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除掉了三位重臣,才算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
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
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
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旱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斛hú),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的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
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
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