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北上经商成为巨富

一艘巨船在海上航行,船头上一男一女极目远望,一副心旷神怡的神态。男的有四十多岁年纪,身材适中,目光有神;女的相貌美丽,体态娇弱,年龄在二十上下。两人指点江山,放眼远方,对前途充满幸福的向往。这两个人,男的是范蠡,女的是西施。

灿烂的朝霞给巨船镀上了一层金黄,粼粼的波光梦幻般在船边摇曳。这艘船曾是范蠡的指挥舰,一般称它将军舰,老百姓则称它为大楼船,这艘长50米的巨船,无论是其高大还是坚固程度,甚至造型,在当时都是无与伦比的。在笠泽之战时,曾载兵百人,范蠡指挥越军习流乘风破浪,令吴军闻风丧胆。现在,范蠡引领着这艘巨船,要把它带入另一个天地,另一种生活之中。

首先,他想到应进一步整理有关师长计然对其经济政策的意见并总结为七条。一、财货不宜久留;二、贵重物品不宜久留不动;三、认清供需关系便可判断价格的变动;四、价过高必会下跌,价过低必会上浮;五、价格上浮时不宜惜售,下跌时宜大量收购;六、储存物资以保质优先;七、财货不宜冻结,宜随时流动。

范蠡便是借用其中的五条使越国富强了,现在想用另两条使自己也富足起来。当时有人认为贤者施展谋略,隐士宁穴居而保其清廉,但终究均因其有求富之心。认为行为端正的官吏以及守法的商贾曾几何时也都置了财产,这都因为蓄财也属为人者的一种本能,土卒不忌水火奋勇冲杀因有奖惩在起作用,而医家、方士所以能精湛其术,酬劳也并非不是杠杆。

范蠡重又回忆了当年师长的一句话,“生意场也如战场”,终于他决定离越到别国去作商贾。地点不宜选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吴、越,也不准备雇用生活无困难又不想储存财产的南国百姓,而应选在便于贸易、四通八达的中原,而且要在海拔适中的地方。

依照上述条件便选在据说曾由周朝太公望创建的齐国境内、齐水之畔的齐地(现山东泰安县)。当时齐国值平公执政期间,自太公望时期起,该国便已治理得井井有条并相延数百年,尤其在上一代的简公时期成为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

根据这些条件,他最后便定点在齐,这个范蠡的第二故乡,从此他便踏上了后来称之为致富而德高望重并被敬仰为商贾之鉴的人生历程。

当时的航海只能看着陆地航行,即所谓的有视界航海,速度慢得很,一天的航程仅有22公里(12海里),而且还要借助风力。船上虽有八到十只橹,但它基本上只是用来改变方向,因而这类航海也难免会使人感到不安。

这次出海定在九月份,主要是考虑到顺大陆沿岸北上就需借助南风。从会稽到齐国的薄姑(也作蒲姑)海路有1600公里,按当时的船速计算要走72天,再加上等待风向和补给用水等在内,一两个月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

移居到齐国后,他便把以前的显赫声誉毫无留恋地通统抛弃掉,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以示赤手空拳,重新开始的决心。之所以用这个姓名是另有原由的。此前,当伍子胥遭谗言陷害,被吴王赐死后,他的尸体便给装进了皮囊(鸱皮)里。范蠡自认为本是名死囚了,只是未被赐死而已,因而就用了有这一含义的姓名。

范蠡这支由十条船组成的船队离开会稽后,在杭州湾便向北东方向,朝在240公里外的、当时的小渔村沪出航,经11天的航行便停泊下来。因为毕竟不习惯乘船的人多,而且晕船的人也日渐增加。

既然这次出航并不需要赶时间,因此,利用在此停泊的机会,采购些粮食并为到下一个停泊点雇用一些熟悉这段航线的领航员,再走访当地的富豪、渔老板等所谓的殷实大户,为将来的贸易据点打打基础。

其实,即便从这方面考虑也应该增加中途的停泊点,因而离沪之后,他们又向在220公里前方的如东,接下来再向3公里以北的连云处靠岸,总之,采取的都是短距离的航行方式。驶离连云之后,船队便向北东方向,即向160公里前方的琅邪(现山东诸城县,近青岛)前进了。

靠岸后,他们在陆上充分休息了一段时间,以便消除长时间的海上航行带来的疲劳、困顿。因为接下来需绕行大半个山东半岛,这要向左作大回旋航行,也要等待风向,以便尽量减少风险。

当然,不可能有什么风向会方便你可以乘顺风绕行大半个半岛的,然而至少也希望能乘顺风绕到半岛顶端的成山角。

在半岛顶端再向左旋转时,风向必然要改变。这时的风虽然并不凛冽,但毕竟是从左面来的侧面风,即使能熟练操纵船帆,速度也快不了。左侧威海在望,然而船速极慢。这样下去,只会让船老大们精疲力竭,于是改变了原计划,不再到半岛最北端的黄县,而是在芝罘,即现在的烟台暂停下来。

时间已到十月份了,因而可顺利航行到黄县的东风很难等到,一周、旬日,就这样等下去。他们知道,一转东风马上就需启航,不尽快到达黄县,东风很快会变成可怕的狂风暴雨。

总还算侥幸,四五天后终于在黄县靠岸了。然而,到了这里还不能算万事大吉,还要等待这个季节少有的东风,因为,还希望能一下直接到达目的地薄姑。

范蠡一家准备移居的齐国即现今山东一带,是在公元前1100年前后的周朝时,由太公望吕尚建立起来的。它是个以周为宗室的国家。太公望在军事战略上独树一帜,为周朝立了大功,因而封给他齐地。不仅如此,在政治上他也有很大的建树,又大力发展制盐业和渔业,致力于贸易,因而国家很快富足起来,加之人心安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当时齐国被公认为是君子之国。

此前,勾践在范蠡、文种等人辅佐下灭了吴国,是在公元前的473年,当时齐国是平公八年,田常即田成子拜为宰相的时候。这位平公便是田常所拥立的君主。这段时间齐国可以说是由出了很多大夫的田氏家族执掌的。

范蠡一家五百人定居的薄姑这个村落在齐水沿岸,是个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的地方,而齐水本身则流入渤海的莱州湾。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也流入渤海,因而在山东这一带是一望千里的沃野。

今天这里已是一片有数百里良田相连的低洼地带,而在当时,由于治水工程根本谈不上,因而还是片一望无际的潮湿地带。即是说只要开垦出来,可以改变为大片大片的良田。

定居之后,范蠡自然地便着手办理移居国都临淄的手续。只是他对自己曾是越国的上将军范蠡这一点只字不提。他亲自手持锄头、铁铲同两个孩子等一批家人辛勤劳动。同时便着手制盐业。这到以后,正如人们所说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那样。

当时鲁国的猗顿也同范蠡一样,想到了这一点,两人真是不谋而合,陶朱便是范蠡后来的姓名,只是所不同于猗顿的是,他生产精盐,并专门出售给正在致力于富国强兵之策的秦国而已。

范蠡仔细地考察了那条大海伸入海滩礁石岩下的“河”,认为可以用海水煮盐、晒盐。于是便带了儿子和家人,在海滩荒地,堆起田埂,又平整压实,建成一个个巨大的方塘,蓄海水晒盐,又架起一排方形浅底的铁锅,煮盐。

自古常言道:创业难。

多少个风雨的黎明,多少个沙舞的黄昏,又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范蠡父子和家人在海滩上劳作,汗珠子落地摔八瓣。裹在脊梁上的布衫,碱花压碱花。

范蠡瘦了,眼窝也陷了下去。那脸颊,那胳膊,那胸膛被海风刮,烈日晒,沙砾磨,变得黧黑闪亮,就像铁浇铜铸的一般。虎瘦雄风在。他那一双智慧的目光,却依然那么深邃明亮凝聚着坚毅果断威武不屈。

他领着众人开荒耕耘,蓄水煮盐,一天忙到晚,吃的是玉米野菜,喝的是苦涩的咸水,睡的是柴门茅屋,但为了实现他的心愿追求,为着创业,他一点也不知累,虽苦犹甜。

此刻,范蠡正和家人收拾着方塘里晒的盐,有的扫,有的锄,就像如今的农民收拾麦场一样,渐渐地将晒成的盐堆成了一大堆,亮晶晶,光闪闪。那是一堆堆白色的金子哟!

范蠡擦一把汗,捋着胡子,笑了,真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呀!他拿过皮酒囊喝了两口酒,舒展下疼痛的身腰,“大”字形地躺在了盐堆下。眼望头顶的蓝天白云,耳听身旁的海浪涛声,仿佛他的思绪进入了无差别的自由王国的境地。

他不由喟然叹道: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是万物之灵。像这茫茫宇宙,浩浩大海,给人类了多少恩泽,大海能行船,以交通便利,海中有鱼虾、海带,以让人食用养生,就连这无边无际的海水也能煮出盐来!

常言道,血中有钙,汗中有盐。人一旦缺了盐,就会四肢无力,直不起腰来!是人谁能不吃盐呢?内地的国家不出盐,生产盐只能在海畔。哈哈,这可是个两头大的买卖!

海大无垠,晒盐煮盐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神州华夏,诸侯各国,盐业市场大得很哪!浮海出齐,耕于海畔,产盐兴家,这条路子他走对了!只要在这里扑下身子,打好底子,那胸中的抱负心愿,不愁不能实现!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说凡能成就事业者,非得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说天时者,又讲时也运也命也,不管如何说,范蠡创业是赶到了点子上。

原来,范蠡浮海出齐的当时,正值春秋末、战国初,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得益于铁器的使用。织布的农家女子一定有“一针一刀”,耕田的农夫一定有“一耒一铫”。铁器使用的同时,又推广了牛耕。

荒地的大量开发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中国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日益被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在手工业、商业领域内,生产关系和经营情况也有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工商食官”局面的被打破,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

“工商食官”就是工商为官府服役的意思。在这种制度下,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官府的奴隶。他们世世代代受官府的奴役,为官府做工或经商,不能改变自己的职业,不能自由地迁居,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他们生产出来的手工业品或经营的商品也要交给官府。

“工商食官”,古语说“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工商皂隶,不知迁业”,“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士农工商,工商的地位还在农业奴隶庶人之下。

但是,随着铁器的使用,“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了,手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手工业中,分工也越来越细,门类也越来越多。有纺织工、车工、皮革工、木工、制陶工、刮磨工等。青铜器的制造有了明显的进步,铜器上的雕镂纹饰变得细致工整,造型轻便灵巧,还出现了富丽美观的镂金铭文。

煮盐业、冶铁业、漆器业等,好多新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像齐国的女红织出的纺织品质量最好,花纹美丽,经销到各诸侯国。楚国的漆器制造得十分漂亮,像如今长沙春秋马王堆楚墓出土的铁器、漆器、丝帛,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仍然宛然如新。

“工商食官”的打破,给手工业者和商人带来了自由,使商业活动也频繁起来。否则,范蠡到了海畔,虽面对海滩荒地,官府也不准开荒种地,更不准私自煮盐,甚至那煮盐用的浅底方形的大铁锅,官府也不卖给范蠡。

范蠡他们在海畔勤劳耕作,但海边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差,尤其是狂风暴雨是不期而至。每当狂风暴雨再来临时,雨水就会冲开煮盐的方塘的地埂。范蠡就得率领众人去修补,但是越是在危难时候,老天爷好像就越要跟他做对。

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响。闪电,用它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天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摇摆的庄稼,一条条雨鞭抽打着在方塘里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人影。

地满沟平,有的方塘被暴雨冲垮,将要晒好的盐荡然无存;有的方塘积满了水,那亮亮的白金似的盐堆被暴雨溶化了!又一道闪电,映出了范蠡那伟岸坚毅的身影。他率领着儿子和家人们抱着与天斗的思想,在紧张地忙碌着,在他们脸上、身上流淌的不知是雨水、汗水还是泪水。

阴沉窒闷的天地间,回响着令人心魂惊悚、惶恐不安的雷声、雨声和水声。范蠡手指苍天:“狂风暴雨奈我何!这盐,我还是要晒,要煮!”

塘堤的口子终于堵住了。

肆虐狂奔的塘水终于平静下来。风雨也渐渐小了。

只要勤奋不懈,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克服自身的种种“劣势”不断积累资源,积累经验,裂变成财富。范蠡跳上塘堤高举双臂,放声大喊:“苍天啊,天公有眼,天不灭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个白手起家者都是靠最初的辛勤而艰苦的劳动创下自己的基业。此种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其中滋味也只有创业者自己能够体味得到。范蠡隐退到齐后,创业之初的艰难就可令人回味一番。

范蠡非常重视自己的做人能力,他尤其是在经商的过程中更重视以勤奋当先,通过加倍付出,赢得成功的资本。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事必须要有勤奋之力,好运是等不来的,它只是隐含在勤奋之中。

范蠡经商的理念就是以勤为本。他经常到各国去勘察商情,并且对商道也了如指掌。每到一地他都要亲自去当地的市场、店铺、商场去实地考查,做到知己知彼。他在产业做大之后,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他都要自己去采购货物。当他来到陶山之后,由于产业的扩大,他更勤于事务。

他在陶湖中养鱼,陶河边上养马养牛。建一个制陶场,两个运输销售队;三个饲料喂养繁殖场;开设屠宰、饮食、酿造、皮毛加工、麻编草编5个作坊,建起盐行、饭庄、钱庄、旅店、布行等8个店铺。

盐业生产走上正规之后,鸱夷子皮接着便着手修建大批的粮仓,他想到要尽快致富,就需从事生活中一日不可或缺的粮食买卖。于是,他将大批行商人派到全国各地,搞了个了解、掌握逐年产量丰歉的情报网。为此,他从赵国邯郸采购来优质的铁,生产出为行商们携带方便的缝衣针。

通过以盐作物物交换运进来的内陆地区的米以及由那些据说五年一次必是丰年的粮食过剩地区廉价购进的粮食,两项加起来便使现有粮仓全部满盈。这样,建在齐水河岸较高地段的粮仓,不知何时已超过了30处。

因为这个数量是使粮食可按老陈米、陈米的顺序储存并依次运到外地所需要的。另外,停在薄姑港湾待命的中国特有的那种帆船起初也只是五到十条,两三年后就增加到了一百条。这种用长方形、上窄下宽船帆的平底船,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充作运输用,因为它可以一直到达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00米的长江上游。就是说用这种浅底船可在水运发达的中国将物资运到任何一处。

范家屯或者说现在的鸱夷屯已经变成了商人街了。从丰收地区廉价购进粮食,再向这些地方出售生丝或漆类物品。而在蚕茧丰收的年份则购进丝绸、丝棉等,再出售粮食。范蠡很熟悉中国古代的一种说法,即:卯年为丰年,由下年起转入歉收,到了午年则是旱年,下一年(未年)起收成又会逐渐好转,到了酉年又是丰年。下一年(戌年)又转歉收,到子年则是旱年。之后下一年(丑年)是丰年,接下来的一年(寅年)则有水灾,待下一年卯年来临时又恢复到前面说的丰年。

这些据说在当时还未曾有过例外。当然,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难免不有些或者说是迷信之嫌了。

范蠡移居齐国整五年之后,一天,有使者从国都临淄来访,并传达了齐王平公的旨意:您先生在本地从事贸易活动,几年来成绩斐然,在国内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先生以鸱夷子皮的别名移居到本国来之前就曾是灭了吴国而声名显赫的上将军范蠡阁下,这点国王也早有所闻。先生曾辅佐过的越国目前同我国仍是亲交,然而,他们也乘昌盛的国势,将国都迁到了逼近国境的琅邪。面对当今的形势,一任贤者在野而不重用就实属愚蠢了。因而国王恳请范蠡先生入朝辅佐,以发挥先生的宏才大略。

越国迁都到面向黄海的琅邪是在公元前468年,当时正值它的鼎盛期,齐国这时所以延聘范蠡入朝拜官,看来既出于越国的威逼,也出于对熟知越国内幕的范蠡寄予的期望。此外,在齐国的西面还有魏国,后来也同齐国发生过冲突,它也先于其他国家着手国内的改革。齐国自然也受其影响,势必要执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这,估计也不可能不是延聘范蠡的原因之一。

虽然范蠡已不再想重登政治舞台了,但既然居住在齐国,便不可能谢绝国王的恳请。按照今天的说法,他担任的是掌管经济方面的大臣。当时的国都临淄在薄姑东面40公里处。按《国语》的记载,在春秋中期,这里已有户数四万二千,到了战国时代已增加到7万,其中男子有21万。《史记》也有街道繁华,人们往来摩肩接踵的记载。

范蠡既已接受了国王的延聘,便将在薄姑的家业委托给三个儿子:35岁的长子尚、33岁的次子襄和31岁的三子高,只同妻子两人移住临淄,入朝辅佐。

此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同他置办自己家业一样,着手制盐业。齐国所在的山东一带,物产并不多,可动用大量劳力的,也就是制盐业一类。因此,他考虑打算将它作为国家经营的事业,借以使国家富裕起来。

至于生产方法和销售方式,对他来说都已是驾轻就熟的了。他先从修筑引进海水的排水管路开始,到生产出可销售到诸侯各国的优质盐,前后共用了三年时间。总算他有过去的经验,三年的时间还算快的。

与此同时,他也着手制造了运输用的平底帆船。在面向莱州湾的盐田里制成的这些盐,先运进最为需要的内陆地区,秦国。为此,需要借助平底帆船,向注入渤海、长一千多公里的黄河逆流而上,先到洛阳。再向前则需小型船只,才能运到秦国都城咸阳。仅从这点来看,盐在当时毕竟是种贵重物资,人们都认为盐是维持人体健康所不可少的,因此,以有利的条件同粮食做物物交换也就理所当然了。

自从着手制盐,经三年之后,生产、管理都相当顺利。国都临淄的粮仓已装满了粮食。这时范蠡痛感到在国防方面要修筑一条长而大的长城,这已是形势所迫,于是便向平王进言要大动土木工程。“臣下以为越国既然已迁都到琅邪来了,很难说会在何时故意刁难一下,借机进犯的。如果两国真的动起干戈来,我国最大限度能动员的兵源还不及越国的三分之一,这样就必然会遭到越国那些凶猛兵将的蹂躏。因此,有必要沿边境修筑一条向左右延伸的长大的城墙,以寡军抵御大敌,也只有此法了。”

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齐国长城。秦始皇为抵御外敌修筑的万里长城在世界上也是颇有名气的一大土木工程,而范蠡当时设想的,则成了万里长城的先驱。

他提出的方案详情如下:

以面向黄海的琅邪台为起点,向西呈一线延伸,经诸城、沂水、蒙阴之后至泰山北面新汶,它要越山峦、绕峡谷、跨河流一直延伸下去,总长达200多公里。需用总数十万名壮丁,以1万为单位,分成10个队,以各承担20公里的一段距离。计划需要五年的时间,然而,如果能引进奖励措施,最后缩短为三年也不无可能。至于城墙,高15米,宽50米,每隔一公里修一烽火台,出现紧急情况时点燃烽火,这样,无论何处遭受袭击都可相互呼应。200公里的长城有2万左右的常驻军估计便可作铜墙铁壁之守了。

范蠡的方案可说毫无疏漏。他还布置了将口粮连续运进分散为十处的据点。这样,任命负责人,告诉施工要领后在何时都可开工。他在经济方面建立了前不见古人的功绩,现在,在涉及全国范围的这件大事中,从国防角度考虑,也毫无理由提出异议,因而便即刻付诸实施了。

正如范蠡事先的估计,这个长城三年左右便完成了200多公里,随后再向西延伸约140公里,到达平阳县。当然,这是以后,在战国时代时完成的。当齐国修筑的长城完工之后,赵、燕、魏各国也相继着手修筑起来。他们都参照齐国的方法,动用10万劳力或五年或八年先后完成。自然,他们修筑的目的不同于齐国,而是为了防御当时所谓的异族的入侵。这些长城也为后来秦始皇在东起辽东,西至临洮范围内修筑的万里长城打下了基础。

范蠡在其规划的齐国大长城大体完成、类似国营的制盐业上了轨道、贸易方面也有了成果,到了可将所有这些都交与他人管理的时候,五年的岁月已经过去。

时光易逝,光阴似箭。他的头是已经是满头白发。他回顾了自己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犹如做梦一样。本以为离开越国,可以远离权力中心,可谁知由于自己的家族不知不觉地创下了千金财富,又被齐国的国君委以重任,官至宰相,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盛名之下将难免招致不测啊!

想到此处,他立即着手结束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并向齐国国君提出了辞呈。看上去,他的年龄已经不小,国君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将自己的财富分给左邻右舍,散尽千金,又带上自己的亲属乘上大船,前往人生的下一个站口。他要离开薄姑,远离功名利禄,到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重新开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