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返回歙县潭渡老家应试

黄宾虹童年虽然在浙江金华度过,但他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徽州式家庭,所受的也是典型的徽州式教育。穿梭于家族的各种古藏,渐渐长大的小宾虹,4岁就展露出绘画天赋,6岁便能把清代山水画临摹得像模像样。但是对于望子成龙的父亲来说,画画只是“余事”,考取功名才是正道。

为了应童子试,父亲领着13岁的黄宾虹乘船北上,踏上了回歙县潭渡老家的路。歙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历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

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明清两代辉煌近400年的徽商故里。

歙县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和歙砚都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

歙县自秦建制以来,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故乡,黄宾虹第一次亲眼目睹秀丽的新安江。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是钱塘江正源。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等胜迹。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虽是第一次回到老家,但黄宾虹一下子喜欢上了徽州。经过美丽的新安江,黄宾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潭渡。

黄氏潭渡村,地处黄山南麓,距古徽州城西七里之遥的丰乐河畔。潭渡村非常有名,有“潭渡黄家好名声,七个祠堂八个厅”的说法。

潭渡之所以称为潭渡,因为村东面上游的丰乐河有将军潭,在没有潭渡桥之前,人们要到河对面就必需乘船渡过深深的潭水。

早在东晋时期,湖北江厦黄氏第九代孙黄积就作了新安太守。东晋三年,积死于新安任上,墓葬于篁墩。其子黄寻守墓,并定居于篁墩,寻第二十一世孙黄璋正式迁入黄潭源,璋第四世孙黄芮之父死后安葬于潭渡庐墓所。

芮守墓三年,因来回要过丰乐河,坐渡船十分不便,加之潭渡地势平坦,开阔,前有丰乐河,后有大片荒山,中间有大片荒地无人开垦,可以改成大片良田。因而芮决定将其子孙由黄潭源全部迁入潭渡村。此事发生在唐朝建中元年,历四十余世,到清末的时候,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芮便成了潭渡黄氏的开派四世祖,后辈尊称他为“唐孝子公”。随着黄氏的繁荣昌盛,文人墨客和官僚巨贾的增多,在宋元时期,就开始大规模村容村貌的建设,枫梓堰里有一条黑鱼精自身感到寂寞孤单,产生嫉妒之情,对凤凰怀恨在心,便跳出枫梓堰,要吃掉凤凰。凤凰大鸣一声,向北飞去,落在一条小河里,被两个放牛娃看见,齐声说:“凤凰落在河里了!凤凰落在河里了!”

四处百姓认为凤凰是吉祥之鸟,它落的地方是吉祥之地,纷纷迁居到此,生息繁衍,发展生产。于是,把这条小河称为凤落河。由于这一带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农民年年五谷丰登,欢乐异常。故人们又把凤落河改为丰乐河,简称丰乐。

潭渡黄氏自唐宋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朝历代都出许多进士举人,达官显贵、盐商巨贾不胜枚举。

丰乐河绕潭渡村而过。丰乐河古称桃溪,清代称后河,又名界河。小河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丰乐南的枫梓堰边栖息着一对美丽的凤凰,每天太阳初生,白鸟都要到这里朝凤,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黄宾虹13岁时参加的这次童子试,榜上无名,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然而,沿途黄山的美景多少冲淡了他对考试失败的沮丧。家乡的名胜古迹、族人家中珍稀的金石书画,更让他流连忘返。

歙县是有名的牌坊之乡。这里曾经竖立起不下千座各式各样的牌坊,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棠樾牌坊群和许国石坊。石坊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

站在家乡的牌坊前,黄宾虹仿佛看到了功成名就的许国得意洋洋的样子,他多么希望自己也有在家乡建立牌坊的那一天。想到这些,再加上前辈“读书仕进”的劝导,使黄宾虹又鼓起勇气,14岁时,再赴原籍款县应院试,名列高等。

1879年,黄宾虹16岁时,考取了丽正、长山两书院的奖学金,从而学画更加勤奋。在书院学习期间,黄宾虹仿荆浩《笔法记》体裁,作《笔法散记》稿一卷,曾请丽正书院陈钦甫业师审正。

第二年,黄定华的国货布匹生意遭遇洋货的巨大冲击,以至于家道中落,黄宾虹的兄弟都失学了。所幸因他已考取了书院的奖学金,从而得以继续学业。这年他考中秀才。

从这一年直到他26岁。这段时期是黄宾虹读书行路阶段,成为他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