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盘算好自己的事,率兵下山。他知道自己还不能走,一是因为自己还有未了之事,二是因为他还要送勾践一程,他知道勾践也还有未了之事,那就是他还要当上诸侯之王,还要称霸诸侯,做中原盟主。他有此心,范蠡也有能力,便按越王勾践称霸中原的意图,率军10万,号称20万大军从太湖沿邗沟北上。
旌旗蔽日,战舰如云,吴国水陆大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挥兵北上。范蠡在外交上捭阖自如,与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礼仪相见,不像吴王夫差当年以武力相挟,故所到之国,君臣笑脸相迎,待为上宾。
齐国和晋国两个万乘大国也为范蠡的才干和仁义所折服,齐平公消除了越将要伐齐的疑虑,对范蠡邀他黄池会盟欣然应诺;晋出公权衡利弊,表示愿意让出盟主的位置。范蠡穿梭中原各国,表明越国愿与各国世代修好,各国都愿推越王勾践为中原盟主。
三年之后。不寻常的一个夜晚。吴宫文台,灯光通明。欢声雷动。越国君臣、军民正在举行盛大宴会。祝越军北伐中原大捷;庆齐、晋、宋、鲁、楚等诸国尊越为霸;贺周天子封勾践为“东方之伯”。
被祝、被庆、被贺主角勾践端坐北面,右边坐着王后姬玉,左边坐着王子鼫。身后坐着或站着王子、王女、贵人、侍人、卫士等。
范蠡、文种、舌庸、苦成、皓进、皋如、欧阳等大臣和水陆师将军依次坐在东西两边。每人面前几案上佳肴、陈酿、水果、食品一应俱全。
仪式程序复杂。祭天、祭地、祭祖宗、祭死去将士。王后祝酒,王子祝酒,大臣祝酒,将军祝酒,拔萃甲兵敬酒,百姓老者敬酒,各国使者敬酒,周天子特使敬酒。祝敬一次,欢呼大王英明、大王万寿一次。
祭毕,敬罢,献舞:吴国舞,越国舞,宫廷舞,山野舞,男舞,女舞,混合舞。勿论粗野、温柔,全是展现大王勾践赫赫功绩。最后是歌舞、仪式高潮。乐师、歌师、舞师一齐登场。鼓声之后,琴声飞扬,舞者狂舞,歌者劲唱。
群臣兴奋激动地“乎!乎!乎!乎!”叫着,朝着大王,王后,王子笑着。
勾践端坐,笑无喜色。王后亦同身后王子说话,似乎对歌舞不感兴趣。人们只顾欢呼,喝酒,没有关注勾践一家仪态颜面。
宴会结束。在欢送万寿万福大王一家离开文台后,范蠡没有回住所,径直到了水师驻地,悄悄找到了西施。这个为了他舍身为国的美丽女人,他什么都可以放弃,唯独她,纵使是天涯海角,也必须带上她。早在攻破吴国王城时,范蠡就在众多宫女中找到她,并把她安置在水师驻地,为的是有一天,带上她从水路远走高飞。
这个愿望,到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
范蠡不打算悄无声息地走,他要走得光明正大,走得了无遗憾。他要给所有人一个交待。当然,他也不愿大张旗鼓,弄得尽人皆知。
……
勾践在吴王寝宫大王床上,一觉睡到次日下午,起身,见几案上有范蠡奏简。取过一看,只见上书:臣闻主辱臣死。昔者,大王辱于会稽,耻于石室,臣所以相随不死者,欲隐忍兴越。今吴已灭,中原诸国已尊王为霸,请大王免臣之罪,乞无用骸骨,老于江湖。祝大王万寿万福,越国繁荣昌盛。
勾践阅毕,双手发抖,尖声高叫:“来人!”应声来了军卫(卫士头)王蛇。“走!”
“大王,去何处?”
“大将军下榻处!”勾践乘车来到范蠡住处。范蠡正在写简,闻听门口卫士叫:“大王驾到!”慌忙将简藏起。整容振衣,迎了上去。
此时,勾践已进屋,范蠡慌忙跪下叩首:“不知大王驾到,有失远迎,请大王恕罪!”
勾践:“平身!平身!大将军为何要离开寡人呢?”说完把上前拉住范蠡衣服,哭出了声,掉下了泪。
这情形使范蠡想到在石室时曾经有过。范蠡从大王神色中,感到勾践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决定尽快离开越国。但又想,匿声而去,恐生事端,故而还是写个奏简,毕竟事君二十多年!
刚才见大王带着军卫来,吃了一惊,大王是否以“背君”之名,将己诛杀?见大王神情恻然,泣下沾衣,心里踏实了。说:“大王,臣已在奏章上写明。”
勾践拉住范蠡之手摇着:“寡人赖将军之劳,才有今日;越国百姓赖相国之功,始人旺谷丰;寡人正欲图报,将军为何弃寡人而去呢?大将军,收回奏简吧!”
言之切,情之殷,留之诚,令人感动!
瞬间,范蠡想到:是自己多心?
不!马上坚定了自己想法。对大王说:“大王知道,臣做事一向深思熟虑!”
“大将军留下,孤把越国分一半给你。”勾践恳求许愿。
“大王!臣不是为江山追随大王。”范蠡回答。
勾践松开范蠡之手:“大将军,孤再问,留与不留?”
范蠡笑答:“不留!”
勾践脸色变了:“留则与子共国,去则妻子为戮!”
范蠡不为所动:“大王,妻子何罪?死生由王,臣不顾矣!”
“何处?”
“泛游江湖。”
“可否再思?”
“臣听君命!”范蠡想给勾践一点希望,有助于自己行动,所以这么答了。
勾践环顾范蠡房间和几案。范蠡担心勾践发现自己刚才所写之简,那可是“背君”证据呀。所幸,勾践眼光瞟了一下便挪开了。叹了口气,向王蛇挥手,走了。连范蠡给他施礼,他都没看。
勾践走后,范蠡担心夜长梦多,匆匆吃了晚饭,告卫士们,出去走走,离开住地,朝文种住处走去。第二日,大王勾践使人召范蠡,得知范蠡已走,骤然变色,问大夫文种;“蠡可追乎?”
文种答道:“蠡有鬼神不测之机,善谋天时地利人事,追之晚矣!”
勾践叹道:“孤事事听命于他,为何要走呢?”
“人各有志吧!”文种只好如此说。
“文大夫知他到何处吗?”
“不知。”文种答道。范蠡曾向他透过欲去齐鲁之地。但他清楚,这话不能给大王讲。
文种退朝回到下榻处,见几案与昨日有异,仔细一看,一堆竹简中,一束特别。抽出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范蠡亲笔。何时放至此处呢?范蠡有功夫,定是昨晚,文种展开,只见简上鸟体篆文写道:
少伯致子禽,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功成需抽身。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嫉贤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蠡顿首。
文种看后,把竹简扔进火炉,心想:“少伯过虑了吧。”
勾践回到后宫,怏怏不乐。
勾践对越后说,“范蠡走了!”
“走了好啊!”姬玉兴奋地叫了一句,旋即大惊失色:“范蠡到何处去了?”
“不知道。”勾践见姬玉神色不对,有些奇怪。
“走多久了?”姬玉急问。
“卫士禀报,昨夜就走了。”
“如何走的?”姬玉抓住勾践衣服,手指发抖。
“水师禀报,十船长独山不见了,孤想是坐船走了吧。”勾践不以为然地说。
“派兵追了吗?”姬玉声音变了。
“没有。”勾践不知姬玉对范蠡出走为何着急,“汝不是说,让王子先治政再治军。范蠡一走,王子正好做大将军吗?”
“大王好糊涂啊!”姬玉扯着勾践衣服说,“大王忘了越国如何复兴的,忘了如何当上霸主的。范蠡若去辅佐别国君王,大王的江山、霸主……会跟夫差一样!”
“明白了!”勾践头上冒汗,“孤想着走了也好。忘了此人翻天覆地的本事。如何了得!”
“派兵追呀!”
“文大夫说来不及了。”
“他二人是一伙的!”
“孤真糊涂。来人!”
“范蠡背君亡走,疾带人将其追回!”勾践大声说。
“追不回就地诛之!”姬玉补充说,“此事莫惊动水陆两师,以防兵变。”勾践听王后如此说,又补了一句:“别让朝中大臣知道。”
“遵大王、王后之命!”
“追不回来,孤就杀了范家余人。”
姬玉笑道:“大王糊涂了。追不回来,封地百里给范蠡,令良工塑金像立于王宫,以示大王不忘功臣。”
第二天早朝,越王勾践就向满朝文武宣布范蠡离开会稽。既然走人,也就谈不上分国而治了。越王勾践当即传令全国:把会稽赏给范蠡作为奉邑。这一招做得很漂亮,既保了江山又保了面子,众臣都认为越王讲仁义,重义气。
越王勾践还在姑苏王宫早朝上煞费苦心地表演时,范蠡的巨船已披着江南春天灿烂的朝霞,悠哉游哉地漫游在美丽的太湖中。
而文种看了范蠡的信,将信将疑,他对越王勾践还抱着幻想。为了安全着想,他就称病不朝,不干预勾践的国政大事。
范蠡果真是一个预言家。文种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荣华富贵,悲剧就降临了。有人诬告文种称病不朝是蓄意谋乱,这就为勾践找到了一个借口,其实早在越灭吴时他就已经容不下这个与范蠡同样才智出众的大夫了。
于是,他派人送来一把剑,并传话道:“当年你教我伐吴,有七条计策。我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条计策在你脑子里,你准备干什么用呢?你还是带着它,替我到地下献给先王吧!”
文种接过宝剑一看,正是当年吴王叫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宝剑。文种这才想起了远在天涯的老朋友范蠡,喟然一叹。这个忠心耿耿辅助越王勾践复国、报仇、称霸的谋臣,就这样含冤饮剑而亡了。
“敌国灭,谋臣亡”,这个历史典故,也许就是这样留下来的。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杀功臣的事数不胜数,文种式的悲剧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着。对于那些智谋出众的功臣宿将来说,他们的功劳本身就是“罪孽”。
在勾践之类的君主那里,功与罪的关系是颠倒的。这类悲剧的不断重演,常常令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们惶恐不安。但是,事实上,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而保全自己的人毕竟屈指可数,而像文种那样自己推着自己走入火炕的人又是举不胜举!
诛杀功臣无疑是越王勾践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面。但谁也相信,含冤饮剑是文种人生历程中最悲惨的一页!范蠡、文种可谓构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范蠡是越国得以复兴的一位关键人物,司马迁说他“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同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越国的振兴,固然有多种因素,而范蠡的正确谋略,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更是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范蠡的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据史料记载,范蠡与文种等人相比,更擅长于军事。夫椒之战后,越与吴签订了屈辱和约,勾践夫妇入质为奴。临行之际,越王“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就是说,他愿意陪同勾践去吴,因为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其才能,优于文种。这一建议得到越王的允诺。范蠡军事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即入吴为奴时期就已开始。
外交斗争是军事斗争的延续。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军士,越王就想先发制人,“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阻不听,结果“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在面临亡国危险的紧要关头,勾践深悔当初不听劝止,他对范蠡说:“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
范蠡冷静地分析了越、吴两国的实力,认为继续抗击,必然彻底败亡。当务之急是尽可能保存仅有的实力,以图再起。而要实现这一步,只能是“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如此苛刻、屈辱的条件,在春秋争霸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
不图一时之胜负,是范蠡的着眼点,也是极有远见的谋略。后人以为这是范蠡为越国“定倾危之计”。实践证明,范蠡的决策是正确的。其根本任务是要让夫差赦勾践等人回国。为此,范蠡做了许多工作。
一是表面装得很老实,要勾践等人做出诚心悔改、归降的样子。“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柴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这些伪装确实迷惑了夫差。
二是买通权臣为越王君臣说情。其中最卖力的吴太宰伯嚭。此人接受了越的巨额财宝和美女,一个劲地为越王说好话:“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穷孤之士”,“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夫差是一位好大喜功,特别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听了伯嚭的话就打算在适当时候赦免越王。
三是离间吴王君臣关系,消除对越的不利因素。吴有佞臣伯嚭,亦有诤臣伍员(子胥)。伍员对越一直怀有戒心,非“吴则越”,吴与越势不两立,所以他屡屡劝夫差彻底铲除祸根:“臣闻王者攻敌国,克之则加以诛,故后无报复之忧,遂免子孙之患。今越王已入石室,宜早图之,后必为吴之患。”然而夫差置若罔闻,这固然是他陶醉于眼前胜利、欲争中原霸主的心情所使然,亦与伍员居功自傲、性格暴戾、不讲策略的作风有密切关系。夫差最终还是赦免了勾践。
公元前490年,勾践结束了在吴的囚禁生活,也开始了范蠡振兴越国的第二阶段军事实践。
其一,富国。他把恢复和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强兵要以富国为基础,范蠡不是孤立地抓军事,他与文种、计然等大臣密切配合,为越国经济的复苏做了大量工作。
其二,改革军制,加强对军士的训练。越国原以水兵为主要军事力量,“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长于水战,是越军的传统和特点。然而随着战事规模的扩大,仅有水军则难以应付战事的需要,所以范蠡把扩充步兵作为重点,建成既有水军,又有步兵,水陆结合的武装力量。
范蠡又注重军队训练,他说:“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顽强的战斗力来源于刻苦的军士训练。“越女舞剑”“陈音教射”,都是训练士卒的具体措施。
其三,营建城廓,加强防御设施。越国在夫椒之战前,实无像样的都城。公元前490年勾践归国后,建筑都城等一类防御设施,实属当务之急,此项任务就由范蠡承担。依照勾践的想法,效法越之先祖,筑城于会稽山坳。范蠡以为“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可见勾践当时只求消极的防守,而范蠡更注重积极的开拓。今绍兴城就是在范蠡所筑的越国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城内有卧龙山、蕺山、怪山,构成三足鼎峙的雄伟气势。又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道网络。既利于军事上的攻守,又便于国民生产和生活,在城建规划中,可谓独具匠心。此外,范蠡还在钱塘江南岸建起“防坞”等军事设施,在以后的争霸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是范蠡第三阶段的军事实践,他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时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范蠡十分注重选择战略反攻的时机。据文献记载,勾践返国四年起,即在鲁哀公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六年,屡屡打算兴师伐吴,范蠡均告以“未可”“姑待之”,直至十七年三月,才建议出兵。说明范蠡选择战机极为谨慎。会稽之耻,前车可鉴,贸然行动,或许会前功尽弃。
其次,在伐吴的战术上,范蠡也安排得天衣无缝,他采用的是示形诱敌,中路突破,大量聚歼的战术,即分其师为左右二军,另有“君子”六千人,为越王亲自率领的中军。先派左军沿笠泽水上游守候,又令右军顺笠泽水下游隐蔽。至夜半时分,勾践下令左右军同时向江对岸的吴军发起进攻。
吴军仓猝应战,也把军队分成两支,正中范蠡诱敌分兵之计。勾践见敌中计,即令中军渡江,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兵锋直接插向吴军的腹部。吴军大溃。这就是著名的越、吴笠泽之战。
其三,彻底歼灭敌人,不留后患。笠泽之战后,越军步步进逼,至公元前473年,姑苏被围三年后“吴师自溃”,此年十一月,越军攻占吴都,夫差仓惶逃往城郊姑苏台,又被越军围困,只好派人向勾践求和。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以为不可,他说:“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邪?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范蠡彻底灭吴的态度十分坚决,其原因就是防止重蹈覆辙。
从以上范蠡主要军事实践来看,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其成就虽广泛,但首先是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同时,范蠡还是一位有丰富军事实践经验和深厚兵学理论素养的军事家。《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有《范蠡二篇》,是范蠡的兵学著作。可惜唐以后此书已佚。我们只能从史籍中有关范蠡言论的零碎记载中了解其大概。其军事谋略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规律,待时而动。针对勾践急躁冒险的思想,范蠡提出了“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的谋略理论。他认为任何一方军事力量的消长,都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我方国力增长尚无克敌制胜的把握,或是敌方未见明显衰败之时,仓猝进攻,任性行动必然酿成大祸,这在越国是有沉痛教训的。
越王从返国后四年起,多次想兴兵伐吴,并以吴军某些衰败现象为理由。范蠡均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加以阻止。范蠡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吴越二国的兵力十分悬殊,“谋之二十二年”才彻底击溃吴军,其斗争过程是艰苦而又漫长的。范蠡详细了解敌我情况,才一再坚持待时而动。一旦时机成熟,又必须抓住机遇立刻行动:“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第二,富邦安民,天下同心。范蠡以为强兵的关键是富国。国富才能兵强。他说:“广天下、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发展经济、繁衍人口与增强兵力的内在联系。在争霸战争中,兵力的强弱至关重要,而要增强兵力最根本的办法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由于古代生产单一,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粮食生产。“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无论是战争环境或是和平时期,粮食生产都应视作头等重要的大事。越王根据范蠡的建议,“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越国得以复兴,无疑仰赖于经济复苏和人口繁衍。
第三,审备慎守,否终则泰。吴、越争霸是一次智力与毅力的较量。越是弱国、小国,吴是强国、大国。要实现以弱胜强,以小胜大,范蠡以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我方积极备战,谨慎守卫。他说:“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意思是说,由于战争是双方实力的抗衡。认真而全面地做好战备,就可对付各种突如其来的进犯。我们不能指望敌人放弃侵扰,更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取胜。在条件尚未具备,时机尚未成熟时,草率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范蠡还提醒大家,决不可因为眼前敌人的强大而丧失胜利的信心:“闻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广;形不愁,思不远”,愈是处境险恶,愈能激发斗志。古代许多“圣王贤主,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身拘而名尊,躯辱而声荣”。
其原因一是靠自己奋发图强,不减进取之志;其二是“时过于期,否终则泰”,世间一切都在变化。范蠡的这些论述,大大增强了越王君臣克敌制胜的信心。
第四,乘虚捣隙,出奇制胜。范蠡在战术上多采用灵活机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笠泽之战。在战前长达十多年的准备时期,范蠡要求越王“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即外柔而内坚,强盛而不轻率。
为了蒙蔽敌人,“臣请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兵不血刃,士不旋踵,吴之君臣为虏矣。臣愿大王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微妙而不可见,神速而不得知,使敌方死生之命皆主于我。
公元前478年爆发的笠泽之战,就是在范蠡虚实战术指导下进行的。此时吴国由于长期的穷兵黩武,已是国疲民穷,内外交困,越军选择此时进攻,正当其时。经过一场血战,吴军主力崩溃。紧接着越军乘胜追击,在吴都南郊和姑苏城下又重创敌人。“三战三北”,吴军只能龟缩在姑苏城内,再无招架之力,就此决定了吴国的彻底败亡。笠泽之战是分兵诱敌、主力突破的生动战例,它体现了范蠡战术的奇妙。
第五,离间敌人,为我所用。“兵者,诡道也”,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为了战胜敌人,历代兵家都主张以“用间”手段对付敌方。吴越争霸中,范蠡、文种的用间谋略,是颇为成功的实例。
“用间”的具体办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夫椒之战后,越国已处危亡边际,而敌方吴国的势力已发展到顶峰。吴王夫差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日益骄横,完全失去了刚继承王位时奋发有为。吴国大臣中功勋卓著的是相国伍员,此人是两朝元老,他对吴国的贡献在诸大臣中无人可以与之相比,且目光锐利,深谙敌我形势。但是他恃功自傲,屡次犯颜直谏,盛气逼人,深为夫差所厌恶。
另一位大臣是太宰伯嚭,此人贪而好色,其特长是谄媚取宠,是夫差言听计从的幸臣。范蠡、文种就是从伯嚭身上寻找用间的方法。“亲而离之”,就是利用他离间夫差与伍员的关系;“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就是让伯嚭为越国说情,使夫差丧失警惕;“非圣智不能用间”,是要讲究用间的方法、手段。
越国用财宝、美女收买了伯嚭,在关键时刻他处处为越国效劳。如夫椒之战后,越军大败,仅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答应议和,使越国保存实力,得以复兴。
勾践君臣入质于吴以后,伍员屡屡要求夫差诛灭勾践。在范蠡的策划下,越王百般讨好夫差,甚至使出了勾践为夫差“尝粪测病”的极法,深得夫差赞扬。幸臣伯嚭又趁机怂恿夫差释放勾践等归国,而且还讲了一大套冠冕堂皇的话:“今大王诚赦越王,则功冠于五霸,名越于前古。”似乎真的成了古今第一圣王。
“用间”更厉害的一着是借伯嚭之力消除越国心腹之患伍员。伍员对越国外交上的种种伎俩,洞若观火;对越国的复兴程度,一清二楚;对越、吴必战的趋势早有预料。此人不除,越难未已。范蠡巧妙地利用伍、伯二人的矛盾,借夫差之手,逼伍员自尽。越国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得以一一扫清。
范蠡是一位既懂实践,又有理论指导的军事家。他是善于学习又极其聪明的人。与他同时代的伍子胥,就称其为“智人”“圣人”。连吴王夫差也想收为己用。他虽然未能留下系统、完整的军事著作,然而从其军事实践及零星的言论中,仍可窥知其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在他的军事思想中,具有下列明显特征。
其一,朴素的辩证法。在范蠡的军事思想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表现得非常强烈。首先是认为世界按其规律运动发展:“天道三千五百岁,一治一乱,终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此天之常道也。”人们要要遵循变化的规律,不然,犹如“四时易次,寒暑失常”,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其次是坚信物极必反,矛盾双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互相转化。
“峻高者颓,叶茂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不并盛,五行不俱驰。阴阳更唱,气有盛衰。”正是根据事物的变化通则,他提出“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的战略原则。这里可以看出,范蠡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归纳与抽象,而形成理论后又指导人们的行动。
其二,“审备慎守”是范蠡谋略思想的核心。“审备”,就是做好战备。战备充分,一可应付突如其来的进犯,二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选择最佳战饥,歼灭敌人。
范蠡为勾践策划的政治谋略与其军事谋略的目的是一样的,即都在于兴越灭吴。尽管范蠡自认为“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不如文种,但是他的政治谋略在灭吴过程中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定倾者与人。夫椒战败后,勾践十分后悔,问计于范蠡。范蠡说“定倾者与人”。认为人道好谦,倾危之中当卑约其辟、尊重其礼、献越之珍宝、美女于吴,并尊吴为天王,以求成,如若仍不获许,即委国家于吴,以身随之。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果然准降。勾践返于会稽,谢罪于国人,并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委国政于文种,然后带范蠡等300人入吴为奴。
范蠡原本是可以留在国内的,但他说:“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返,与君复仇者,臣之事也。”就这样,范蠡以赴汤蹈火的大无畏气概陪勾践在吴国度过了3年的时光。
君臣二人为了完成灭吴大业,三年之中,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受尽了人间的折磨。他们始终含而不露,渐渐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使吴王放松了警惕,终于获释回国。为了最大限度地取信于吴,范蠡和大夫柘稽再次入吴为质,两年后才返回,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非凡的气魄。
其次是节事者与地。勾践自吴归国后,欲更修政,以利复仇,范蠡劝勾践宽怀大度,胸襟豁达,以领导群伦,以涵容人众,以尽人力,即:“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
其三是奖励生产,充实国力,安民除害,即所谓“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
其四是鼓励繁殖人口,以裕兵源。即所谓:“同男女之功”。“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五是尊贤厚士,以实人才。范蠡看到,要想治理一个国家,尤其是治理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没有优秀的人才是不行的,所以当勾践让他治理国政时,他推荐了文种:“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不仅如此,范蠡还建议勾践“其达士,絮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唯其如此,贤良之士才肯效命于越国,越国才会有希望。”
范蠡的政治谋略与其军事谋略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在越国得以充分施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范蠡可谓功成名就,一般而言,范蠡应回到越国接受勾践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然而,范蠡的选择却出人意料,急流勇退,弃官经商。
然而,正是他这不同常人的选择,才使他晚年继续纵横捭阖,驰骋商海,创造了从政、从军之外的另一个奇迹,赢得了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的诸多桂冠,当然也赢得人们的万古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