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朱元璋称帝不忘俭

元末明初,各地豪强割据,竞相逐鹿中原。有一支由平民百姓组成的义军,披荆斩棘,完成一统。这支义军的首领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出身非常卑微,他祖上都是贫苦农家,自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能更真切地体谅农民生活的辛苦、物力的艰难。明朝刚刚建立时,朱元璋就下诏告诫地方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意思是天下刚刚稳定,百姓家里都还没什么积蓄,好比刚会飞的鸟不能拔掉它的羽毛,刚栽上的树不能动摇它的根须,要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

朱元璋以身作则,带头倡导节俭。明朝建立后,按照惯例要为皇帝修建一座新的宫殿,当工程负责人把图样送给朱元璋审定时,他毫不怜惜地把雕琢纹饰的部分全都去掉了。等工程竣工后,他又要求工匠在墙壁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作为装饰,用这些历史教训警醒自己。

有个官员想用精美的石头铺设宫内的地面,被朱元璋当场训斥了一顿。朱元璋使用的车辆器具等物,按理说应该用金子来装饰,但他下令用铜来代替。官员们都很惊讶,朱元璋却说:“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

意思是,我拥有了天下,还会在乎这一点儿金子吗?提倡节俭要是不能身先士卒,那还怎么为下属做好表率呢?

朱元璋不爱奢华,讲究实际,多次发布禁酒令。为了节省开支,他还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亭台楼阁。在他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梳妆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旧的。这就是朱元璋的日常生活,试问还有哪个皇帝能做到呢?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皇帝,他与多数封建帝王的不同之处在于讲究节俭。朱元璋出身农家,他放过牛、种过田,也做过和尚、要过饭。

朱元璋在民间过了二十四年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他投奔红巾军,凭着自己的才能,从小亲兵一步步上升为控制半壁江山的吴王,在战场上过了十六年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用宽猛结合的手段,重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以休养生息为方针,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朱元璋不爱奢华,在营造宫殿时,工程设计者送来图样,他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去掉。

朱元璋对中书省官员们说:“宫殿只要坚固就行了,何必过分华丽。尧当初住的是十分简陋的茅屋土阶,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君主。后世竞相奢侈,在宫殿里无穷无尽地享乐,欲心一纵,就不可遏止,于是祸乱就产生了。假使做皇帝的能节俭,下面的臣子就不会奢侈。要知珠玉不是宝,真正的宝是节俭。今后一切建筑都要朴素,不准浪费民力。”

有一次,朱元璋走进东阁检查政事,因为当时正好是酷暑时节,所以汗水湿透了衣衫。这时,侍从们拿来衣服给朱元璋换上,在场的人看见拿来的衣服都是经过多次洗涤的,没有一件新衣服,都被皇帝这种俭朴的精神感动了。

朱元璋不仅自己坚持勤与俭,而且他还要求各级官吏也这样去做,否则他决不容情。在面对贪官污吏的问题上,他更是严加惩处,甚至不惜大开杀戒。勤俭是廉洁之母,他不厌其烦地向官吏们讲述着要以俭朴为荣、奢华为耻的道理。他对奢华者严惩不贷,对节俭者则会给予奖励。

有一次,司天监把元顺帝亲手制作的水晶自动宫漏献给朱元璋,却被朱元璋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后来,江西送来陈友谅的镂金床,也遭到了朱元璋的严厉训斥。

朱元璋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他规定诸子出城稍远,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朱元璋还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民家去,并告诫太子说:“农民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田亩,手不离耒耜,终年勤劳。他们住的是茅屋,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粮,国家经费还要从他们身上出。”

在饮食上,朱元璋最不喜欢大吃大喝、饮酒作乐,尽管他能喝酒,但很有节制,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遇父母忌辰时,他也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日子。于是,他便率领妻妾吃草根、野菜、粗饭等。他曾经说过,珠玉非宝,节俭是宝。

朱元璋的俭朴生活,使天下养成勤俭风气,化民成俗。朝廷内外许多官员都很俭朴。如济宁府知府方克勤在工作中的勤奋和生活上的俭朴,是明初廉吏的典型。他官职不低,月俸二十石,但自奉简素,不服纨绔,一布袍十年不换。家中房屋坏了,属吏请为之修缮,他说:“不要因为我的私事而劳民,自己买苇席障之,蔽风雨而已。”

朱元璋不仅率先垂范、勤政爱民,还立法定制,要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对贪得无厌、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采取严刑重法加以打击,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