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之一,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人物。在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奉使七次下西洋。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穿越沧溟十万余里,历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祖法儿、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数量之多、船只吨位之重、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精密、航海技术之先进以及航程之长,都在当时无与伦比。

与其他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这些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为下西洋船队的最高领导者,郑和深受明成祖和明宣宗的倚重和将士的爱戴。在第七次下西洋时,明宣宗朱瞻基亲自为他撰写了《赐太监郑和诗》,对他的伟大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史·郑和传》对郑和光辉的一生作了简要而准确的概括: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郑和画像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浡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代、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诏,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诸国。郑和率领二百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载着官兵27800余人,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刘家港编队集结,浩浩荡荡驶向大海,揭开了历史性大航海的序幕。

清晨,人们都还在梦乡中没有醒来,码头上已喧嚣起来。只见港口里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岸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一会儿,鼓乐声响起,一队人马簇拥着一个着内官监太监官服的人走过来。码头上早已设了香坛,一行人跪在坛前,双手合十。只见那领头人口中念着:

“今有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奉命出使西洋诸国,海路茫茫,祈求苍天保佑一路平安……”

由于这么庞大的船队出使各国还是第一次,朝廷非常重视,满朝文武大臣都来送行。加上围观的群众,人潮涌动,把码头围得水泄不通!

郑和一行人上完香,一人高声喊道:“吉辰已到,上船!”

郑和与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带着人马踏上宝船。

这艘宝船非同一般,长有150米,宽62米,大概相当于现在8000吨级的远洋巨轮!这是郑和、王景弘等领导成员乘坐的旗舰。郑和等是代表大明朝皇帝出使各国,要显示大明朝的繁荣富强,要扬威海外,不仅衣饰高贵华丽,所乘之船亦豪华壮观。

船体共分四层,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书房、厕所等等,每间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各间独立封闭,华丽舒适。整个宝船就如一座小型化的帅府,设施齐全。

舱室客厅设在高处,其建造工艺与用料用工,远非一般海船可比,而与帝王所乘“龙舟”相仿。

人们看到如此豪华壮观的大船,都惊讶不已,议论纷纷。这样的船,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郑和满面春风,气宇轩昂地站在船头,向岸上的人们挥手告别。在他的后面,二百余艘大大小小的船依次排列:有粮船、有水船、有装马匹的、有装纻丝的、有运瓷器的……

只见港口内舳舻相衔,旌旗蔽日,船队绵延十几里。郑和所乘的指挥船看不见了,后面的船还在港口中未起锚呢!船队载着二万七千余人,浩浩荡荡顺着长江向远方驶去。

船队离开刘家港后,从长江口驶入东海。船队在茫茫大海中破浪前进,到了福建长乐港,停泊下来等候风汛。因为当时出海,必须借助季风才能出入港口。郑和船队一直等到十月,待冬季东北季风刮起,便从五虎门扬帆远航!

在水深港阔的太仓起锚之后,郑和船队沿东海南下,一路向福建长乐驶去。长乐县城西北半里,有马江自闽县流经,向东北直入大海,港口条件优良。

福建奉命为下西洋船队建造的船只主要在此地集聚,马江也因此改名为太平港。船队到达长乐后,在等待东北季风的同时,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系郑和乞求海上安全牌位列部署。

首先,整编船队,加强训练。郑和船队中由军事人员构成的武装部队,虽然大都有过战斗经历,受过军事训练,但由于船队刚刚组建,缺乏协同作战的经验,军事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有效配合,只有经过系统训练,加强协作,系统管理,才能提高海上作战的战斗力。

加之长乐气候温和,又可以招募更多富有航海经验的人员加入队伍,为船队整编训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其次,补给物资,维修船舶。船队抵达长乐后,不仅补给了自太仓起航以来所消耗的粮食、淡水、蔬菜、水果和各种副食品,而且从福建和周边省份征购了许多当地的土特产品。

据《闽都别记》记载,郑和船队在长乐驻泊期间,太平港聚集了500余艘船只,其中300多艘是为了给下西洋船队提供各类所需物资而集结的。

另外,船队离开太平港后,就要远离海岸,向大洋深处驶去,船舶必须经受得住惊涛骇浪的考验,所以船队的铁锚、木艌、搭材等工匠趁机在长乐抓紧修葺船只,做好船只保养,确保整个航行过程万无一失。

再次,祭祀天妃,祈求庇护。郑和等航海家在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大都有过航海经历,亲身体验过扬帆大海的诸多风险,对大洋险恶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公元1403年,郑和等在前往暹罗国的航途中,路过广州大星洋时,忽然遭遇风暴,眼看使船就要倾覆,郑和遂向天妃祈愿道:“微臣郑和奉命出使外邦,忽然遇到风暴,处境十分危险。我身死固不足惜,唯恐不能回报于天子。况且数百人的性命,悬于呼吸之间,望神妃相救。”

据《敕封天妃志》记载,当郑和祈愿完毕,一会儿就听到吹奏乐鼓的喧闹声,一阵香风飘然而来,宛然看见天妃立于桅杆顶端,顷刻间风恬浪静,舟船转危为安。

郑和回朝向永乐皇帝复命时,便将此事上奏,明成祖朱棣遂命郑和奉旨遣官整理天妃祠庙,以报答天妃的庇佑之恩。航行前祭祀天妃,成为郑和船队的重要事务之一。长乐距离天妃的故乡湄州岛不远,历来有祭祀天妃的传统,在这里祭祀,既能有利于增强众人对天妃的信仰,起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又能减少大家对即将而来的远航的担忧和恐惧。

郑和率领下西洋的官兵和其他使团成员一起来到长乐天妃宫,怀着虔诚的心情完成了盛大而庄重的祭祀。不久,郑和船队告别福建闽江口五虎门,正式扬帆远航。

郑和船队沿着中国海域南下,顺风十昼夜即可到达占城。占城国,亦称占婆,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

此时的占城,正因安南黎氏政权肆无忌惮的对外侵略而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公元1400年,安南黎氏篡位夺权,对相邻的占城和中国大肆侵略,造成南海地区的局势日益紧张。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便积极着手解决安南问题,他屡次遣使责问安南王胡奎,让他归还所侵占的占城领土,与占城修好。

公元1403年,占城派遣使者向明成祖控诉安南的侵略行径。朱棣在敕书中指责胡奎说,安南与占城是邻国,但你却屡屡出兵占城,侵占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人民,剽掠他们的财物,使占城人民深受你们的荼毒。

你们两国的国土,都是由祖先世代相传的,而各由本国的天子做主,怎么能恃强逾越?古之以来,为非作恶,必将自食苦果。对于你国的所作所为,现在暂且赦免,不再深究。

从今以后,要自守疆土,使境内外人们都能安居乐业,两国共享太平之福。面对明成祖的指责,胡奎表面上装作服罪,表示“自今以往,谨当息兵安民,以仰副圣训”,实际上却加紧了吞并占城的步伐。

公元1404年八月初一,占城再次遣使向明政府告急,诉说安南四月以大规模船队从海上入侵占城,人民深受其害;最近占城前来中国的贡使回国时,朝廷赐予的物品也全被安南抢走,而且逼迫着占城接受安南的冠服、印章,想让占城向其俯首称臣,沙离牙等地也被安南占据,占城现在已无力抵御安南的入侵,因此愿把国土纳入中国,请明朝派遣官吏前来治理。

听完占城使者的诉说,明成祖朱棣大为震怒,派遣使者指责胡奎的两面派行径,同时警告他,安南所侵占的广西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永平寨,都是中国的疆土,若一意孤行,抢夺别国的土地,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早在黎氏父子篡位之初,几乎杀戮殆尽了原来的国王陈氏家族,甚至连陈氏的近属也不放过,他们企图以此断绝陈氏的复仇之路,同时通过杀尽篡位知情者,掩盖安南政权更替的内幕。

但是他们不曾料到,陈氏家族的陈天平却侥幸逃往老挝,成为陈氏宗属中唯一的幸存者。

公元1404年八月末,陈天平由老挝遣使护送,来到中国向明成祖告难。了解到黎氏父子篡位真相后的明成祖,怒火可想而知。公元1405年正月,明成祖遣使问罪胡奎,指责他“尔为陪臣,履行篡弑,夺而有之,罪恶滔天,不亡何待。”

看到罪行败露,胡奎知恶不改,却再生一计,他假意向明朝政府提出,请求迎归陈天平回安南复位。看到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陈天平复位之事,明成祖向胡奎表示,若能如此,明廷愿给胡奎“上公”之位,封以大郡,传之子孙,永世无穷。

面对明成祖的诚意,胡奎煞有介事地对天起誓,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在安南已经安排好了,立即就派遣陪臣阮景真等前往中国恭贺正旦,顺便迎回陈天平,到时他将亲自率领国人前往边境迎接。

公元1406年正月,明成祖派遣江西左副将军都督佥事黄中、右副将军都督佥事吕毅等,统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回国复位。由于担心胡奎再度使用两面派手法,明成祖提醒黄中等“审度事几,以为进退,不可轻忽”。

为了迷惑明军,当黄中等率军进入安南后,胡奎故意摆出一副盛情欢迎的嘴脸,一路美食迎候,酒肉犒劳,非常热情。但见到胡奎并没有前来边境迎接,黄中心中不免有些疑虑,他问安南陪臣黄晦卿,胡奎为何不来。

早以和胡奎串通好的黄晦卿谎称胡奎身体不适,但已约好在嘉林迎接明军及陈天平。黄中轻信了黄晦卿的谎言,率军长驱直入,当军队快要到达芹站时,山路险峻,密林遮蔽,明军无法列队行进;加之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兵将叫苦连天,艰难前行。

谁知,胡奎早就在此埋伏下十余万安南伏兵,趁机向明军发动突然袭击,黄中方知上当,赶忙整兵反击,可是林中木桥早就被胡奎伏兵拆掉,明军无法进击,战败溃还,原本回国复位的陈天平也在混乱中惨遭杀害。

得知消息后,明成祖愤然表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公元1406年四月,明成祖派成国公朱能、新成侯张辅率领大军讨伐胡奎。成国公朱能、新成侯张辅等均表示:“盖仁义之师,天下无敌,陛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臣等奉扬天威,当一鼓扫灭。”

公元1406年十月初九,明军与安南初战告捷,朝廷历数了安南黎氏政权的二十罪状。

根据历史记录,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航时机相当敏感。在驻泊长乐期间,陈天平被杀,明军遭诈溃败回国,安南一战箭在弦上。郑和得知明成祖讨伐安南的决定后,深感时不我待,因为随着冬季的到来,季风即将刮起,让航行海上变得困难重重。利用这个机会,船队便趁势起航,先到达占城,再南下爪哇。

根据当地传说,郑和船队于公元1406年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中部的三宝垄登陆。事实上,福建五虎门到占城只需顺风十昼夜,而从占城到爪哇则需顺风二十昼夜。这意味着郑和船队在安南、占城沿海巡弋期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甚至可能长达半年。

这段时间里,他们既充当外交使团和商船队,也拥有一支经过系统训练的海陆两栖作战军事力量。这支军事力量可以防备或阻止安南船队在海上采取的军事行动,并配合从广西、云南入境安南的明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郑和船队与安南船队交战的史料记录,但郑和船队的巡弋活动无疑牵制了胡奎军队,同时也为明军讨伐安南提供了海陆配合的助力。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时,安南对中国和占城的威胁已经得到解除,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因此得以缓和。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