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曾经邀李斯一道参与编写《吕氏春秋》,却被李斯断然拒绝。李斯的理由是:文章本小技,于道未为尊。话虽如此,然而,李斯的内心深处何尝不想著书立说。但他无法去做。他知道,他最好的朋友韩非正在著书,他相信那必是一部不朽的大书。即使他著书,也是注定不能超越韩非的。就像李白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李斯不想做无用功,不想在不属于他的领域徒耗精力。
李斯拒绝编写《吕氏春秋》,让吕不韦很是不快。此后,每当李斯向他请求授事任命时,他都虚与委蛇地应付过去:“哎呀,李斯,君之才华盖世,可委屈不得。且再多等待数日。本相不予君委任则已,一委任必是高官要津,包君满意。”
政治家的承诺就如同誓言,你如相信你就是傻瓜。当你日后因为曾把这些话当真而后悔莫及之时,要怨也只能怨自己,因为你自愿放弃了不相信的权利。
北宋的苏东坡先生,二十一岁就高中榜眼,风头一时无两,仕途不可限量。然而,他的性格太浪漫、太天真、太偏重感情。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句的人,绝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听过众多政治家对他的承诺,然而却无一成真。
譬如:宋仁宗在得到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后,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欧阳修在读过苏东坡的文章后,惊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结果呢?东坡兄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能得志。
东坡兄在其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叹道:“我一生有三不如人,下棋不如人,喝酒不如人,做官不如人。”这最后一个不如人,最为他看重,也最令他心有不甘。
李斯和东坡兄不一样,他天生就是做官的料。他自然不会眼巴巴地干等着,他无时无刻不在主动地挖掘着机会。李斯深知:在商场上,没有善意,没有恶意,只有生意。在官场上,没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只有上下级。
古往今来的官场,均可比拟为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的那个阶级,则会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李斯没有看错,吕不韦始终对他留着一手。别看吕不韦话说得冠冕堂皇,心中却早就有了决不任用李斯的打算。
郑国要离开咸阳了,吕不韦已经批准了他的计策,并命他全权主修他规划的水利工程。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郑国和李斯两人把酒话别,却均是满腹心事,酒喝得少,话说得也不多。李斯不明白得偿所愿的郑国为何看上去如此忧伤。
李斯虽然对郑国心存感激,但他并不认为郑国是自己的朋友。一个人过了二十五岁,便不可能再交到真正的朋友。李斯知道自己将再也交不到朋友,他并无伤感,他也不再需要朋友。韩非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始终这么认为,他相信韩非也和他有着相同的感受。像韩非这样的朋友,能交到一个就足以招致全天下的人妒忌,如能交到两个,恐怕就连老天也会妒忌。
马车催促郑国起程。郑国这才开口问道:“李兄在相国处可还如意?”李斯并不想向郑国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便答道:“食有鱼,出有舆,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郑国哈哈大笑,道:“李兄何必瞒我。李兄志向之大,郑国岂能不知。郑国将别君而去,望李兄多多保重。郑国别无所赠,区区薄礼,望君笑纳。”说着,递上一个沉甸甸的包裹。
李斯解开包裹一看,但见金灿灿一片,晃得他几乎睁不开眼。李斯急道:“这如何使得,李斯担当不起。郑兄远行,正是用钱之时,如此厚赠,李斯不敢收。”李斯极力推辞。郑国强令他收下。
郑国道:“宝剑赠烈士,红粉送佳人。李兄欲申志扬名,立功当世,此金虽少,或能于君有开路之用。请不要推让。郑国此去,兴修水利,不乏聚敛之机,不出数年,虽千金万金也易得。”
李斯惊道:“郑兄莫非要侵吞贪污?”
郑国苦笑道:“李兄不懂的,郑国必须贪污。”说完,朝李斯一拱手,上车远去。
李斯的确不懂。他知道,某些军权在握的将领,为打消君王对自己的疑心,会故意贪污不法,自污形象,授君主以柄,安君主之心。但郑国只不过是个水利工程师,想来也不该有必须贪污的苦衷。李斯想不通。等他想通,那已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郑国离开咸阳后,李斯越发觉得孤单。以咸阳之大,他居然再也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当然,除了吕不韦之外。
吕不韦虽不起用李斯,却常喜欢邀李斯闲谈,然而每次却都欲言又止。吕不韦是个爱面子的人,他不说,李斯也就不问。谁让他的前途就掌握在面前这个混蛋手中呢。两个人就那么枯坐着,大眼瞪小眼,结果就搞得像两个禅学大师聚在一起似的。
李斯有着灵敏的政治嗅觉,他多少能猜出些吕不韦的难言之隐。因为每次吕不韦找李斯闲谈,都是在他从太后宫中回来以后。吕不韦一个月总要到太后宫中行走十余次,每次回来,连走路都会摇摇欲坠,两腿发飘,像是干过了极重的体力活,心情也是大差,只是不停地唉声叹气。李斯推断,吕不韦想告诉自己的事情,必定和那位深居宫中的太后有关。但他不说,李斯也不便问。
吕不韦已经很久没找李斯闲谈了。这仿佛是一种信号,表示李斯已经在相国面前失宠,于是舍人们见到李斯,也就不再像往日那般客气。李斯一笑置之,并不计较。他知道,吕不韦只是暂时地冷落自己,不为别的原因,而是吕不韦需要慢慢消化他对李斯的怨气。对此李斯也无能为力,辩白只会让情形变得更糟,除了等待,他已别无良策。
李斯已经在相国府等待了两年,他并不在乎继续等待下去。他有预感,等待即将结束,他必将被召唤。李斯的信心,来自他对当前秦国形势的判断。
如前所述,当李斯决定将自己推销给吕不韦时,他便已经为未来的秦国勾载出一幅三足鼎立的蓝图。吕不韦、太后、秦王三人各为一足,互相牵制,互相争斗。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而且比他预计的进度提前了许多。吕不韦自不消说得,新贵权势暴增,咄咄逼人。秦王嬴政深藏未露,但从吕不韦和太后对他的忌惮便可以看出,其实力也绝对不容低估。
对最高的权力宝座来说,三个屁股明显是太拥挤了。谁都想独自霸占宝座,将另外两个踹下去。太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了,他蓄家童数千,养舍人复千余人,清洗原有的朝中官员,任以自己的亲信,吕不韦的权势,正在被一点点地蚕食。
吕不韦不可能无动于衷,身为官场中人,他自然清楚,一旦失去权力,将会是什么下场。吕不韦不来找李斯,李斯也乐得静观其变,反正不管吕不韦的策略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少不了他李斯的用武之地。所以,吕不韦不邀自己闲谈则已,一旦来邀,必是委以重任无疑。
十天之后,吕不韦果然派人来邀李斯前去闲谈。李斯为这次迟到的闲谈作了充分的准备。他知道,这次吕不韦终于是要授职给自己了。他列举了几种可能性;一是命自己出任九卿之一,这是最好的两种可能;二是命自己假装投靠太后,实则为吕不韦充当内应,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吕不韦还没有对自己信任到这种程度,肯定会担心弄假成真;三是让自己充当秦王嬴政的讲习老师,既教导年少的秦王,又能随时掌握他的思想动态,这也是一种相当有诱惑力的可能;四是派自己监军,插手军队事务,为吕不韦培植军方势力,这种可能性也相当不错。其余的可能性还包括派自己到地方当郡守,或是让自己出使外国,等等。
对这潜在的多种可能,李斯都详细考虑过自己不同的应对策略。所谓谋定而后动,等到临场再做反应是来不及的。李斯暗自压抑住内心的兴奋。他即将告别被圈养起来的舍人的身份,正式踏上仕途,开始独当一面。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他深信,内外交困、急于反击的吕不韦,一定会给他一个好的开始。当李斯昂首进入吕不韦的寝宫时,他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吕不韦正襟危坐,精神看上去尚可,他不动声色地看着李斯,道;“多日未见先生,不要见怪。老夫近日事务繁杂,无暇分身,不得和先生清谈,深引为恨。”
李斯心里一笑,口中却道:“天下安危,社稷所望,系于相国一身,相国当保重身体才是,何必事必躬亲。”
吕不韦道:“正待先生为老夫分忧。”
“敢问相国欲委李斯何事呢?”
吕不韦心中不快,“李斯这小子从来不肯痛快应承,总要他先出牌,然后再作决定。狡猾的楚人!”吕不韦道:“老夫欲进先生为郎,未知先生意下如何?”说完,吕不韦眼睛紧盯着李斯,贪婪地窥探着他的表情。
李斯闻言,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大失所望,他所有的应对策略此刻全都派不上用场,于是沮丧不可阻挡,尽数写于脸庞。吕不韦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安排,心高气傲的李斯万万没有估算到。李斯这才发现,吕不韦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善良,吕不韦恶毒得很。现实是如此残酷,他来之前所设想的最坏的一种可能性,现在听起来都像是痴人说梦。
要了解李斯屈辱的心情,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中央官职设置。秦国官僚,最高级别为三公,分别是相国、御史大夫、国尉。其次为九卿,分别是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三公九卿共同构成秦国的最高决策层。其中,郎中令所管辖的是一个强力部门,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及殿中侍卫之事,相当于是秦王的秘书处和警卫处,位高权重。
郎是郎中令的下属,掌守门户,出充车骑。郎这个职位没有固定编制,往往多达千人,俸禄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由此可见,郎实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官职。郎一般由贝选、荫任、军功特拜来产生,可谓个个都有来历有背景。要在这一众同事中熬出头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斯必须马上做出决定。他虽然未曾和吕不韦对视,但已能感到吕不韦眼中那刺骨的寒意。吕不韦如今不比往日。以前的吕不韦,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凡有所求,无不如愿,因此心态上比较平和,偶遭忤逆,也能容能忍。李斯以前敢和吕不韦唱反调,先是拒绝参与编写《吕氏春秋》,再拒绝接手送入太后宫的任务,便是利用了吕不韦的这一点。
如今的吕不韦,正处在一生中少有的低潮期,接连的挫折和巨大的心理落差,已让他到达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吕不韦,俨然是一头易怒的雄狮,稍不顺心,便可能会暴跳如雷,行为过激。李斯自然知道好歹,事不过三,今天自己绝对不能再拒绝吕不韦的提议。否则,吕不韦盛怒之下,要弄死他,只不过如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
况且,吕不韦毕竟是政治家,不是慈善家,李斯吃了吕不韦这么久的白食,再不为他出力,于情于理,也确实交代不过去。李斯于是拜道:“多谢相国抬爱,李斯不敢辞。”
“如此说来,你是应允了?”
“相国知遇之恩,李斯欲报之久矣。只是李斯担心,此去为郎,人微位卑,终无助于相国。”
吕不韦至此方才露出笑意,他道:“先生此言差矣。有心报恩,虽贩夫走卒,其必能有吾所利。无心报恩,则虽富有四海,拔一毛利我而不为。老夫荐先生为郎,职位虽卑微,其中却自有深意。”
“李斯愚顽,望相国垂示。”
吕不韦打了个哈哈,面容忽又严肃无比,道:“先生可知今郎中令为何人?”
“纲成君蔡泽。”
“先生可知蔡泽?”
“李斯只闻其名,尚无缘得见其人。”
吕不韦道:“蔡泽,历事四世,秦之老臣,老夫所据相国之位,原为蔡泽所有。此人虽已失势,但苟赖资历,犹得任九卿之郎中令,此人素与老夫不甚相睦,老夫欲行事,此人每多阻拦。如今先生可知老夫用意?”
“李斯明白。”
吕不韦满意地点头道:“先生果然乃盖世奇才,一点便通。先生既然已经明白,不韦也就不再多费口舌。先生放心前去赴任,不韦暗中自会扶持于你。先生如有所求,尽管开口。”
李斯老实不客气地道:“李斯愿得五百金。”想当年,吕不韦从邯郸只身奔赴咸阳,摆平华阳夫人,也只用了五百金而已。两相对照,李斯可谓狮子大开口直至解颐了。但吕不韦连嗝也没打一个,便爽快地同意了。
李斯这么漫天要价,其实也自有考虑。李斯抓准了吕不韦的心理,只有狠心要价,才能让他相信自己是个办事负责任的人。吕不韦在他身上花的钱越多,便会越发一厢情愿地相信他的忠诚。
吕不韦虽然富甲天下,但五百金对他来说也不能算是一笔小数目。你吕不韦既然在我身上投资了五百金,总不能看着它打水漂吧,把我扶上马再送一程便成为必然。有了五百金,上下活动,收买人心,在千余名郎官里脱颖而出也将变得轻易许多。
虽然五百金到手,李斯一出门还是气得狠狠地骂娘:“吕不韦啊吕不韦,你这分明是在坑我!”
一言以蔽之,吕不韦就是让李斯到蔡泽手下去当卧底。几年前,还是吕不韦独掌朝政的时候,郎中令蔡泽领导的便已是一个独立的衙门。一手遮天终归是遮不牢的,还有手指缝不是。蔡泽个性刚强善妒,历来对吕不韦的命令阳奉阴违,根本就不买吕不韦的账。
他心里不平衡啊:“想当年老子当秦国相国的时候,你还不过是邯郸的一个下贱商人。如今爬到老子头上拉屎撒尿,老子斗不过你,老子忍,但时常给你使使绊子,过过干瘾也是好的。”失势的官僚,有如被抛弃的怨妇,一般眼睛都是通红通红的,不是因为哭得太多,而是妒火在瞳孔里噼啪燃烧。
其实,郎中令虽然远不如相国尊贵,但仍称得上实权在握,蔡泽见到秦王的机会,比其他八卿都要多。由于郎中令负责秦王的安全保卫工作,通常都会由秦王极其信任的人来担任,一般不会轻易撤换。吕不韦可以把其余八卿像搓麻将牌一样地洗来洗去,却愣是不敢动蔡泽。一旦他撤掉蔡泽,换上自己的心腹,无疑就等于昭示全天下:秦王的性命就操在我吕某的手里,我想杀就杀,想剁就剁。
倘果真如此,则吕不韦便是自踞炉火之上,天下皆以为其心必存异志。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即便他有簧舌三千,也休想辩得清白。吕不韦并无心谋反,他很清楚,揽权绝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适可而止。所以,蔡泽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尽管有些碍手碍脚,却还能一直安稳地待在茅坑里。
蔡泽当年从燕国布衣一跃成为秦国宰相,也算是暴发户出身,但他偏偏对其他暴发户怀着浓厚的敌意,很是看不起。吕不韦拉拢过他,不成,反遭其讥笑。当近日在秦国政坛强势崛起时,也曾试图笼络蔡泽,蔡泽拒绝他时,不仅讥笑,更是再加上了辱骂。越新越大的钞票,越惹人喜欢。越新越大的暴发户,越招人憎恨。
可想而知,李斯作为吕不韦的人,在蔡泽手下做官,境遇将是何等悲惨。蔡泽定然会像防贼一样地防着他。蔡泽对吕不韦都敢使绊,对一个小小的李斯,那还不得又踩又压,打成人渣,也好给吕不韦一个教训:别再派人来了,在我这里,你吕不韦说了不算。
李斯骂完娘之后,慢慢冷静下来,开始审视事件积极的一面。相国府终非久留之地,现在去到王宫,虽说只是任郎官而已,但好歹是个官,有个名分。自己毕竟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成功地进了官场,而且不用出卖色相,也不用花钱买道,荷包里还先净落五百金的活动经费。
只要能进这个当官的圈子,领到当官的执照,万事都好商量。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我李斯曰:“官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巧合的是,郎官的职责还就是执鞭御车。难道,冥冥中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