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下西洋的神秘目的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明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成祖朱棣采取这样规模巨大的举动,肯定有着强烈的动机和迫切的政治需要。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明成祖朱棣的原因,数百年来争论纷纷,大多涉及到了皇位继承、朝贡贸易和政治外交几个方面。

一、关于皇位继承。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派遣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可能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朱棣之前以靖难之名讨伐建文帝朱允炆,却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这对朱棣的统治合法性产生了挑战。

此时,朝中存在着很多人对建文帝存亡的猜测与议论,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为朱棣获取消息情报、稳固政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历史学家对此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早期文献较少提到这一点,明末清初的文献则多次提到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这一目的,如王鸿绪等人编撰的《明史稿》。

尽管确证性的证据不够充足,但这一目的的存在性是有可能的,以朱棣的政治智慧而言,他很有可能将下西洋和寻找建文帝的踪迹结合在一起。

由于当时“传言建文帝蹈海去”,所以明成祖朱棣可能密令郑和借出使之机探访建文帝踪迹,但这只能是郑和下西洋附带的一个目的,绝非主要目的。

二、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郑和使团在出使海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贸易行为。海外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等具有极大的兴趣,郑和下西洋每次所用之官船,都载运大量货品,尤其深受各国上层的欢迎,郑和船队通过这些特产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和珍奇异兽等。

可见,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中外贸易的作用,有时候这种活动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众所周知,即使有利可图,明朝时期“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仍是一桩赔本买卖。朝贡贸易的收入与明朝政府在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投入上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了。

三、政治外交。政治和外交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就制定了一个对待四裔邻邦的和平交往政策,他在《皇明祖训》里告诫子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明成祖即位以后,一方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相结合的双重手段,努力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需要向外邦宣谕诏书,稳固与宣扬自己的统治,从而达到提高他在海外的威望,扩大政治影响的目的。

如《郑和家谱·敕谕海外诸番条》就明确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这个目的:“皇帝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皇明祖训》中对邻国不得滥用武力的训诫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永乐七年三月□日。”

郑和下西洋作为明朝初期重要的外交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配合和满足明成祖的政治统治需要。派遣郑和率领大规模船队出使海外,就是要用事实向海外诸国显示中国的富强与繁荣,以满足明成祖“君主天下”、“御临万方”、“际天极地皆王臣”的虚荣心,同时也实现强化自己的个人权威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所以,“耀武异域,示中国富强”以使西洋诸国来朝觐见,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最明显的动机和最根本的目的。这一点从实际效果上也可得到验证。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他所到之处都引来了各国的瞩目和膜拜。以其第一次出使为例,郑和率领的船队途经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沿海等地,从而确立了明朝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在他第四次从西洋归来时,古里、爪哇、占城、锡兰山、阿丹、苏门答腊等18个国家或地区更是派遣使者随郑和回国朝见。可见郑和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文化及政治关系,让现有的海上贸易路线得到进一步扩展。

在郑和下西洋的前期,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航行探索未知海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以及维护明朝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而在后期,郑和的航行活动开始向南亚以西更远的海域继续航行,探索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让那些从来没有与明朝交往过的海外诸国前来朝贡,“宾服”于中国,以进一步加强中外贸易往来和国际政治影响力。

郑和的下西洋不仅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带动了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他所领航队伍中的人员,除了水手、商贩、翻译等职业人员之外,还有很多是儒士、文人、医生、建筑师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些人通过旅途中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