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在百家思想中,列御寇钟情于道家,但对其他学说也比较了解,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
道家是当时的重要学派,这一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出身于没落贵族。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出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位置在今河南周口鹿邑。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戴公的直系后裔。公元前576年,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宋平公继位,华元执掌国政。以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试图谋反,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鱼石率桓氏宗族逃往楚国,得到楚国支持,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
宋平公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夫人奔逃。正行之时,夫人腹中疼痛。不久,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子。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后来在族人的举荐下,少年老子拜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典乐之官商容做老师。
一天,商容老师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视。商容见到老子十分高兴,便想考问一下学生的长进。商容问:“经过故乡时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是表示不忘故土、不忘根本的意思。”商容满意地点点头。
商容又问:“从高大的树木旁经过时要弯腰鞠躬,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老子答:“是尊老敬老的意思。”
商容见老子不仅聪明,而且知理,就进一步启发他。他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回答:“还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摇头:“不在了。”
商容问:“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老子答道:“舌头还在,是因为它的柔软,而牙齿的脱落,是因为它太过刚强。”
商容满意地说:“你说对了。柔弱胜刚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教授给你了,再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说罢,便闭上了眼睛。
商容死后,老子很悲痛。他常常思索老师临终前讲述的这些道理,更加努力刻苦学习,人品和学识不断长进,渐渐为人所知。日后,周王朝史官告缺时,就选中老子担任了周王朝的守藏室史。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子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主张以柔克刚。老子在政治上提倡“无为”、“顺应自然”。
周敬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485年,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要远走高飞,经过函谷关,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社会丑恶现象。
《老子》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列子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中的贵虚学派,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