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金华酒坊巷里的童年

1865年1月27日凌晨,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子时,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开门炮仗声中,一个男婴在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呱呱坠地了。这个男婴就是黄宾虹。

金华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简称金,古称婺州。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

金华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千里岗山脉。上游东阳江自东而西流经东阳、义乌、金东区,再汇合武义江而成金华江,其北流在兰溪城区汇入兰江。

从此后,金华山水陪伴了大师从出生、童年、直到弱冠之年的青怱岁月,脉脉青山、滔滔江水日后幻化为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浓墨重彩。

黄宾虹出生时正是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所以后来在他《八十感言》中有:“吾生乙丑年,蓂算犹甲子。受天知春迟,坠地得岁始。”的诗句。

父母因他在一岁之始的吉辰来到人世,非常高兴地给他起名元吉,这个吉利的名字日后曾给他带来很大麻烦。

后来他回到家乡安徽歙县应院试时,因犯十世祖名讳,差点儿没让参加考试。为改名,乡吏甚至向他索贿。

按族谱的班辈,父母给他起名懋质,后以质名,字朴存,一作朴人。这些名字表达了父母的人生价值,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黄宾虹的父亲,徽商黄定华早年为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金华里郑村。其后,他在金华城里开店经商,娶金华人方氏为妻。黄家在里郑村置办了山地、田产,村口的三白山就是黄家的家产。黄定华在金华经商多年,生意日见起色,基本上就把家安在金华了。而黄宾虹母亲方氏,则是地道的金华人,娘家就在赫赫有名的酒坊巷。

年幼的宾虹常和表兄弟们经常在酒坊巷边上的星君楼上嬉耍玩闹。酒坊巷可不是一条寻常的巷陌,酒坊巷是一条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的街巷。这里承载过赶考学子们的美好梦想,承载过抗日将军的稳健步履,承载过革命志士的满腔热血。

酒坊巷,南起婺江东路,北至石榴园,北面一段,宋朝时叫桐齐坊,后来才改名叫酒坊巷。

宋朝该巷位于古子城西大门处。因西大门城楼边有两棵大梧桐树,人们又称西大门为桐树门。当时金华有首民谣“桐齐檐,出状元”,意思是桐树门边的梧桐树如果与西大门城楼的屋檐齐平的话,金华就要出状元了。

宋朝时,古子城西大门口的梧桐树确实好几次碰到过城楼的屋檐,金华也还真出了陈亮、刘渭两个状元。因此,后来人们就将桐树门旁边的巷子叫桐齐坊。

明朝时,金华人戚寿三在桐齐坊开设酒坊,所酿制的金华酒闻名天下,连当时京城也风行金华酒,名著《金瓶梅》中也曾提到过。桐齐坊的巷名因此被酒坊巷取代。酒坊巷还有一口当年人们用来提水酿酒的酒泉井。

抗战时期酒坊巷还曾是《浙江潮》编辑部所在地。当时上海、杭州许多有名的报刊社、图书出版社也纷纷在金华设点,许多报刊、杂志社的编辑部就设在酒坊巷。

曾几何时,小巷深处也飘荡过少年宾虹的欢声笑语,为古老的街巷注入了蓬勃生机。

历史的因缘际会真是让人惊诧不已。父亲黄定华虽说是个商人,却有丰富的学养,喜欢舞文弄墨,结交些文人士绅。对长子宾虹更是延请当时金华城里有名的先生讲授四书五经,加以悉心栽培。

当时的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灾乱,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反倒催生出了一批自强不息的优秀儿女。

他们或救民于倒悬,或振兴衰微的文化,在黑暗的苍穹画出了闪亮的人生轨迹。就在宾虹出生后2个月,谭嗣同降生了,这位试图变更社会推翻清朝政府的仁人志士,与在绘画领域革新图强的黄宾虹,曾有过英雄相见惺惺相惜、相识恨晚。差不多同时代的鲁迅、陈独秀,也在宾虹的画室里谈古论今,研讨印玺,成为朋友。

这种现象应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和我们这个民族重视教育、尊重文化、诗礼传家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地处浙中的金华,就有孔孟之乡的邹鲁之称。诗书礼仪廉耻孝道的教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在金华有着悠久的传统。黄宾虹日后是以中国山水画著称于世的,事实上他还是一个书法家、古文字专家、美术史论家、篆刻家,在他涉猎的每一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时候,历史的高度只需一个人就能撑起,并且成为永恒的标杆,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黄宾虹的祖上是书香门第,明清以来出了不少文人、画家。曾祖黄碧峰,善音律,工梓刻,精丹青,翎毛、花卉、人物、佛像,皆入妙品。歙县潭渡村对岸七里头山麓圣僧庵的佛像壁画,就是他的真迹。

族祖黄白山,著作甚丰,有《字诂》、《义府》编入四库。白山之子黄吕,号凤六山人,幼承家学,学问渊博,诗书画印,人称“四绝”,黄宾虹家乡滨虹亭上面的三个字就是他用隶书所书。歙西黄氏一门,画家辈出,知名者有黄柱、黄思成、黄椅、黄文吉、黄熙等。

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是浙江金华著名的布匹商人,广达布总号的老板。徽商不仅精于经商之道,大多也喜好珍藏古玩,自明朝中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品市场坚实有力的赞助者。

黄定华就是这样一位既懂得赚钱、又善于花钱的儒商和藏家。黄定华从小在金华经商,晚年弃商好儒,喜吟咏,兼写榜书,常画梅竹以自娱。

黄定华一边把布匹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一边收藏了大量古籍、书画和印玺。家大业大的黄定华,虽然20岁左右就已成婚,然而一直等到30岁才盼来黄宾虹这位长子。

全家上下的百般疼爱与殷切教育,自然都汇聚到这位千呼万唤才降生的小少爷身上。黄定华对长子黄宾虹的期望,就是读书上进,争个前程,荣宗耀祖。

据说,在黄宾虹4岁的时候,一天,父亲突然心血来潮想教小宾虹识几个字,没想到他小小年纪领悟性极强,记性也好,几天下来,已从墙上的楹联上学了不少字了。这天,黄宾虹忽然张着手问父亲:“手掌的掌字怎么写?”

“这个字笔画多,恐怕你还认不得。”父亲说。

“嗯,我想这个字里一定有个手字,大概和手字总分不开吧。”黄宾虹歪着脑袋看着父亲。父亲听了按捺不住惊喜,忍不住连连夸奖着儿子。

从这以后,黄宾虹学字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从《山海经》等绣像插图的少年读物,到家中的各类古代藏书,他看见什么就认什么,慢慢地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浸淫在浓郁的儒家学术氛围中的黄宾虹在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同时,小小年纪便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天赋。

4岁时父亲画画,他就会站在边上静静观看。父亲见他这么感兴趣,就让他握着笔涂抹。殊不知这一握,直至他92岁仙逝,这支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过。黄宾虹临终前断断续续吟咏过两句诗:“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两句诗正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