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青年才俊喜结姻缘

1886年,黄宾虹22岁,在家乡歙县谭渡村与本县洪坑的洪四果结为夫妇。说起这段姻缘,还与当年带黄宾虹游八咏楼的黄崇惺有一点关系。当初,8岁的黄宾虹在八咏楼与黄崇惺对答如流,在黄崇惺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到了1876年,即黄宾虹12岁的时候,这年春天,父亲定华公带着他回到老家歙县应县试,结果他名列前茅。

第二年,黄宾虹又和二弟懋赓、族侄石珊与崇保一起从金华回到歙县参加府试,结果他又和著名国学家汪仲伊的长子汪吉修一起名列前茅。

黄宾虹17岁考上秀才后,20岁的时候又回歙县应试。这时和他一起考试的有洪坑洪荩臣的儿子秋潭、印潭二位,没想到这二位日后竟成了黄宾虹的两位大舅子。黄宾虹在歙县应试的时候,洪荩臣的大哥常被县衙邀去帮助看考生的卷子,当他看到黄宾虹的卷子后,觉得这个考生的答卷不同一般,认为此人日后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便借故找黄宾虹闲聊,问他读过哪些书,喜欢写什么、画什么。

黄宾虹一一回答,洪荩臣的大哥不禁心中暗喜,回去后立即向洪荩臣说了,说是谭渡的秀才黄宾虹文才不凡,可以把洪荩臣的长女洪四果许配给黄。

洪荩臣夫妇听了大哥的建议后,想亲自见见黄宾虹,然后再作定夺。洪荩臣和黄崇惺家有来往,于是便到了黄崇惺家里。

这时候,黄崇惺已经在闽中过世了,他的夫人鲍氏已回到故里。洪荩臣和鲍夫人商量一番后,便请崇惺的小弟崇健到黄宾虹家里把他请了过来。

这时的黄宾虹已从金华回到谭渡长住了下来,因他的二伯父有华公没有去金华经商,一直留在谭渡务农,所以他就住在二伯父的家里。

洪荩臣见到黄宾虹后,先说起了自己的大哥与黄宾虹闲聊的情形,又问起他的读书习艺情况。

之后,洪荩臣让黄宾虹画一张画看看,又让他写了一首诗。洪荩臣回到家里后,向夫人细细说了黄宾虹的情况,认为这是一桩很好的姻缘。

于是,他们就请崇惺夫人鲍氏做媒,先向黄宾虹的二伯有华公说明此事,有华公又亲自赶到金华,向黄的父亲定华公说明议婚经过,定华公夫妇二人也甚满意,便决定了这门亲事。

1886年,22岁的黄宾虹正在扬州做事,有华公把他召回,让他与洪四果成婚。黄宾虹到金华把双亲接回谭渡后,与洪四果正式举行了婚礼。

洪四果过门后,黄宾虹对这门亲事也非常满意。他曾说过,洪四果自从19岁嫁到他家后,节俭贤淑,对公婆孝敬恭顺,甚得二老欢心。

1887年,定华公夫妇返回金华后,黄宾虹还要到南京、扬州谋生,就任两淮盐运使署的文书之职,于是暂把洪夫人送回洪坑娘家居住。

两年后,浙江七府洪灾泛滥,定华公的生意不能维持,全家便迁回谭渡,不久又做起了制墨生意。洪夫人此时也从娘家回来侍奉公婆。黄宾虹原来都是在二伯父有华公家居住,现在全家都回到谭渡了,要有一个正式居住的地方,这时,洪夫人知道黄氏族人黄辅之有一处房产怀德堂,便找到黄的遗孀,用自己的积蓄把房子买了下来。

黄宾虹当年在家乡治理水利、参加革命党的活动、铸造钱币等等,洪夫人都亲身经历过,全力支持夫君的事业,从无一句怨言。

后来因铸钱案发,黄宾虹出走到上海,生活安定下来之后,便于1910年秋天把洪夫人和子女一起接到上海居住。

这时洪夫人已经生了五个子女,除了长女映宝在谭渡外,其余子女和父亲一起前行。他们走的是水路。

这时黄宾虹的心境已经不同于往日的抑郁苦涩,他还在《江行杂咏》一诗中记述他和全家人一起赴沪的心情:“……田舍接遥浦,欣欣花竹明。雨霁得开颜,江行待放关。推篷未岑寂,饱看米家山。”

黄宾虹在上海《神州月报》任专栏主笔时,每天读书、作画,还要到报社上夜班,甚为忙碌,洪夫人悉心照顾丈夫起居的同时,还要照顾好儿女们的生活。让人难过的是,黄的二子一女相继去世,夫妇二人悲痛不已,加之洪夫人对上海嘈杂的生活环境也不太习惯,便于1914年携三子映明回老家谭渡居住。

1936年,洪夫人在谭渡去世,享年69岁,黄宾虹特意撰写了《洪夫人行状略述》一文,表达自己对夫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