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照八岁那年,李格非升任太学博士,苏轼任尚书右丞,秦观、晁补之等都还在京城,他们依旧常常雅聚在有竹堂。
清照以为这样的美好时光会一直延续下去,不料两年之后,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任用新党中人章惇为宰相,苏轼随即被贬,其他旧党中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后来也相继被贬离京。章惇与苏轼早年间交情很好,后来因为政见不同,分属新旧两党,因此情谊也渐渐消失殆尽。
章惇当上宰相后,曾有意拉拢李格非,但李格非是一个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疾恶如仇的人,他怎么可能背叛苏轼而依附于章惇?李格非的拒绝惹恼了章惇,遂将他外放为广信军通判。在李格非外放期间,当地有一个道士,专以算命为幌子,招摇撞骗,成为一害。
李格非听说后,就一心想要惩治这个恶人,为民除害。事也凑巧,有一天,李格非在路上遇到这个道士,就让手下将其痛打一顿,驱逐出城了。
不过李格非的运气还不算坏,又过了一年,他就被召回京任著作郎,并在这一年写下了著名的《洛阳名园记》,这篇著作文字虽为记述洛阳的著名园林,但实际上隐含着对政事的讽喻。
李清照的父母都是博学多闻、诗文功底深厚的人,他们的影响使得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敏。她的少女时代仿佛是一片盛开的蔷薇园,绽放着绚丽多彩的花朵,洋溢着淡淡的香气和欢愉的音符。
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她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财富。我们由她的一首小词《如梦令》可见一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每次读这阙《如梦令》,都仿佛和李清照一起误入藕花深处,听着少女那清脆悦耳的笑声,遥想着少女那如花的笑靥和灿烂明媚的心情,此情此景,纵然隔着千年的时光印痕,也足以让人沉醉,让人忘记归路。
据记载,溪亭位于济南章丘,是当时济南名医徐正权的私家园林,旁边有百亩荷塘,与当时李清照的家相距很近。苏辙任济南府掌书记时,与徐正权相交甚厚,常常沉醉于溪亭的美景,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竹林分径水通渠,直与幽人作隐疏。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如梦令》这个词牌,原来的名字叫《忆仙姿》,是五代后唐时庄宗李存勖所创: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勖这阙词读起来婉转多姿,桃源深洞、舞鸾歌凤的欢宴场面却浸润着凄清入骨的孤寂与哀伤。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不思量,自难忘,和泪出门相送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中。纵然贵为皇帝,也有太多的恨事,也难酬此生的情缘,多少次午夜梦回,多少次魂牵梦萦,却只能任思绪缭绕,化作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用一生的时光来缅怀那唯一的一次相聚,也因此而有了《如梦令》这个词牌名。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却充满着一种欢快的格调,婉约秀美,清新自然,情景流畅自如,写尽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邪与浪漫情怀。那是一个夏季的午后,暮色渐晚,游兴阑珊,划起小船意欲回家,不小心却误入藕花深处,也许是少女们的快乐情绪激荡着水面,也许是她们划船的动作过猛,惊起了本来在沙滩上休憩的鸥鹭。
看到鸥鹭纷飞的情景,少女们也发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将她们的欢乐留在了藕花深处。在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黄昏,风过无痕,花开若梦,通过历史的笔墨,我们却记住了那个荡舟藕花深处的女子,记住了她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那是属于李清照的“溪亭日暮”。
李清照没有想到,这一首抒发内心感受的小词竟成了她的成名作。古代女子的诗文作品流传受到限制,因此不知道李清照这首词是如何流传出去的。有人说是李格非的朋友读过之后口口相传,也有人说是李清照的堂兄李迥在太学里让人传阅。
总之,这首词迅速在东京文化圈内散播开来,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集中于这个涉世未深的十六七岁的闺中女子身上。彼时,京城中会填词赋诗的名媛也为数不少,但为何单单李清照的词能脱颖而出,让许多功力深厚的著名文人也大为惊叹呢?
其实,这要从历来的诗文传统说起。在这之前,以才学为事业并非女子的主要人生目标。历史上虽也涌现出了一些才女,但像李清照这样在诗词文赋上肯下狠功夫的,寥若晨星。
据说,李清照从幼年开始作诗就逼自己押一般人不敢尝试的“险韵”。李清照本就天赋异秉、家学深厚,再加上后天的自学和培养,其眼界、学识、功底自非一般女子可比。像李清照这样纯然出于本心,以浅近的语言抒发女性最真实内心的词作,还从未有过。
之前虽有不少男性借女性口吻写诗词,但内容多局限于闺怨、相思等,借此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李清照这首词的出现,如东京上空突然吹来了一阵明水的清新荷风,令所有读到这首词的人都眼前一亮:原来词还可以这样写,原来女儿家的词并非都不堪推敲。清新、明朗、爽逸、真挚,有情怀,这样的词,能不让人喜爱吗?
李清照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日夜里,雨疏疏落落,风却骤然而起,此情此景不免勾起青春女子莫名的轻愁,这种微妙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借酒消愁。酒后沉沉睡去,次日晨起,酒意似还未完全消散。
问卷帘的侍女,院里的海棠花可好?她大概觉得奇怪,为什么一早起来先问花事,所以随口回答说:“还和以前一样。”唉,她哪里知道,此刻的海棠,叶子应该更加肥大、茂盛,可是花朵却被风雨摧残得如憔悴女子一般形销骨立了。
这首小令,一共六句话,简短不过三十四个字,却有时间,有情景,有人物,有对话,宛如一幕情景剧,极精要地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春季一个雨急风狂的夜晚,十六七岁的少女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饮酒,室外的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室内灯花如豆,杯中的美酒似乎也摇曳着少女的心事,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她渐渐地进入了醉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虽然宿醉未消,昨夜心情却未被梦打断,恰好听到外间的侍女启户卷帘,所以她关切地问: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道:别看一夜又是风又是雨的,海棠花却还是旧时模样。小姐听了,不由得叹道:哪里会一样呢?应该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吧!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李清照失题诗,据朱弁《风月堂诗话》录入。这是李清照的诗句。意谓灵感的火花闪烁不定,如“绕树三匝”的“夜鹊”。真是妙于取象,得诗人之神髓。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云:“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说的就是想象。今人钱钟书《槐聚诗存·生日》诗云:“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后句即从李诗中化出,言外有激赏之意。
李清照的诗才恰如她的诗句一样“新色照人”。李清照标榜词“别是一家”,词与诗异辙,但于诗于词,她都堪称早慧。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扬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亦云:“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王、朱二氏说的是实情,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才力华赡,得到了诗坛前辈张耒、晁补之等人的褒奖。李清照《分得知字》诗云:“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好诗是不胫而走的,尽管她“缄口不求知”,但那些热心的“好奇士”为她说项,小清照声名鹊起。
李清照的诗散佚颇多,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十余首,数量虽微不足道,却具有不俗的“生产力”。
李清照在十五岁时已经开始作诗。尽管她身子柔弱,但是她的才华已经显露出不凡的气质。她的《春残》一首诗写道: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这首诗充满晚唐风情,被评为“女郎诗”,虽名为诗却更像一个精致的小词。
但是仅凭此来断言李清照“诗不甚佳”是显得过于草率了。之后,李清照的文学天赋转向了词牌,展现了她主情致、渲染闺情的优美风格和独特韵味。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性表达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因此,可以说歌词对于李清照而言是更适合她的文学形式,也是她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创作方向。