂官府,终被招安,并得授官职。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还乡,以表对元朝腐败昏聩之不满。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
刘伯温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接着,刘伯温又建议朱元璋,脱离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然后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刘伯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刘伯温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在此期间,刘伯温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不实现,无异于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使朱元璋大开眼界。1370年,朱元璋为嘉勉刘伯温的功荣,授命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成为明太祖。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伯温足智多谋,为人厚道,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有一天,刘伯温听说朱元璋新建的宫殿快要完工了,便前去观看。谁知他刚跨进宫殿,就见一个人迎面匆匆走了过来,而后那人双膝跪下,大声呼喊道:“刘大人救命啊!”
刘伯温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便道:“你先别着急,慢慢说。”
原来这个人是位雕花工匠,因为新殿内的一根大梁上所雕的浮花不怎么好,他便留在宫里独自加工。而这时,朱元璋突然前来游殿,他看到这豪华的大殿得意极了,禁不住“哈哈”狂笑起来。
就在这时,突然梁上传来一阵咳嗽声。朱元璋抬头一看,见殿梁上有一工匠正在干活,顿时觉得十分尴尬,他心想:我可是堂堂的九五之尊,如果这匠人把我刚才失态的消息传扬出去,岂不有失体面?但他又不好马上发作,便一脸怒气地离开了新殿。
这可吓坏了梁上的工匠,他心想:皇上轻狂,怎能让平民知道?看来我这次是凶多吉少,小命难保了!
正在工匠胆战心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时,刘伯温正好进入了宫殿。工匠素闻刘伯温对人宽厚,因此便跪倒在地,叩头求救。
刘伯温听后,稍一思索,就有了主意。他把自己的计划对工匠和盘托出后,又嘱咐道:“你一定要记住,不管心里有多害怕,也不能表现出来。”
之后过了几天,刘伯温陪朱元璋散步,他装作不知道朱元璋已经去过了新殿的样子,然后建议二人一起去即将施工完毕的宫殿审查一番。
因为朱元璋害怕泄露“天机”,不好说自己已经去看过,君臣便一同来到了新殿。
两人在殿内转了一圈,正要离开的时候,梁上忽然传来一阵咳嗽声,朱元璋抬头望去,见正是前天那名工匠,顿时就把脸沉了下来。
这时刘伯温大声喝道:“大胆刁民,为何见了皇上也不回避?”
工匠就跟没听见一样,继续干他的活儿。刘伯温又高声问了几句,那人像是听见了,用手指了指嘴巴,又摇了摇头。
“哦!”刘伯温好似恍然大悟一般,说道:“原来这是个哑巴!”
朱元璋本想等新殿建成之后,就杀了这个工匠,但是现在见他是个哑巴,没办法把他的丑态传扬出去,也就打消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纲纪。于是便下令御史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惩治,因此人人都畏惧刘基的威严。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左丞相李善长一向私宠李彬,故请求从宽发落。刘基不听,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开始不和。李善长便向太祖告状,刘基被迫辞职还乡。
不久,太祖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后来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塌。”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证实刘基的确有识人之能。
不久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伯温为丞相,但是刘伯温的一再推脱,只好放弃。其实,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
辞官回乡之后的刘伯温,开始研究天文历法,他懂得那个时代极少有人懂得的天文学,于是,刘伯温以精于象纬之学的声誉和形象在社会上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