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西域贵族的后裔

《郑和下西洋》,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及杜剑领衔主演的大型历史电视剧。故事中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向邦国展示中华天朝的“德威”,曾经多次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与各邦国的商贸与文化交流。

在电视剧中,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遭受到了许多阻力和困难。不少朝中官员反对他下西洋,认为这样会耗费巨大的财力和资源,而且还可能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但是,郑和坚信航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毅然决定继续下西洋。

在海上航行期间,郑和不仅面临着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的风险,还时常遭遇海盗的袭击,历经千辛万苦。在最后一次远航中,郑和计划越过危险的“风暴角”并前往欧洲大陆,寻找大西洋。

但是,郑和这次的计划引起了朝廷的担忧,认为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而这种冒险行为可能会对国家产生灾难性后果。尽管如此,郑和仍然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航行西洋,寻找未知的大陆。

历史上的郑和,和电视剧中一样伟大。他率领船队出海的行为,不仅展示了当时明朝的国威,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与贸易交流,他的功绩应该永远被铭记。

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生于云南,其家世并未有明确的记载。在1911年在云南省昆阳县发现的《故马公墓志铭》中,郑和的父亲马哈只的墓志铭上有一些关于家世的清晰记述。据此可知,郑和本姓马,祖祖辈辈都是云南昆阳人。

另外,根据198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发现的《郑和家谱·首序》记载,郑和的远祖为西域天方国布哈拉普化力国王所非尔。普化力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地区。

据记载,在宋神宗熙宁三年,由于被邻国侵略,普化力国王所非尔舍弃自己的土地,带领自己的族人逃往中国,并归附宋朝。宋朝封授他为本部总管,称宁彝侯,并加封宁彝庆国公,卒赠朝奉王。

所非尔有两个儿子,长子赛伏丁,封昭庆王;次子撒严(又称赛严)袭封宁彝侯,升莒国公。撒严长子苏祖沙,袭宁彝侯,封昭庆王。苏祖沙长子坎马丁,坎马丁长子马哈木,均世袭王爵。宋朝灭亡后,元朝授马哈木平章政事,总督天下军务。

马哈木长子为赛典赤·赡思丁。《元史》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言贵族也。”

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元史》传文记载,成吉思汗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219年发兵西征,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迎降,成吉思汗将其编入随身卫队,任平章政事、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封咸阳王。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升任燕京路总管、中书平章政事,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等职。公元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元世祖对他说,云南是我亲自到过的地方,现因用人不当,失于治理,致使远方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现在需要一个谨慎厚重的人去治理,我再三考虑,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

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执政六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于公元1279年去世,卒年69岁,葬于云南昆明东郊。公元1297年元成宗铁穆耳尔敕封他为咸阳王,号“忠惠”。

赛典赤赡思丁有五子。长子纳速拉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后调任陕西省平章政事,死后追封为延安王;次子哈散,任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由河南等路宣慰同知调任云南行省右丞;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任建昌路总管;五子马速忽,任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昆明城东赛典赤·赡思丁衣冠冢纳速拉丁有子十二人,其中拜(伯)颜为中书平章政事,受封淮安王;拜颜生察儿米的纳,封滇阳侯;察儿米的纳生马哈只,马哈只即是郑和的父亲。又据《赛典赤家谱》记载,郑和的父亲哈只名为米里金,不但袭封滇阳侯,而且还曾任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据《故马公墓志铭》等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为“哈只”。“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之尊称。中文“哈只”一词,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尊敬和亲属关系的称呼非常重要。据记载,郑和依习俗称自己的父亲为“马哈只”。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尊重父亲的态度,还表达了对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郑和的父亲马哈只是一个颇有威严和正义感的人物。他生来便魁岸奇伟,风裁凛凛,不肯委曲求全。同时,他喜好行善,对于遇到困境的人,总是慷慨相助。这种正直和仁爱的品质,让他深受当地乡民的爱戴和尊重。

马哈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一岁左右,已经被掳至军中。长兄马文铭便接手处理父亲丧葬之事。

在马哈只的墓志铭上,可以看出他对于父亲的怀念和敬仰。在此基础上,郑和在公元1405年任内官监太监时请求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碑铭,共284字。

因为当时郑和正在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无法去家乡为父亲立碑。所以,他将碑文寄回到了云南昆阳,让家人将其镌刻于石头上,立于父亲墓前。

直到公元1411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才有机会奏准回家祭扫。这段经历还被刻在马哈只的碑铭阴面右角中,纪念郑和回到家乡祭祀的历程。可以看出,郑和对于自己的家族和父亲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信念。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