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在人间长大后非常聪明,他经常帮助部落里的人,因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很高。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有一天,伏羲带领人们打猎归来,抬着猎物走到山坡,本来朗朗晴天,突然乌云四合,雷声大作,顿时暴雨倾盆。不多时,山洪暴发,猎物被冲走了,还冲走了许多人。这件事让伏羲十分难受,他怨恨自己无力保护人们,横遭如此灾难。他心烦意乱,在困乏朦胧里睡着了。
在朦朦胧胧里,伏羲恍恍惚惚看到一条大河,只见湖水滔滔,浊浪滚滚,突然之间,巨浪中冲出一匹赤马,赤如火,疾如风,马背上有三道白纹,呈三连画形。赤马飞奔上岸,绕着伏羲三圈以后,又直奔河中不见了。
一阵清风吹来,伏羲如在云里雾里。恍惚里他睁眼一看,只见绿水青山,苍松翠柏,云雾缭绕,鹤鸣鹿应,山岩间怪石林立,水帘之外嫩竹舒展。
在竹林间有一茅庵,缓缓走出一位老人,老人鹤发童颜,赤面嫩手,右手握一根拐杖,左手握一把蓍草,他见了伏羲说:“伏羲,我正要找你。”
伏羲打量老人,暗自奇怪。这是老人又道:“这是自然。”
伏羲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人家知道我想什么吗?”
老人说:“知道,知道。”
伏羲心里说:“老人好厉害,我不信他知道?”
老人说:“应自然之变,顺自然之化,人类本应脱离蒙昧,文明开化。大河龙马现河图,洛水神龟现洛书,这是启迪人类的蒙昧,开发人类智慧的呀!”
伏羲听到这里十分高兴,连忙说道:“愿老人家指点迷津。”
伏羲说罢,忙叩头拜谢。老人含笑要伏羲落座,把拐杖放于一侧,举起左手的蓍草,他说:“宇宙之内,变易之数为五十,与我手中的蓍草数相同。要预测举事成败,必须向蓍草求问,这叫作‘卜’。”
伏羲点点头。老人又说道:“占卜之前一定要沐浴静心,祭天祭地,心诚意切。这样才能让精神气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之后,抽出一根蓍草藏而不用,以喻混元一角,无形无象。余下49根蓍草,一分为二,一束横置于上,以喻天;一束横置于下,以喻地。”
伏羲洗耳恭听,目不转睛。老人一边说,一边演示。老人说道:“之后,从上束中抽出一竖置于上下两束之间。以喻人立于天地之间。以四根为一份,分数上束蓍草,以喻四时。”
伏羲不解,他问道:“为什么叫四时呢?”
老人说道:“说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由寒冷渐渐温暖,草木更生的时候,为春天;由温暖逐转盛暑,草木成长的时候,为夏天;由盛暑逐渐转凉爽,草木结果的时候,为秋天;由凉爽逐转为寒冷,草木枯衰的时候,为冬天。历四时而为一周,周而复始,又为寒冷而温暖,这就是四时变化,天地的常规,宇宙的大道哟!”
伏羲听后如拨云见日,心中豁然而开朗,心里暗暗说道,原来寒暖暑凉和天地宇宙息息相关。老人又说道:“末份不论足不足四,竖置于上束之侧,以喻闰月。”
老人又说道:“日有出入,月有圆缺。日一出一入为一日,月一圆一缺为一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春夏秋冬各三月,一周经历12个月,称为一年。年末应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春在年末后,所以末春始欲相接,三年左右闰一月。闰月,说的是一年之中增加一个月。”
伏羲头一次听说历法,十分惊奇,一一记在心里。接着,老人给伏羲阐述了变易之道、阴阳之道、八卦之象。伏羲问:“什么是八卦之象?”
老人告诉伏羲:“三连画像,叫作‘乾卦’,刚健之象,象天;三断画像叫作‘坤卦’,柔弱之象,象地;下连画,中上断画像,叫作‘震卦’,威力之象,象雷;下断画,上中连画像,叫作‘巽卦’,吹动之象,象风;下断画、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坎卦’,湿润之象,象水;下连画、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离卦’,燥热之象,象火;下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艮卦’,崇高之象,象山;下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兑卦’,卑下之象,象泽。这八卦之象,是宇宙里变易的大道,两象重叠,可以预测天地万物的变化。”
伏羲虽然聪慧,但初识八卦,难以一一弄通弄懂。老人怕他记错,就让伏羲重复一遍,伏羲连背三遍牢牢记住了。老人很高兴,对伏羲说:“大道一授,你要牢牢记住,细细琢磨,自测自用,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老人说罢,举手向伏羲头上敲击,伏羲一惊,顿时醒来,原来又是一梦。伏羲朦胧消失,心清如水。他怕将所学八卦之象忘掉,忙用木炭画于兽皮之上,嘴里还喃喃念道:“两象重叠,万事皆兆……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于是,一幅完整的最早的八卦图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