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郑和的大船团人员

根据造船专家考证,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主体由60余艘的大、中号宝船组成,总船数超过百艘。其中,第一次下西洋的场面最为盛大,联合船队由大小船舶二百余艘组成。而在这个庞大的船队中,各类船舶的规模和功能也有所区分。

在郑和船队中,首当其冲的是宝船。据巩珍的记载,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并没有明确的尺度记录。不过,《明史》等有关史料显示,宝船的尺度最大者长达44丈4尺,阔18丈,即长约138米,宽约56米;中等规格的宝船则长37丈,阔15丈。

此外,郑和船队中还有其他类型的船只。其中,行宫船用于郑和的住处和办公场所,龙船则是为了表示明朝天子的威仪,参加盛大的游行庆典。而货船则负责装载郑和下西洋所需的商品和物资,从而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

从南京下关的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的巨型舵杆也反映了宝船的巨大规模。这根全长11.07米的舵杆,据现有的榫孔测算得出,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可见巨型船体的规模之大。

宝船上是四层精美豪华的宫廷式建筑,据明朝罗懋登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16回中曾这样描述郑和所乘宝船的上层建筑:舱室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廨等。

再其次是马船。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只。《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称此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这种体型尺度与《瀛涯胜览》中提到的中型宝船一致。

郑和下西洋往返途中,需要装载大量贵重物资、土特产等,而马船便承担着运载船员所携带的马匹以及下西洋途中输出或输入的大量物品明万历刻本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插图的主要任务。

再然后是粮船。顾名思义,粮船主要是用来运载所需粮食及后勤供应物品的船只。郑和下西洋时,一般是两万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蔬菜及其他食品的数量极大。因而,船队专门配备了粮船,此船据载约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是船队中的第三号大船。

除此之外还有座船。座船是随队将校军官乘坐的主力舰,是船队自我保护、防卫的武装力量,相当于今天的护卫舰。在郑和船队中,这种大型战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船上武器配备、旗大小及数目、舱室布置等皆优于一般战船,战斗力强。

战船除了有负责护航的座船外,还有用于冲锋陷阵的船舶。下西洋船队中的战船,大小不同,分工有别;其中大的战船可以直接参战,船体小的战船则用于突袭、观哨、侦察等等。

再然后还有水船。水船就是装水的船。水船上设有水柜,淡水装在水柜内,每当靠港时,便从岸上补充淡水。据随行成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一书中记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为解决“海水卤咸,不可入口”的难题,“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汊,汲取淡水。”

通过远航西洋的亲身体会,巩珍慨叹用水船积贮运载淡水为“至急之务,不可暂弛”。水船对保障船队数万人的日常用水,维系船队全体人员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和船队中的各类船只按用途进行了合理配置,形成了强大的船舶编队,不但能够容纳众多人员,载运大量物资,还能应对海上风浪的考验,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切实保障。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人员组成复杂。随敕奉差诸官员名,据《郑和家谱》记载为:“钦差正使太监七员,副使监丞十员,少监十员,内监五十三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舍人二名,户部郎中一员,鸿胪寺序班二员,阴阳官一员,阴阳生四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民稍、买办、书手共二万六千八百零三名,以上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名。”

据明钞本《瀛涯胜览》记载第四次出洋人数为:“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员,监丞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

另外,祝允明《前闻记》的“下西洋”条记载第七次下西洋人数:“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其他如《明史》本传记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为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星槎胜览》记载的第三次下西洋人数为二万七千余人。

使团人员具体组成分布为领导成员和行政官员组成的指挥层。郑和使团中,与郑和一起出使的有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不仅才智超群、经验丰富,而且积极协助郑和远航,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共同组成了郑和船队的人员指挥系统。

由领导成员和行政官员组成的指挥层是整个船队的中枢,负责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指挥决策,由正使太监、副使太监、少监、内监、都指挥等组成。郑和担任整个船队的正使太监,其中内监作为行政官员分布到各船,履行督察之责。除郑和外,这一阶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景弘、侯显、洪保等人。

王景弘,原名王贵通,福建漳平人,明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建文年间,王景弘跟随朱棣起兵,帮助其夺取帝位,得到朱棣赏识。

王景弘生于福建漳平,这里是富有远洋航海传统之地,他不仅熟悉福建的航海业,而且对福建所造海船的性能、出行海外诸国的航线、该地航海人才情况等都了如指掌。

公元1405年,王景弘奉明成祖之命,以副使身份协助郑和下西洋。受郑和委托,王景弘除了为船队组建征集性能优良的海船外,还挑选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技术人员。

公元1407年,明成祖派遣王景弘前往占城交涉。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返航。此后,王景弘继续负责南京水军的操练,并于公元1434年六月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

王景弘晚年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写《赴西洋水程》,成为明清航海人员出海航行的导航“秘本”。此外,王景弘还曾与郑和共同掌管宫廷内务,多次主持宫殿、寺庙的建造、修葺,显示出杰出的建筑才能。明宣宗朱瞻基于公元1431年亲自撰写《赐太监王景弘诗》,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侯显,藏族人,祖籍为今甘肃省临潭县。明洪武年间,侯显因在北京揭下了朝廷敦请西藏名僧哈利麻延聘使者的榜文,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赏识。

公元1403年,侯显率领人马深入西藏。公元1406年,侯显将哈利麻等一批宗教首领请至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及封号。此后,侯显参加了郑和船队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航行,并曾单独率领船队到达孟加拉国、印度、不丹、锡兰山诸国。

公元1421年,诏纳朴儿国侵略榜葛剌。榜葛剌佛教领袖赛勿丁告于明朝,是年九月,侯显再次奉命前去宣谕,使这两个小国罢兵言和。

公元1427年,侯显再次访问西藏,加强了西藏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巩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侯显晚年由两位钦差护送回乡,由朝廷出资,在侯显之侄侯文的主持下,修建了叶尔哇佛教寺院,侯显被授予国师和该寺的世袭僧纲,并最终圆寂于该寺。

侯显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为沟通汉藏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明史》评价他:“显有才辩,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洪保,副使太监,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洪保曾在公元1412年奉命出使暹罗国。据马欢《瀛涯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等书记载,在公元1430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过程中,洪保率分队到古里国,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派遣使者访问了天方等重要国家。

这一阶层中,除了上述主要成员外,见于史载的还有杨敏、李恺、杨庆、李兴、朱良、周满、杨真、张达、吴忠等人。

除了领导人员,还有军事人员。军事人员由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等组成,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

其中有姓名可考的有指挥佥事李实、何义宗、王衡、胡俊,都指挥佥事朱真,指挥唐敬、周鼎,指挥同知哈只,正千户王复亨、李明道、彭以盛、林全、陆通、马贵、张通、刘海、汪海、徐政,副千户李满、杨真、周闻,总旗刘海,小旗马贵,忠武尉黄参等。

除此之外还有航海技术人员。航海技术人员由火长、舵工、班碇手,铁锚、木艌、搭材等匠,阴阳官、阴阳生以及余丁、民稍等组成,负责航海业务、船只修葺以及天气预测等。

其中火长相当于现代航海技术职位中的船长或领航员,选拔特别严格;舵工,按火长指令操舵,控制海船航向;班碇手负责起落船锚;铁锚、木艌、搭材等工匠,负责船上各种铁木活计;阴阳官、阴阳生负责天文气象的观测与预报;余丁、民稍负责升帆落篷、摇橹划桨撑篙与日常的清洁保养工作。

船上还有一些外事翻译人员。外事翻译人员负责船队的外交与外贸事务、联络翻译等,由鸿胪寺序班、买办、教谕、通事等组成。鸿胪寺序班负责册封、朝会、宴请等外交礼仪;买办负责采购海外物品;教谕负责传播中国文化,兼文字翻译工作;通事则全权负责翻译。其中,著名的通事人员有马欢、费信、巩珍等。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回族。在郑和下西洋时,马欢以“善通番语”入选,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马欢著有《瀛涯胜览》一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籍之一。

《瀛涯胜览》首卷记有宝船长度以及郑和使团人员组织的详细情况。主要记载了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那孤儿、黎代、南浡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天方共20个国家。

马欢在书中对这些国家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形胜名迹、山川地理、社会制度、政教刑法、生产状况、商业贸易、社会风俗、气候物产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都作了翔实生动的叙述。对于郑和使团在各国活动的一些具体情况,该书也作了重要的记录。

费信,字公晓,自号玉峰松岩生,江苏省昆山县人。费信先后四次出使海外诸国。第一次是公元1409年随郑和等往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柯枝、古里等国,开读赏赐,至公元1411年回京。

第二次是公元1412年随奉使少监杨敏等往榜葛剌等国,开读赏赐,公元1414年回京。第三次是公元1415年随正使太监侯显等往榜葛剌诸番,抵达忽鲁谟斯等国,至公元1416年回京。

第四次是公元1431年随郑和等往诸番国,历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等二十国,至公元1433年回京。

在海外访问期间,著有《星槎胜览》一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籍之一。《星槎胜览》成书于1436年,分前后两集。前集记载了占城、宾童龙国、昆山、昆仑山、交栏山、暹罗、爪哇、旧港、满剌加、九州山、苏门答腊、花面王国、翠兰屿、锡兰山、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剌撒、榜葛剌等亲身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后集记载了真腊、东西竺、淡洋、龙牙门、龙牙菩提、吉里地闷、彭坑、琉球、三岛、麻逸、假里马丁、重迦逻、浡泥、苏禄、阿丹、祖法儿、竹步、木骨都束、溜洋、卜剌哇、天方、阿鲁等国家和地区。

费信对40余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都会港口、山川地理、社会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商业贸易和气候物产等作了扼要的叙述。该书补充了《瀛涯胜览》所未收录的2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对于研究15世纪初亚非各国历史极具价值。

巩珍自号养素生,是南京人,参加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访问了20余个国家。他于公元1434年著成《西洋番国志》,全书共有二十则条目,卷首收录了未见于其他书籍的三封皇帝敕书。

《西洋番国志》在条目篇章设置、顺序以及国家地区译名等方面与《瀛涯胜览》基本一致,而在内容上与《瀛涯胜览》类似,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之一。据《西洋番国志》,可以更正《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籍中的错误。

人们通常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并列,视为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部原始资料。这三部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的船队中还有后勤保障人员。这些人员由户部郎中、舍人、书算手、医官、医士等组成,负责管理财务、后勤供应、起草文书以及船队的医疗保健。著名的医官和医士有陈以诚、陈常、郁震、匡愚、彭正等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