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经济治国的思想

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的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范蠡经济思想的主导内容是经济治国。这不仅对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来说是先进的、有远见的,而且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经济是基础,只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人民富足了,安居乐业了,国力强盛了,才能与列国抗衡,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懂得这个道理,他在越王勾践战败处境十分艰难之时,向勾践献出了经济治国之策。他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这三句话译成今意是: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战争的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算懂得货物的价值。也只有把时和用这二者的关系搞清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在这里可以看出:范蠡向勾践进言的大前提是“知斗则修备”,是为了富国,为了国家强盛,为了战胜敌国。所以他主张发展经济,开展货物贸易,加强对商品经济的指导和管理,其目的是“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范蠡的经济治国思想来源于他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考量。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足、将士大多贵族出身,于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整体呈现两大特点,那就是人数少、时间短。

吴国自阖闾以来征伐不断,西征楚国,北上争霸,导致自身实力损耗。夫差当时继位仅仅三年,吴国国力早已不复巅峰。而同时期的越国的损耗也不大,夫差与勾践之战各有重创,继续打下去即使杀了勾践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勾践的求和恰恰给了夫差一个台阶下。所以,夫差没有杀死杀父仇人、阶下囚勾践,并非妇人之仁,而是出于政治考虑。

而从当时的大环境上来说,春秋时期国力均等的互换人质、国力悬殊的弱国向强国送人质可以很好的保证两国的和平,人质起到的是牵制和妥协的作用。对吴王夫差来说,勾践就是人质,可以用他牵制越国。倘若把勾践置于死地,夫差得一时之爽,但得利的却是勾践的亲族。越国马上会有新王,届时夫差得到最大可能是又一次和越国的战争。

夫差之所以三年不杀并放回勾践,主观因素是认为勾践没有机会翻盘。当时越国大部分土地、税收都掌控在吴国手中,也就是说,越国可以挪动的经济、物资、军备都很小,可惜他看错了勾践,回到越国后勾践卧薪尝胆、躬耕田地、礼贤下士,以自己为榜样点燃了越人复仇的怒火;同时他表面上放权,将一应大权都交给大夫文种,并派范蠡到吴国为人质,摆出一副以吴国为尊的姿态,成功的迷惑了吴国上下。

此后,越国崛起于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与励志,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他选择的范蠡的经济治国思想政策方向,比如“七术”之策,以“美人计”“离间计”等搅乱吴国朝堂,同时勾践下令早婚早育,男不能超过20岁、女不能超过15岁,不婚者父母入狱,婚后不育者征收高额的税费,短短几年越国人口大增,兵源得以保证。

事实上,整体来看与其说夫差执着于中原争霸,导致对越国的失控使得后来被越国所灭,倒不如说吴国是败于自身的“穷兵黩武”造成的资源匮乏,即人口减少、物资凋敝、民怨沸腾。也就是说,夫差的阴沟翻船和勾践的绝地翻盘事实上都具备不可复制性,假如勾践沉沦、夫差灭越后休养生息,自然都没了后来越国吞并吴国的事儿。

公元前473年,趁着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夫差领军北上争霸,在范蠡的一手策划下,勾践挥师攻入吴国都城。回军的夫差兵败逃到了姑苏山。结果他想重演三年那一幕,派人向勾践请降,希望勾践念及当年的不杀之恩放过他,没想到勾践一口回绝了使者的请求,非杀夫差不可。

夫差在绝望与怨悔之中选择了自杀,吴国也因此灭亡。多年的屈辱得以扫雪,勾践迎来了人生的顶峰:他迁都琅琊,北上会盟诸侯,各诸侯国承认勾践的霸主地位。

勾践的成功,与其说是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成功,不如说是范蠡的经济治国思想的成功。我们从后来勾践一系列的作为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勾践,这一切是不可实现的。

勾践功成名就后,立即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他不仅嫉妒臣下的功劳,而且还忌讳过往的种种不堪。此时,他在吴国为夫差当牛做马时候的一切,那些目睹过他不堪经历的见证者已经从他的功臣和左膀右臂变成了他的仇人,他们活着,自己的荣耀就存在污点,洗刷不去。

第一个:勾践的患难妻子勾践王后。勾践战败时曾匍匐在吴王夫差脚下说“躬亲为孥,妻亲卫妾”,王后陪着丈夫一同在吴国为奴三年,住在阖闾墓旁边守坟、喂马、除粪以及各种侍候吴王夫差的活,比如夫差要骑马,勾践要匍匐在地让夫差踩着身子上马,比如夫差晚上睡不着,勾践王后要洗干净了进宫侍寝,替夫差抚顺睡前的烦恼,甚至陪完夫差还得给别国使臣侍寝,一国王后宛若名妓……

于是,勾践灭吴后,被迫给丈夫戴了许多顶绿帽子的勾践王后“自杀”而死,做为男人的屈辱甚至还在作为王的屈辱之上,王后不死,勾践心中的刺都拔不掉,于是,她理所当然的死了。

第二个:勾践的首席智囊范蠡。勾践王后死后,范蠡心惊胆战,他终于深深地了解勾践或者说任何君王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本质,于是选择了功成身退,偷偷离开了越国,隐姓埋名,成了勾践死亡名单下的唯一一个逃脱者。据说他化名陶朱公,携手西施泛舟西湖,还依靠过人的商业天赋挣下了好大一份家业,年老善终。

第三个:越国得胜的第二功臣、“七术”之策的提出者大夫文种。他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急流勇退,反而认为勾践是厚道仁义之君,结果没多久不念旧情的勾践就给他安上一个“怀怨恨作乱”的罪名,逼其自杀,眼睛都不曾眨一下。

就这样,越王勾践尽去能臣,自己安享荣华。

这也是那句“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典故的由来,而古往今来历史也用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仁慈不过是帝王的伪像,无情才是是帝王的常态,伴君如伴虎莫过于此。

反观范蠡,比人高明之处也在于此。他在利用计然之策振兴越国,灭吴称霸之后,悄然离去,泛舟西湖,继续用计然之策经商致富,继续充当人生的赢家,受到万世的景仰。他不恋富贵,富贵却如影相随;他不恋钱财,钱财却挥之不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