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历经春秋战乱

列御寇生活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一方面,战争的魔鬼四处游荡,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征战不休,各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另一方面,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乱不断,给成长中的列御寇造成了强烈的思想冲击。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

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即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即今洛阳。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因此周朝开始被称为东周。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另外,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平王东迁后,周室只剩下一小块地盘。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齐国是春秋强国,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的齐桓公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齐国已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即公元前567年消灭了莱国,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即今河南商丘。周武王伐纣,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

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戌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绛,即今山西翼城,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公元前636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楚国的先祖季连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季连是楚国的先祖。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周桓王十六年,即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楚国地处南方,故而与中原的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国,建都陶丘,曹国疆域约辖今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南部,以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台前一部分。西周初封,曹国“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成为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在春秋诸侯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曹国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里的会盟和征伐频繁,使得曹国成为诸侯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受害者。晋楚城濮之战,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听命于晋国。春秋晚期,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国见死不救。公元前487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秦国是周朝时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都城秦邑,号“秦嬴”。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人早期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关中。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位列“春秋五霸”。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战火暂时得以平息。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或攻吾。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

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现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

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周元王三年,即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越国,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封地在古雷泽,即今山东菏泽一带,再后来却逐次南移,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现浙江绍兴一带。

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周敬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即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列御寇所在的郑国,是周朝姬姓诸侯国,一度非常强大。郑国第一任君主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被封到郑地。封了三十三年,百姓都喜爱他。

周幽王八年,即公元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教化国民。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据说《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歌颂郑桓公而作。

当时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因此百姓怨愤,诸侯们亦有叛离之心。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国家终将再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一日,郑桓公询问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说:“王室有这多变故,我到哪里去逃命呢?”

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郑桓公说:“为什么?”

太史伯说:“那地方邻近东虢国和郐国,虢、郐二国的国君贪婪好利,百姓不亲附。现在您身为司徒,百姓都爱戴您,您如若请求住在那里,虢、郐的国君看到您正在掌权,就会轻易分给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里,虢、郐的百姓将都是您的子民。”郑桓公说:“我想往南到长江流域一带,不知如何?”

太史伯说:“以前祝融作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劳够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裔。周朝衰落,楚国必将兴起。楚国兴起,对郑国不利。”

郑桓公说:“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样?”

太史伯说:“那里的人贪婪好利,难以久居。”郑桓公说:“周朝衰落,哪些国家将兴盛?”

太史伯说:“大概会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掌管礼仪。秦国,嬴姓,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尧帝安抚各个部落。至于楚国的先祖,都曾经有功于天下人。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周成王将叔虞封在唐,那里地势险阻,凭这样有德的子孙与周朝的衰落相并存,它也一定会兴盛起来。”

郑桓公于是同意,便暗中开始筹划东迁事宜。周幽王九年,即公元前773年,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以东。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

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立国的基础。

周幽王八年,即公元前774年,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宠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戏弄诸侯而博其一笑,各诸侯十分不满。

为讨好褒姒,幽王不顾王室的反对,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激烈斗争,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还有就是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濒临西北游牧部落,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驾。

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郑桓公。这时,关中布满戎人,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平王东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营洛,也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

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

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取得了周平王的信任,随后郑武公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

郑武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史称“郑庄公”。郑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弭了国家内患。之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质。

天子和诸侯的信用,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成为笑谈。周天子与郑庄公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信对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双方即使交换了人质,也还是不能够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为周、郑后来交恶埋下祸根。

周郑二国交换人质以后,郑庄公继续留在朝廷辅政,郑国的势力以及在诸侯方面的威信越发增强。郑国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后来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它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可以说在周郑交质后,郑国国力一度到达巅峰。

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事件发生不久后,周平王逝世,周平王的儿子狐准备回到东周继位,但因一路哀伤过度,回朝后即病死。故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郑庄公的儿子忽自然也离开东周回到郑国。

周桓王即位后,深感周郑交质有损东周颜面,为了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周、郑交恶,两国边境争执不断。公元前707年,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有周天子有权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传统从此消失。继郑国之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先后兴起。诸侯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还求助于郑国。

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

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

列御寇出生的时候,郑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前455年郑人杀郑哀公,郑共公继位。共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郑幽公。

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

面对郑国的不断衰落,列御寇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对春秋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都了如指掌,这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