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朝廷对礼仪教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据《明史·礼制》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初定天下之后,便开始了官方礼制的建设,开设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洪武元年(1368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洪武二年(1369年),诏诸儒臣修礼书。1370年,礼书告成,赐名《大明集礼》。其书“以五礼为纲,而有所增益,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
在朱元璋在位的30余年间,礼臣儒士所著礼书可谓洋洋大观。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是他作为领袖人物的特殊本领,也是他建立功业的基础。
朱元璋他幼时贫穷,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68年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当年秋攻占大都,逐步统一全国。朱元璋在起兵之初,非常注重吸引人才,一再强调贤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认为“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朱元璋军队所到之处都贴出招贤榜,声明“贤人君子,又相从立功者,吾礼用之”。
朱元璋率领义军打下徽州时,他手下的大将邓愈便向他推荐说:“大帅您不是一向求访贤士吗?我听说,在徽州一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朱升,他住在休宁一带。此人饱览经书,非常有才气。大帅何不访求他呢?”
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就带着邓愈等人前去探访朱升。通过邓愈的带路,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朱升的住处。
朱元璋下马亲自去轻叩柴门,不久,一位老人走了出来。朱元璋马上抱拳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莫不是休宁名士朱升?”
老人打量了朱元璋一番,见他气度不凡,戎装佩剑,身边还有兵士,料定他可能是红巾军的将领,便回答道:“老朽正是朱升,不知将军尊姓大名?”
邓愈在一旁说:“这是攻克徽州的红巾军主帅朱元璋。”
朱元璋马上接道:“我本来是个平民,可是当权者欺压百姓,这才举起义旗。听说先生是有名的学士,今日特来拜访,并叩问大计。”
朱升听说站在前面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不禁大为感动,连忙把朱元璋一行引进屋内。
通过与朱升谈论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和国家大事,朱元璋发现朱升谈吐不凡,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而朱升也觉得朱元璋平易近人,胸有大志,颇有将帅气度,不由得觉得相见恨晚。
朱元璋问道:“以朱老先生对当今天下之势的分析,我该如何行事才好?”通过谈话,朱升已经揣度出来,朱元璋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便沉思片刻答道:“以老朽之见,大帅想成大业,要遵循三句话,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记此三条,元帅可成大业。”朱升的意思是说,第一要巩固后方打好根基;第二要发展生产增强财力;第三要缩小目标等待时机。
朱元璋听了,连声赞谢说:“先生立言警策,重如泰山!操练兵马,积蓄实力,奖励农耕,积有食粮,讳露锋芒,勿早树敌!先生见识宏远!”
朱元璋回去之后,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句话作为建立基业的基本方略。他推行屯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振兴农业;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防止豪强兼并,建立起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获得了民心民意。
后来朱元璋做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不忘朱升的功劳,请他去朝中做臣。因为朱升年老,朱元璋还免去了朱升每天上朝的跪拜礼节,对他关怀备至。
朱元璋还听说浙江有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位名士,于是,立即派人带着金银财礼和聘书去请。刘基等四人到达后,朱元璋亲自赐座召见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十分谦恭诚挚。
朱元璋发现这四个人确实才识过人,当即重用:刘基留在身边谋划,宋濂任命为江西一带儒学提举司的提举,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四人各显所长,成为明代的开国元勋。
朱元璋广招人才,不但许多名士被招到身边,而且“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因为他本人也是“崛起布衣”,搜罗人才很有成效,武有徐达、常遇春,文有胡惟庸、刘基、宋濂。
为了得到人才,朱元璋宽大为怀,盘算过元代内部的有用人才,千方百计收为己用,宣布“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大力招纳前朝人士,对为元代朝廷效过力的人概不追查,量才使用。
张昶(chǎng)在元代是重臣,精于典章制度,朱元璋招来任命他为行中书省都事,向人得意地说:“元代送一大批贤人与我,你们可以和他们讨论。”
郭云是元代的武将,忠于元王朝,曾经力抗朱元璋。徐达率领军队扫荡中原时,其他州县望风瓦解,唯有郭云不降。徐达后来抓住郭云,郭云破口斥骂,但求一死。徐达把郭云押到南京,朱元璋赞扬郭云的骨气,立即放了他。
因为郭云是武将,朱元璋觉得让他马上反戈会伤他感情,便命他为溧水知县,不久提升他为南阳卫指挥佥事,仍任武职。
秦从龙是元代江南台侍御史,很有名声,战乱时弃官隐居镇江。朱元璋早留心此人,在徐达率军进攻镇江前就交代说:“镇江有一个叫秦从龙的,才气老成,入城应该替我寻访他。”
徐达访到后,朱元璋立即派侄子朱文正带金子火速聘请,朱元璋亲自出门迎接,称呼先生而不称呼名字,表示了极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