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家谱、史志等资料记载,郑和的原名是马三宝,也有人称之为马三保。作为一个名门之后,他从小受到优秀的家庭教育,“自幼有材志”。
尤其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深受谦逊恭顺、乐善好施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影响。这些品质成为郑和未来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地老人世代相传关于郑和的许多传说,其中包括他的嗜好和才艺。据说,郑和从小就热爱读书习武、听讲故事、以及游泳和船艺制作。郑和熟练的船艺制作技巧,曾经在滇池湖畔的飘船比赛中大放异彩。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伊斯兰教圣城麦加朝拜,他从父亲那里听取到远方麦加朝圣的故事和传说。
在一个彩云飘飘的日子,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挥舞着小镰刀,在山坡上割草。
突然,远远地跑来一个小孩,边跑边气喘吁吁地喊着。
“三保,你爸爸回来了,你妈让你快回去呢!”
这个被称作三保的孩子一听,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答应了一声,连割下的草都顾不上拿,撒腿就往山下跑去。
等男孩跑回了家,屋里院外已经挤满了人。这像是这个村落里的望族。男主人姓马,其远祖是西域普化力国王索菲尔。大约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因受邻国侵略,索菲尔国王率领部众归附为宋朝臣民。后来辅佐朝政,建有功勋,受官封爵。其后裔赛典赤赡思丁在元世祖忽必烈时,受命驻镇咸阳,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后被封为咸阳王。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赛典赤赡思丁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云南时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死时百姓哭声震野。此后,赛典赤赡思丁后世子孙留居云南,承袭官爵。这个叫三保的男孩子就是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世袭的滇阳侯。
三保的父亲为人耿直,乐善好施,常常周济村里贫困人家和鳏寡无依的人,而且论事公正,在乡亲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威望,被推举为一村之长。
和代村的村民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的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是每个人心中的天堂,他们都渴望能亲自到天方去朝圣。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所以,当人们听说三保的父亲从天方朝圣回来了,都纷纷赶来。乡亲们围着三保的父亲问长问短。
三保的父亲长得魁岸奇伟,仪表威严。虽然他神态疲惫,满身灰尘,但是两眼却放出智慧的光芒,保持着朝圣回来的人所特有的神采,令人肃然起敬,心生敬畏。
三保一见父亲,一头扑过去,大声喊道:“爸爸,您终于回来啦!”
“三保!”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夜深了,马家的屋子里燃起了许多支蜡烛,把屋里照得通亮。人们散坐在地上,静静地听三保的父亲——人们尊称他为马哈只讲述朝圣的神奇经历:“自从离开家,我们先走陆路,翻过好几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从思茅,进入缅甸,带的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野菜充饥,实在没吃的了,就到路过的村落里乞食。那里有许多回回人,他们不仅给吃的,还帮助我们找来了船。我们从伊洛瓦底江乘船东下,一直航行到大光后来就走海路,乘着小木舟,先到了婆罗的嘎尔格达,又换了大船绕到了锡兰国再横渡阿拉伯海,进入阿丹(今亚丁),最后渡过红海,终于到了天方。那真是神圣的天堂!那里的清真寺雄伟壮丽,都是用各色彩石砌成的,寺里面金碧辉煌,去朝拜的人都是一步一磕头……啊,那情景真是终生难忘啊!”
三保睁大眼镜,懂事地问:“爸爸,您走了那么多地方,在路上有没有遇到危险?我和阿妈天天为您担心呢!’”
“怎么没有!孩子,一路上充满了数不尽的艰难。一次,我们在海上遇上了台风,小船被大浪打碎了,我们都掉到了海里。我在海里游啊游,后来筋疲力尽了,昏了过去,被冲到了沙滩上。一个好心的渔民救了我,并在那儿养好身体。唉,要是有一只大船就好了!还有一次,遇上了凶恶的海盗,幸亏我急中生智,才免遭一死。在过原始大森林时,我们迷了路,碰到过毒蛇,遇见过猛兽,被厉害的毒蚊子叮得浑身肿起大包……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千难万险哪!可这些都被我们战胜了。也许这是安拉神对每个朝圣者的考验吧。记住,孩子,以后不管你干什么,都必须有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你就会一事无成!”
三保不停地点头,趴在爸爸的膝盖上,聆听父亲讲述他神话般的朝圣历险记。
夜很深了,人们渐渐散去了。马哈只也像经过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旅行家那样,一旦回到了家,不再担心衣食,不再防范海盗,便安心地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可是,小三保却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父亲讲述的神奇而又艰险的故事。
多么富有刺激性的事情,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到外面去见见世面呢?他又想起了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便暗暗下定了决心:有朝一日,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到天方去,到那神话般的世界中去!
父亲的经历深深地鼓舞着三保。从此,只要一有空闲,他就翻着父亲带回来的书籍。其中有天文的、地理的、医学的等等,这些书中有许多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三保看不懂,就跟着父亲学习阿拉伯文。
三保天性聪敏,又勤奋好学,很快他就能看懂了。他如饥似渴地读下去,这些外国书在他眼前展现出一个个既陌生又新奇的世界。每读完一本,他就在脑中描绘出一幅异国风情的图画,仿佛自己已经到过那里一般。
几年过去了,三保已经看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书籍,他变得满腹经纶,在乡邻中小有名气了。
这天,三保拿着自己精心叠成的一大堆纸船,跑到村外的小河旁。这些小船都是他根据书上的描写,自己设计制作出来的。有战舰、有小木舟、有小帆船,他把小船一个个放到水中,船儿顺着小河向西飘去,慢慢地看不见了。三保的心也随之飞向了远方,飞过了大海。
三保跪在河边,默默地祈祷着:“神圣万能的安拉神,请保佑我吧!我也要像这些小船一样,从这里走出去,去看看大海!”
祖辈们这种披荆斩棘、不畏艰险的精神,使幼小的郑和受到了深深的熏陶和感染,于是他从小立志,梦想着能够像祖父和父亲那样走出域外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郑和幼时的志向和理想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约出生于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当时的云南仍处于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的统治之下。此后数年间,朱元璋派去招降的官员都为元梁王杀害。
当时三月的云南早已是鲜花盛开,春意盎然了。三月的昆阳州沐浴在一片和煦温柔的春风中,河水欢快地唱着歌,红的杜鹃、粉的山茶、白的梨花……把群山装扮得五彩缤纷。
和代村的老老少少,像往常一样,都在忙着做农活儿。山坡上,田地里,到处都是人。三保家也不例外,虽然他家雇有佣人,但马哈只家教甚严,规定家里人也要会干农活儿。
三保和哥哥一起,随大家来到田里,施肥、撒种,样样都跟着干,不仅如此,父亲处理家事、公事,也都让三保和哥哥看着,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各种本领,是做父亲的心愿。
这天,三保随家人干完活儿,歇息的时候,他连跑带颠儿地爬上山去。他折了一个小树枝,把树皮剥下来,放在嘴里吹着,叫声惊飞了一棵大树上的鸟儿。三保抬头一看,树杈上有一个鸟窝!
三保乐了,往手心吐了口唾沫,三下两下爬上去,伸手一摸,嘿!真有两只小鸟。小鸟刚生出一点儿小翅膀,还不会飞呢。小鸟吓得吱吱叫唤,三保把鸟儿放在手心上,摸着小鸟绒乎乎的身子说:“小鸟儿,别怕,我不会欺侮你的。”
鸟妈妈见有人抓它的孩子,急得吱吱尖叫,围着树打转儿三保抬头看看鸟妈妈,突然发现通向村子的路上尘土飞扬,好像有许多人骑着马往这儿来。三保心想:“准是有什么急事吧?”
他急忙把小鸟放回巢中,抱着树干滑下来,拔腿就往山下跑去。等三保跑到自己家地里时,家里人一个儿也不见了。附近田里的乡亲也都跑进了村。三保听见村头乱成一片,人喊马叫、鸡飞狗跑,知道不好,就从村后的小路往家跑去。
村里年轻的都拿上武器到村头去了,老的小的都往山上跑。三保惦记着妈妈,逆着人流一直跑到家里,家里已空无一人。三保又跑到隔壁大爹家,屋里也没人。三保顺手拿起一把铁叉,转身往外跑去,一头撞在一个人身上,抬头一看,正是大爹。
“三保,我正找你,快到后山上藏起来吧!”
“大爹,我爸爸呢?”
“你爸正带着大家打仗呢。看样子顶不了多长时间,你快走吧!”
三保听了,抬腿就往外走,边走边说:“我要去帮爸爸打仗!”
“三保!”大爹一把拉住他,不让他去。
“大爹,是什么人来打我们?”
大爹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派来的。”
原来,这时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削平群雄,打败了元朝,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但云南仍处在元朝残余势力梁王统治之下。早在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就派翰林院待制王祎前往云南诏降梁王,遭到拒绝,王祎被软禁,于洪武六年十二月被杀害。
洪武七年八月,朱元璋又遣元戚顺王子伯伯持诏至云南诏谕梁王,仍无结果。洪武八年九月,朱元璋因为云南一直未降服,再遣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前往诏谕。
吴云到云南后,又被梁王手下铁知院所杀。朱元璋大怒,决定兴兵,以武力平定云南。于是在洪武十四年九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莫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进征云南、洪武十五年三月,终于打到了三保生活的和代村。
这些事,三保听父亲说过,因为父亲是梁王所封的滇阳侯。三保担心父亲被抓,不顾大爹的拦阻,一定要去找爸爸。
三保跑出去,高声对大爹说:“你快藏起来吧!”
说完,就跑没影了。出了大爹家,三保机警地左右看看,见没什么情况,就往村头的坝子跑,他知道爸爸一定在那儿。
刚跑了不远,就见前面有几个裹着头巾、身着铠甲、手拿长枪的人,三保一看,急忙藏到一个柴垛后面。这几个人也走进院子,东翻西挑。三保乘他们不注意,悄悄绕到后边,一点点往外走。谁知只顾往后看,一下子把立在墙角的铁锹碰倒了。那几个士兵闻声跑了过来,一把抓住了三保。
三保被带到了一个大房子中,屋里已经有不少被抓来的乡亲。三保找了找,没见到父亲。乡亲们告诉他:他父亲领着大家拼命抵挡了一阵。终因寡不敌众,打败了。可能被明军抓走了,也可能死了。三保的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他恨自己不能救爸爸,他在心中盘算着,怎样能逃出去,再去找爸爸。
在这里被关了几天,三保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也得不到父亲的音讯。一天,来了个当官模样的人,对三保他们说:“梁王被我们消灭了,以后你们都是大明皇帝的臣民了。只要你们归顺,就放你们回家。”
接着,这个人又指挥手下人,把关在这里的十几岁的孩子挑选一些,让这些孩子跟他走。
三保也被挑了出来,这时他大声喊着:“我要找我爸爸、妈妈!”
可是,那些兵根本不理睬他,他们用绳子把三保和其他孩子一个串一个连在一起,押在队伍后边,离开了和代村。
三保踉跄地走着,心中惦念着爸爸、妈妈,眼泪顺着面颊流了下来,掉在长满蒲公英的小路上。春天的蒲公英正抽着花茎,开着黄色小花。三保不由地想道: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了,蒲公英的白色绒球就会随风飘散,飞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如今,自己也像蒲公英一样,不知要被带到哪里……
这一年,三保才十二岁。从此,他就如飞散的蒲公英一样,再也没见过父亲,也再没回到过家乡……
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力量积聚,武力平定云南的条件已经成熟。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他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和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领步骑兵30万大举进攻云南。
十二月,明军攻入云南。梁王调集10万兵马,以司徒平章达里麻为统帅,进行顽强抵抗,经过曲靖白石江一战全军覆没,这样经过半年多的激战,元朝残留军队溃败,达里麻被俘。
明军乘胜进击中庆,梁王携带家眷和左丞达的、驴儿出逃,经呈贡罗佐山,到达晋宁州忽纳寨。这时右丞观音保已投降明军,明军分两路,一路从东出发,经呈贡至晋宁,一路从西进发,经锡山、海口到达昆阳,两面夹攻梁王残部。
郑和的家乡昆阳就成了梁王负隅顽抗的最后一道防线,明军与梁军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梁王巴匝剌瓦尔密战败,与妻子家眷等跳入滇池自溺身亡。
这场战争空前惨烈,战火蔓延之处,兵士伤亡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作为当地名门望族的郑和家族也遭到沉重的打击。
明朝初年,军事将领在边境用兵时往往有将聪明貌美被俘儿童阉割以充当自己奴仆的不良风气。明军在平定云南的作战中,也存在把当地儿童掳去服役的事情。
在傅友德、蓝玉等率军消灭梁王的战事中,云南各地有大量儿童被掳入明军服役,郑和便是其中之一。当时,郑和年龄仅为十一岁左右。
三保他们走啊走,也不知走了多久,走到了哪里。这些孩子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而且有时还要挨打受骂。有的孩子半路死了,有的病倒了。三保心中藏满了悲痛,但他顽强地活着。他虽然不知要被带到哪里,但他知道是往北走。
这天,到了一个繁华的城市,大队人马停了下来。原来,是到了明军的大本营,都城南京。
三保他们被带到一个宽敞的屋子里,有人给他们端来好多吃的东西。这些孩子又累又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了饭,还让他们痛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换上了新发的衣服,真是舒服极了,孩子们高兴得如同小鸟一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都城的一切。
三保趴在窗前,望着天空中自由自在的小鸟出神。连日的疲劳袭了上来,三保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三保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找到了父亲、母亲,正在高兴的时候,明军突然追来了。一个大兵抓住三保,拿起刀就向他砍下去……
三保痛得尖叫一声,猛然醒来。可是自己却动弹不了,手和脚都被紧紧地绑在凳子上。三保懵懵懂懂,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
三保尝试动动身子,一阵剧痛袭来,这不是梦,是真的痛,是切切实实的痛!而且不仅仅是身体的痛,更难以忍受的是心中的痛!三保和他的小伙伴们被阉割了。三保感到极大的耻辱!他拼命挣扎,不由地又昏了过去……
原来,在明朝初年对元军的战斗中,流传着这样的风俗:战胜的一方抓住战败方的幼童,阉割后带回去做奴隶使唤。三保不幸就成了这样的牺牲品。
公元1382年三月,云南平定。公元1384年,朱元璋下令由沐英留守云南,调遣傅友德、蓝玉所部回师南京,郑和这时应该随从大军来到南京。
公元1385年,傅友德、蓝玉所部军队又奉调守备北平府,协助燕王朱棣处理北方的防务。随后的几年里,郑和又随傅友德等部军队战转漠北、辽东等地,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郑和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公元1390年,傅友德所部军队划归燕王节制,郑和应该就是这时调入燕王朱棣府邸的。
当时,三保被进征云南的傅友德军队带到了明朝国都南京,成了一个小奴隶,分在傅友德的司令部,干些烧水、上茶、打扫房间的活儿。从此,他就跟着傅友德的大军开始转战南北。
公元1385年8月,明朝皇帝朱元璋命令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统率大军备边北平,三保也随之到了北平。
傅友德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历次战斗中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且足智多谋,用兵出奇制胜。有时敌军数倍于他,他却沉着冷静,设伏诱敌,以少胜多。
三保随侍在他左右,十分敬佩。于是,傅友德每次研究战略,他都悉心倾听,耳濡目染,渐有所得。加之三保从小就读过一些兵法的书,天性又聪明,不知不觉中,三保学会了许多用兵之法。
公元1387年正月,傅友德率兵在金山讨伐元故将纳克楚,三保跟在傅友德身边,为他拿着地图等军事用品,并尝试着提了几点建议,竟然被傅友德采纳了。三保非常高兴,傅友德也对这个小差役刮目相看,从此让他做了贴身侍从。
公元1388年,三保又参加了在和林大破元故丞相哈刺章的战役。几次战斗都大获全胜,充分显示了傅友德的军事才能,三保也受到锻炼,逐渐地成熟起来。
公元1390年,元故丞相耀珠,鼐尔布哈不断侵扰边境,朱元璋命令他的第四个儿子,最有军事指挥才能的燕王朱棣,晋王朱棡率师北伐,并命颍国公傅友德率北平兵从燕王,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从晋王,都受二王节制。
这天,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棡、颍国公傅友德等在一起研究作战计划,三保提着茶壶为他们上茶。
燕王朱棣看了看三保,发现他眉清目秀,举止言谈之中,透露出不凡的气质。尤其两只眼睛,显得格外机警、聪明。燕王不由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三保立即跪下答道:“回燕王的话,我叫马和(马三保)。”
燕王又问道:“你是哪里人?父亲是干什么的?”
三保道:“我是云南昆阳人,父亲曾是滇阳侯。”
“哦,这么说你出身于王侯之家了?识字吗?读过什么书?”
三保回答说:“识字。家中原有些书,父亲曾到天方朝圣,带回来许多书,天文、地理、医学等略知一二,不敢说读过书。”
燕王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说:“你退下吧!”
三保躬身退了出去。颍国公傅友德见燕王对三保很感兴趣,便笑着说:“这小子还真有点儿聪明。”
接着,他讲了在前几次战斗中,三保出了不少好点子的事。燕王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倒很像我小的时候咧!”
傅友德听罢说道:“如果殿下喜欢,就把三保送给您吧!”
这样,三保就离开了傅友德,转而服侍燕王朱棣。他能得到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燕王的常识,是一生的大幸。从此,三保的命运就与燕王朱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奉命镇守北平,他不仅在军事上智勇双全,政治上也颇有谋略。郑和在燕王府邸充当家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深得燕王的赏识和重视。
期间,郑和充分利用燕王府内丰富的藏书认真学习,并注重向出入燕王府邸的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请教,从而掌握了兵法、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了解到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在思想上、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成为朱棣身边不可或缺的侍从,曾受命代表燕王前往祭奠朱棣的乳母冯氏。
三保随侍在燕王朱棣身边,驰骋在西北千里沙场。经过几次战斗,鼐尔布哈、耀珠被迫投降。西北边患,全部肃清。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高兴地说道:“肃清沙漠,燕王功也。”
从此,朱元璋就把北方的军事重任,完全托付给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一位谋勇兼备的帅才,他不仅骁勇善战,任贤举能,而且高瞻远瞩,雄才大略。驻守北平后,燕王即选派一些学识渊博的人,到燕王府中教授侍臣学习,并在府中设立藏书室,室内藏书丰富,侍臣们可以随便阅读。
三保如鱼得水,一有空闲,便钻到藏书室里看书。三保原本就聪明好学,这些年转战南北,更是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很快,他就在内侍中脱颖而出。
无论是姿貌才智,还是善解上心,都无人能与他相比。燕王朱棣也发现三保才智超群,更是喜欢。平时谈论国事,下棋品茗,都召三保陪侍。三保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长大了,成了燕王的亲信和贴身侍从。
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是个多子的皇帝,共有26个儿子。由于皇太子朱标在公元1392年病死,便引发了继承皇位的斗争。
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太祖朱元璋一直处在矛盾之中。按照嫡长继承制,嫡长子朱标死后,应由朱标的嫡长子继承。但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在几年前就死了,这样他的弟弟朱允炆就有资格继承了。
但是朱允炆儒雅文弱,太祖朱元璋担心他难于统治。在朱元璋心里面几个最有实力的儿子中,太祖认为燕王朱棣雄才伟略,比较适合继承自己的事业。
一天,朱元璋和几个亲近大臣密议立储之事。他说:“太子死了,皇长孙儒雅文弱。治理国家必须刚毅果断,我想立燕王为皇太子,你们以为如何?”
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因为燕王为第四子,尚有两个哥哥在,立燕王与宗法伦理有背。而且皇长孙已经长大,可以理政了。因为大臣们的反对,更因为朱元璋本人的犹豫,燕王朱棣与太子位无缘,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后来,燕王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先后病死,燕王在众兄弟中就成了老大。如果这时立燕王为皇太子,在伦理上已无障碍。但皇太孙已立了五六年,废皇太孙而立燕王,也觉不妥。况且太祖朱元璋也已近古稀,身体和精力也不行了。这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易储一事终无结果。
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慑于他的威严,他的儿子们虽欲夺太子位,但却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一切都显得平静无事。当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建文帝继位后,感到那些拥兵在外的叔父对他是个威胁,就采取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
在削藩问题上,齐泰与黄子澄意见不一。齐泰认为,燕王最强、威胁也最大,把最强的削了,其他诸王也就好办了。黄子澄则说:“不能这样,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有很多不法的事,削之有名。今要削藩,应当先从周王开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兄弟,削了周王就等于翦除了燕王的手足。”
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首先从周王朱木肃开刀,削去藩号,废为庶人。接着,湘王朱柏被告谋反,自焚而死。齐王朱榑被消除王爵,废为庶人,和周王同囚于京师。又囚禁代王朱桂于大同,岷王朱楩也被废,徙往漳州。
建文帝即位后,在一年内接连废除了5个藩王。燕王朱棣知道下一个就该轮到他了,于是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群臣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叫姚广孝,学识渊博,平日与燕王关系密切,用眼色暗示燕王。燕王于是密召其入后府,道衍低声说:“殿下此时不宜擅动,应先装狂称病,对外不办理一切事务,先消除建文帝的疑心,来个缓兵之计,然后再做打算。”
于是燕王便佯狂称疾,他在大街上乱喊乱叫,语无伦次。有时躺在地上,半天不醒,甚至整天昏睡。燕王得了疯病的消息很快传开来。
建文帝半信半疑,便派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到燕王府探病,看一看燕王的疯病是真是假。
张昺、谢贵来到燕王府,只见大热天,燕王还围着火炉子烤火,哆哆嗦嗦地说:“真冷啊!真冷啊!”
这时正是农历六月,人们都感到酷热难耐,张昺和谢贵看到燕王这个样子,真的相信燕王得了疯病。他们把这情况奏告了建文帝,建文帝也相信了。
建文帝虽然没削燕王藩号,但以防边为名,将燕王的护卫兵调离北平,并派自己的亲信带兵驻守北平,监视燕王。
燕王一面装病,一面暗中练兵,铸造武器。为了迷惑建文帝派来的耳目,在后院养了大群的鹅鸭,用鹅鸭的叫声来遮掩操练和制造兵器的声音。
但纸里包不住火,燕王要举兵谋反的事,被底下人告到了建文帝那里,于是建文帝下密诏,令张昺、谢贵和北平都指挥佥事张信,逮治燕府官属,擒拿燕王。
张信接到密令后,坐卧不宁。后来下决心去燕王府,连去三次,燕王朱棣才接见他。张信把建文帝密诏抓他的事告诉了燕王。燕王表面不动声色。这天夜半,燕王密令其亲信护卫指挥张玉、宋能带领勇士八百人,偷偷藏于端礼门外。
次日清晨,张昺、谢贵前来燕王府捉拿官属。张昺、谢贵一出端礼门,即被拿下。八百勇士杀死看守燕王府的官兵,乘夜攻夺了九门。
北平的守兵听说张昺、谢贵被杀,都溃散而去。燕王很快控制了北平城。燕王控制了北平以后,原北平的官员纷纷归降燕王。燕王就现有将士,誓师兴兵,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
太祖朱元璋在世时,怕权臣擅政,规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燕王朱棣为了师出有名,就援引这一规定,作为起兵反抗的借口。
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正式起兵。他称自己的举动为“清难”,即是清祸难的意思。消息传至南京,建文帝惊恐万状。他深知燕王足智多谋,不敢怠慢,令耿炳文为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兵迎战燕王。
这时燕王朱棣手下只有8000士兵,但燕王体恤部卒,善于用兵,每战必身先士卒,所以每战必胜。拔居庸关,破怀来,活捉都督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扫清了北平外围的敌军。
这年八月,燕军在真定大败耿炳文军。建文帝听说耿炳文战败,便任命黄子澄推荐的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是个纨绔子弟,贻误了许多战机,结果大败而回。建文帝朱允炆又以盛席代替李景隆为大将军,擢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哲理大将军军事。
盛席和铁铉指挥南军,几次大败燕军,燕王朱棣也险些被捉。到了公元1401年11月,燕王与建文帝的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双方互有胜败,不见分晓。但燕军在战斗中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这时,建文帝宫中的一个宦官因事被黜,被建文帝逐出宫中,走投无路之时,投奔到了燕王府。他对燕王说:“南京城空虚可取,城内的兵力,都调出来打仗了。”
燕王朱棣听了,决定直取南京。只要攻下京师,其他人就会投降。于是,燕王督师直攻南京。公元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直抵南京城下。建文帝手下诸将见大势已去,纷纷开城迎接燕王,南京攻陷,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
燕王与建文帝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了。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永乐皇帝。
燕王朱棣得登帝位,不忘旧日功臣。对清难之中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一一封赏。三保一直随侍在燕王身边,几次血战,三保都拼死保驾,论功封为内官监太监,成了内官监的首领。
公元1404年正月初一,永乐帝朱棣亲笔书写了一“郑”字,赐予三保为姓。能得到皇帝的赐姓,是无比荣幸的。从此,马和(马三保)改名郑和,开始了他更为辉煌的新里程!
在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中,郑和也一直跟随在朱棣身边,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深得朱棣的器重。由于在靖难之役中的出色表现,他于公元1404年正月初一被明成祖朱棣赐以“郑”姓,并御书“郑”字赐给他,这些都为日后受命率领庞大船队出使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郑和的多重宗教信仰,也使其成为出海的最佳人选。郑和同先祖一样,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也尊崇佛教。公元1403年,由郑和捐钱刊布佛经《摩利支天经》。
在姚广孝为之撰写的《题记》上载:“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
在郑和施印的另一部佛经《优婆罗戒经》上也载:“大明国信奉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由此可见,郑和有福善和福吉祥两个法号,也可能是早年法号福善,晚年法号福吉祥。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曾广修佛寺,为官军祈求平安,“托赖佛天护持,往回有庆”,“于是施财,陆续印造大藏尊经,舍入名山,流通诵读”。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407年至公元1430年期间,郑和多次奉施大藏经于中国各地的名山大刹,其中包括南京牛首山佛窟寺、鸡鸣寺、灵谷寺、静海寺,镇江金山寺,福建南山三峰塔寺,北京皇后寺以及云南五华寺等。
在这些施舍行动中,尤其是公元1420年五月,郑和为云南昆明五华寺施舍一部大藏经时,亲自题写了附刻在《沙弥尼离戒文》卷末处的“愿文”。
这一“愿文”被刻成了腰鼓形的牌位,两侧刻有花卉,如意形额头,中间是坐佛,底座则是覆莲。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华寺已经毁于战乱,但这一珍贵的文物还保留了下来。
1951年,云南图书馆整理古本佛经时发现了这个“愿文”,提供了研究郑和与佛教关系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