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出生于平民富有之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大封诸侯,他封同母弟弟叔度于蔡地,建立蔡国。蔡国在今河南东南部,驻马店东北部。周定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47年,楚国灭亡蔡国,蔡齐侯逃至江西,建都城“望蔡”。古时以西为上,由于其地处古吕,即今河南新蔡、州来,即今安徽凤台之西,故称上蔡。此后,上蔡为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一带。

公元前280年,在上蔡城东门里世代居住着一户李姓的人家,他们生活富裕,膝下只有一女,为此男主人非常忧虑,他担心自己偌大的家业无人继承。好在这年冬天,妻子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到次年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挺鼻明目,前额宽阔,落地后啼声非常响亮。李父欣喜异常,为这个寄托他一生希望的孩子起名为李斯,字通古。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李斯由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长到两三岁时,已显得乖巧可爱,聪慧灵敏。于是父亲便试着教他一些《诗》上的诗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小年纪的李斯,对诗竟然表现出特有的灵性,教授不消两三遍,便能熟记成诵。

于是,父亲便倾自己所学,悉心教授这个爱子。李斯也怪,从小就对书有一种天然的偏爱,父亲在教会他读书识字后,他便一头扎进了父亲的书屋,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书屋几乎成为他生活的乐园。

不幸的是,这一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将战火烧到了楚国的每个角落。楚顷襄王兵败城破,逃往陈地,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并在这里建都,称陈郢。为了安全起见,楚顷襄王还以上蔡为别都。

上蔡既然成为别都,就要建立楚王离宫,这就无形中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李斯的父亲只得卖掉一部分庄田缴纳税负,这使李家的日子一下子也过得紧巴起来。好在李家薄有余财,日子将就着还能过下去。

转眼间,李斯到了可以进学馆的年龄,这时的李斯已经在父亲的教育下,能够熟读《诗》三百了。并且开始询问什么是《风》《雅》,什么是《颂》等有关知识,有时会把父亲问得张口结舌。父亲意识到孩子已处于启蒙时期,需要把他送入学馆。

李斯入学后,开始学习《尚书》《春秋》《左传》,再大一些,便读《易》和《礼记》。李斯聪悟过人,学的课程不但能够背诵,而且能够讲解。学馆的先生得到这个高才弟子,喜出望外。

他为李斯另辟学径,教李斯撰文及篆刻。经过几年的磨练,李斯的文章气势磅礴,辞句瑰丽,他不仅通晓古今文字,而且善虫书、篆刻。其刀法急回疾下,遒劲有力。

在学馆的课程之外,李斯还博览群书,研读诸子百家的其他著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不同学派的著作,钻研《六韬》《晏子春秋》《墨子》《商君书》《鬼谷子》《司马法》等著作的异同,在长期的学习中,他对荀卿的论述尤其喜爱。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李斯十八岁了。这一年,上蔡郡的郡守为了选拔人才,举行学业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员都是由各县选拔推荐的,其中有二十来岁的学子,也有三十余岁的壮年及两鬓花白的老者。考试揭晓,李斯成绩卓著,竟然获得第一名。

一个初出学堂的学子,竟获得郡试第一名,他的成绩轰动了整个上蔡郡,人人都羡慕老李家出了一个青年才俊。郡守特在郡衙接见了李斯。郡守以四书五经为题,提了很多问题,李斯都应答如流,并且博引旁征,别释新义,令郡守惊奇不已。不久,郡守就破格将他招辟为郡里的小吏。这样,年纪轻轻的李斯,就为家里挣上了一份不菲的俸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